近年來,內蒙古大力實施和推進“走出去”戰略,采取多種形式多方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走出內蒙古,擴大對外投資合作,引導企業有效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對外投資與經濟技術合作有了突破性進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初見成效,為我區企業發揮優勢、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一、內蒙古對外投資基本情況
(一)對外投資現狀分析
1 對外投資初見成效。內蒙古自治區對外投資始于1988年,到2008年底,經批準在境外設立企業近300家,協議投資額穩步增長(見下圖)。對外投資擴大到蒙古、俄羅斯、美國、英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投資領域涉及農畜產品加工、礦產勘探開發、電器裝配、木材加工、餐飲等行業。2008年,全區在境外新設立的企業24家,至今已有98家企業在境外投資建廠,在蒙古、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國投資礦產資源項目21個。僅2009年1-7月,全區對外承包工程、設計咨詢完成營業額2256萬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500萬美元。

2 對外投資經營格局呈現多元化特點。
(1)從市場分布看,我區海外投資業務不斷擴展,境外投資國從最初的俄羅斯、蒙古國、香港擴大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美國、孟加拉國、阿聯酋、印尼等20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以亞洲為主的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市場多元化投資格局。
(2)從領域看,通過開展境外加工貿易、資源開發、商業貿易等多種形式的境外投資,業務領域已擴展到羊絨、家電、鋼鐵、礦產、餐飲、包裝印刷等領域,形成了投資與合作領域多元化格局。
(3)從經營主體結構看,既有國內大型生產企業,也有高科技企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既有股份制企業,也有以行業優勢組建的企業集團;既有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壯大的企業,也有實施海外投資戰略并初步形成跨國公司雛形的優勢企業,從而形成對外投資與合作的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
3 經營主體結構不斷優化、實力不斷增強。我區海外投資主體逐步從貿易公司為主向大中型生產企業為主轉變,生產企業境外投資所占比重不斷增大,境外貿易公司所占比重逐漸減少。特別是像鄂爾多斯集團、鹿王集團、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和小尾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等知名大公司,大力開展跨國經營,到境外開辦數家企業;包鋼集團公司著眼于國外礦山開發及礦產品深加工業務,加大投資,扎實做好前期基礎工作,取得較好成效。一些優勢企業也已開始實施海外投資戰略,初步形成跨國經營的模式。
(二)對外投資存在的問題
1 對外投資規模偏小,與利用外資規模差距較大。按照“走出去”戰略的方針指示,我區近年來一直積極實施對外投資,但總體而言,內蒙古對外投資仍處于起步階段,投資規模偏小是主要特點。這一特點與我區實施“引進來”戰略所取得的成就相差甚遠(見下表)。此外,因境外企業投資規模偏小,對區內產業帶動影響力并不顯著。
2 投資領域窄,技術含量低。目前,我區對外投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羊絨制品、礦產開采、餐飲服務、鋼鐵和家電等領域,技術含量偏低,生產層次不高。投資目的主要以市場擴張型為主,而以獲取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國際知名品牌和規避貿易壁壘為主要目的的對外投資明顯不足。
3 具有知名品牌的企業對外投資動力不強。我區現有包鋼鐵路用鋼軌、鄂爾多斯羊絨衫、鹿王羊絨衫、維信羊絨衫、伊利乳粉和液態奶、蒙牛液態奶等7個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伊利、蒙牛、鄂爾多斯、小肥羊、遠興和伊泰等15個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全區工業企業共有78個自治區級著名商標和100個自治區級名牌產品。由于我區工業基礎薄弱、企業規模小,市場占有率低,質量效益不高的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一些企業品牌意識不強,缺乏戰略目光,產品實施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措施不到位,致使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國際投資意愿明顯不足,難以發揮對外投資的品牌效應和帶動國際貿易的作用,難以實施資源戰略、技術戰略、市場戰略和品牌戰略。
4 對外投資方式選擇。在國外設立自己的銷售辦事處是我區對外投資常見的方式,其次是建立零售店和營銷網路,股份制合資型的對外投資主要用在制造業領域。而建立全新的獨資公司或者以并購方式的對外投資還沒有成為我區對外投資方式上的主要選擇。
(三)內蒙古“十二五”期間對外投資面臨的主要形勢
從宏觀形勢看,2009年中國經濟已經觸底回升、企穩向好,中國全年GDP增長將超過8%,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將超過20%。對于未來經濟前景,世界經濟正在走向曲折、起伏的復蘇之路,2011年世界經濟有可能恢復到正增長。為此,我國對外投資的發展趨勢是:“十一五”期間,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正處在超過2000美元的階段,從國際--經驗看,在這個階段對外投資將大幅上升,增速超過外資流人的增速,資金凈流入額增長開始下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人民幣“小步緩行”的升值使得對外投資成本下降,企業對外投資積極性將明顯提高;我國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將直接推動企業積極拓展海外投資;金融危機導致的國際貿易爭端頻發使我國企業出口前景不穩定,從出口轉向對外投資便成為一些企業的現實選擇。從全國對外投資的積極因素看,商務部將出臺新的政策措施,鼓勵有條件的中國優勢企業積極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不斷拓展對外投資合作的新領域、新途徑。
從總體看,我國已進入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新階段,內蒙古積極開展對外投資已具備良好的外部條件,并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意義重大。
二、內蒙古“十二五”期間對外投資戰略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精神,以胡錦濤同志提出的關于“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對外投資合作的質量和效益”的要求為指針,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積極穩妥地開展對外投資合作,加速市場多元化戰略步伐,進一步鞏固、發揮和創造我區的比較優勢,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更好地利用國際與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貫徹“北開、東聯、西進”的思路,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推動我區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二)總體戰略目標
“十二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對外投資的總體戰略目標是: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目標,立足我區外經工作實際,進一步提高對外投資的規模和質量。引導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和著名品牌積極走向國際市場,更加注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注重境外投資企業的項目成功率、企業存續率和對國民經濟貢獻率;優先選擇與我區經濟發展互補性強、社會環境穩定、投資政策寬松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合作,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努力提高對外投資層次,實現對外投資從低水平生產制造層次進一步向科技創新、高端設計等新技術制造領域拓展,更加注重資源戰略、技術戰略、市場戰略和品牌戰略;從資源供求情況、行業產業優勢和經濟結構調整出發。加速境外投資項目的擴展;對外投資總規模要在“十一五”基礎上保持平穩增長,力爭使對外投資的總規模達到5億美元以上;到2015年,對外投資的管理體制更加合理有效,“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發展更加協調。
(三)主要任務
綜合我區“十一五”時期對外投資存在的問題和完成情況,根據“十二五”期間對外投資的戰略目標,“十二五”時期對外投資的主要任務是:
1 以產業政策為導向,積極引導具有知名品牌的企業“走出去”
——積極實施對外投資的資源戰略;
——積極實施對外投資的技術戰略;
——積極實施對外投資的市場戰略;
——積極實施對外投資的品牌戰略。
2 擴大對外投資領域,提升我區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以自治區六大支柱產業鏈的延伸為主,加大我區企業在境外開展上下游產業鏈的投資力度;鼓勵企業在俄蒙投資現代畜牧業,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種植業、養殖業及生物質能開發;
——大力發展對外投資的服務貿易;
——倡導國際投資拉動國際貿易作用,通過對外投資促進我區對外貿易發展,規避貿易摩擦和壁壘。
3 制定對外投資的整體戰略,全面指導對外投資工作
——加快立法,促進對外投資,保護對外投資合法權益;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用匯、融資、稅收等方面給予扶持;
——加強境外投資信息化建設,注重國際投資環境的評估。
4 促進對外投資與利用外資協調發展
——以延長產業生命周期為主線,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原則;——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大力度實施“走出去”戰略;
5 對外投資的國別定位
——以俄羅斯和蒙古國為投資重心,穩步推進歐洲國家。
——以東南亞地區為重點,積極開辟非洲地區,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力度。
三、內蒙古“十二五”期間對外投資對策措施
(一)制定對外投資發展戰略。提升自治區對外投資影響力
1 依托自治區優勢企業的資源開發能力,大力實施境外投資資源戰略。以資源型國家為主要投資地,采取在靠近高端戰略礦產資源儲備的地區布置自己的生產制造基地,通過收購或股權投資的方式,獲得國外資源的開采權和產品分配權(如寶鋼和全球最大的鋼鐵礦石公司巴西國有鋁廠成立的合資公司)。
2 以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為主,大力實施境外投資技術戰略。針對我區企業整體技術水平薄弱的情況,積極扶持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的企業把投資的重點放在發展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人才戰略上,采取收購整合外國的高新技術企業,收購高技術品牌、研發機構或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等方式為企業提供先進技術(如廣東美的集團收購日本三洋電器公司的微波爐業務)。
3 以開拓國際市場和拉動對外貿易為主,大力實施境外投資市場戰略。通過收購境外公司,可利用被收購公司的銷售渠道,銷售產品或可以把區內產品推向國際市場;通過綠地投資,出口機電設備,可拉動國際貿易,規避貿易壁壘(如華源集團在墨西哥建立的北美最大單體投資項目,使用加拿大和美國的原料,產品直銷北美自由貿易區,不但沒有配額限制,還可以享受美國政府的棉花補貼)。
4 擴大知名品牌影響力,大力實施境外投資品牌戰略。充分利用我區知名品牌,通過收購境外公司生產和銷售自己的品牌,逐步擴大企業品牌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或利用境外品牌拓展市場(如上海海欣集團收購了美國家用織物制造商Glenoit公司的紡織品工廠和商標專利,在美國市場擁有了自己的家居品牌,公司的絨毛織物年產量增長1/3)。
(二)加快制定政策法規,積極扶持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
1 加快構建“走出去”的法律和制度框架,深化以投資便利化為核心的管理機制改革,為“走出去”各項業務開展提供法律保障。
2 繼續完善支持政策體系,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探索多種對外合作模式,鼓勵金融機構為中外合作項目提供信貸支持和融資服務,支持中外企業開展合作,開拓國際市場,發揮商業性和政策性金融作用。
3 鼓勵并積極引導具有比較優勢的制造業、現代農牧業、高新技術產業、建筑業、商貿服務業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全球分工,實現生產要素全球化配置。
4 加快對外投資服務促進體系建設,及時發布實施新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及對外承包資格管理辦法,減少審批事項,下放審批權限,并努力加強信息、咨詢、培訓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工作,為企業搭建更多、更好的投資促進平臺。
(三)繼續深化我區與俄、蒙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1 加強與俄、蒙在森林、礦產、石油等資源開發領域的合作,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及電價優勢和我區的勞動力優勢,開展俄、蒙資源的深加工,力爭將俄、蒙資源加工基地作為我區進一步深加工的基地。
2 堅持貿工、貿技、貿農相結合原則,鼓勵各種企業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擴大對俄、蒙農牧業、房地產開發和工程承包,增加勞務輸出規模,擴大就業渠道。
3 積極探索與俄羅斯在高新技術領域合作的有效方式,引進高新技術和高層次人才,發揮具有我區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
4 鼓勵企業在俄蒙投資現代畜牧業,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種植業、養殖業及生物質能開發。
(四)充分發揮我區支柱產業優勢,積極拓展對外投資領域
1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境外投資氛圍。一是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境外投資意義,動員有實力的企業積極參與對外投資;二是充分利用科研機構,客觀評價國際投資環境,加大服務力度,為企業提供國際投資信息,積極幫助企業申辦境外投資項目。
2 以自治區六大支柱產業鏈的延伸為主,加大我區企業在境外開展上下游產業鏈的投資力度。
3 大力發展皮毛深加工業、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等傳統和新興項目,利用固有優勢,豐富我區對外投資的品種。
(五)加快對外投資方式創新步伐,拓展使用國際融資渠道
1 通過政策扶持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開展綠地投資。
2 加快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積極倡導以并購、股權投資、BOT、TOT、PPP、PFI等多種形式拓展國際投資渠道。
3 加大對外工程承包力度,促進對外投資合作規范化,便利化,充分發揮我區優勢,多種形式地發展跨國經營。
4 提高對外投資的檔次,充分利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平臺,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采取國際資本市場融資(IPO)、發行外幣債券、融資租賃、項目融資、貿易融資(含富費廷)、ABS融資等方式籌措資金。
5 繼續擴大出口信貸與出口信用保險,建立投資和出口融資擔保體系,支持我區境外企業拓展境外業務。
(六)積極培育我區具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5
跨國公司是海外投資的主體。我區應選擇有實力的集團企業,通過資源整合,逐步做強做大,力爭用3-5年的時間培育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從而帶動相關產業和企業真正實施對外投資戰略。當前,應以自治區六大支柱產業的集團企業為龍頭,以22家上市公司為主體,積極引導擴大境外投資規模,進一步推動“走出去”戰略,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特別是在澳大利亞、法國、美國、東亞等地區增加國外布點,穩步擴張;同時積極打通障礙,加大海外生產基地和連鎖店份額,努力發展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和名牌產品,尤其是重點打造小肥羊和小尾羊品牌,把民族餐飲文化推向世界,提高我區具有民族特色餐飲品牌的國際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