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經濟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隨著全珠能源危機和生態環境危機壓力的不斷加大,以及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新能源取代傳統化石能源已經是大勢所趨。本文立足內蒙古,以風電產業的發展為例分析了內蒙古開發新能源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低碳經濟 新能源開發 風電產業
一、我國低碳經濟的提出
2009年8月12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十二·五”規劃,強調要“緊密結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決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示范,推動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8月27日,吳邦國委員長主持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指出:“要緊緊抓住當今世界開始重視發展低碳經濟的機遇,加快發展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和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型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汽車、軌道交通,創造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發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轉型,為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不竭動力。”這些都標志著我國的低碳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關于低碳經濟的概念,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的說法。按我們的理解,低碳經濟是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基礎上謀求最大產出的經濟發展模式。它大體上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節約能源,提高能效,促進能源結構由以化石燃料為主逐步轉向以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為主。二,發展低碳技術,增加碳匯。在人類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一切活動中盡量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三,實現經濟與碳排放的分離式增長,即在碳排放低增長、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條件下,經濟仍然可以保持較快增長。低碳經濟的實質內含與我國政府提倡的科學發展觀是高度一致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指在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最終建成一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真正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經濟與新能源開發
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對地球生態的影響,如全球氣溫的持續上升,極端氣候現象的增加,自然災害的頻發等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安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氣候變暖,維護人類共同生存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社會各個層面共同努力的方向。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對低碳經濟這一概念逐漸形成共識。而低碳發展的主要技術選擇,除了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之外,就是大力發展以風電、太陽能為代表的低碳能源技術。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重要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加%-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日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提出,要立即著手,確保202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這意味著我國的低碳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新能源產業將走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關于新能源的概念,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2009年6月1日關于編制新能源發展規劃的新聞發布會上做出了明確的界定。他指出,這次編制的新能源發展規劃,把新能源主要界定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關于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新的能源;另一方面,對傳統的能源進行技術變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比如說煤炭清潔的高效利用,比如說車用新型的燃料,以及智能電網,等等。
隨著全球能源危機和生態環境危機壓力的不斷加大,以及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新能源取代傳統化石能源已經是大勢所趨。新能源技術必將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核心技術,引發人類社會自18世紀以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新能源產業因其可以吸納巨大的投資和創造眾多的就業崗位,而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因素。新能源產業因其產業鏈較長,涉及面又廣,可以帶領相關的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和生產服務等產業協同發展,具有明顯的擴散效應和乘數效應,因而使其有可能成為新時期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能源產業還因其削弱了經濟增長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從而成為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推手。
三、內蒙古開發新能源的條件
作為國家的重要能源和化工基地,近年來,內蒙古肩負著積極為國家提供能源和大幅度節能減排的雙重艱巨任務。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對內蒙古既有壓力,更有動力。2010年,內蒙古更是將“發揮森林、草原碳匯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碳匯核算、碳匯交易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途徑”這一內容列入了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要工作中。
內蒙古是我國的能源、資源大省。在全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內蒙古緊緊抓住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逐步發展起以煤炭為中心的重化工產業體系。目前。內蒙古重化工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達到80%左右,其中煤炭、電力、化工、冶金、建材等六大優勢產業約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0%左右,而其綜合能源消費量要占全區能耗的90%以上。內蒙古的重化工產業為加快全國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做出了重大貢獻,源源不斷地向全國各地輸送煤炭、電力、天燃氣、鋼材、水泥、有色金屬等等,同時也給自治區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收益。
內蒙古發展新能源產業有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是非常理想的國家級新型能源戰略基地。在可再生能源中,內蒙古風能儲量為10.1億千瓦,50米高度的可開發風能資源為20.2億千瓦,占全國陸地風能的40%,居全國首位。內蒙古平均日照時數為2600-3400小時。全年太陽能輻射總量為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僅次于西藏。內蒙古中西部現有熱值高于褐煤的沙柳等沙生灌木2000多萬畝,全區每年提供的生物質能資源超過500萬噸標準煤。在傳統的化石能源中,內蒙古查明的煤炭儲量達7016億噸,居全國首位。內蒙古的天然氣地質儲量1萬多億立方米,計數可采儲量6千億立方米;石油地質儲量5億多噸,計數可采儲量1億多噸;均居全國前列。此外,還有豐富的非常規石油資源,如油沙、油頁巖等。
四、大力發展風電促進內蒙古新能源開發
內蒙古風能資源豐富。全區風能技術可開發容最超過1.5億千瓦,占全國陸地風能資源儲量的50%以上,居全國首位。內蒙古自治區鄰近華北、東北和西北電網的負荷中心。是國家落實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目標、開發建設百萬及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重要地區,被國家確定為“風電三峽”基地。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后,在國家鼓勵風電發展政策的指導下,內蒙古風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08年底,全區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321萬千瓦(含東部四盟市)。全區風電發電量37.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0.8%,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達2678小時,達到了全國乃至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09年12月10日,內蒙古電網(不含東部四盟市)內已接人風電裝機容量398萬千瓦,占電網最高發電負荷的22%、占最高供電負荷的25%,占最低供電負荷的33.7%,風電發電量5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3%,預計到2010年底。內蒙古電網投運的風電容量可達650萬千瓦。內蒙古電網風電發電量比例已超過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要求的2010、2020年目標。內蒙古電網風電接人容量的各項比例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內蒙古風電速度”只是風電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過去的十年里,全球風電裝機一直保持著每年30%以上的增速,而我國近幾年來風電裝機增速更是超過了70%,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2008年末,我國以累計1221萬千瓦的風電總裝機容量居世界第四位,2009年前三季度達到約1585萬千瓦。這一發展速度令全球風電行業人士為之驚嘆。
作為全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內蒙古的風電裝機容量領先全國本無可厚非,而且可以看作是物盡其用,但目前的現狀是內蒙古不得不上書中央,要求解決風電需求出路的問題。而此時風電裝機容量領先全國,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幸福的煩惱。
中國風能協會理事長賀德馨此前曾表示,我國風電產業目前的最大問題在于,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它們的電網設施一般都是最差的。以內蒙古卓資縣為例,2008年該縣風電總負荷發電4萬千瓦時,但是發出的電卻不能完全上網。網受限制影響了風電企業的盈利。卓資縣電網送出系統的能力太差,電廠發出的電在當地消化不完,外送也送不出去。近一半的風電機組閑置,只有2/3的風電能夠上網。
有關專家認為,用“二步走”方案可以解決風電發展遇到的輸出瓶頸制約問題。第一步,盡快建設內蒙古電網向東輸電第二通道串補工程,逐步將內蒙古電網向國家電網外送電,夜間低谷段送電容量從目前的210萬千瓦提高至490萬千瓦,基本可以滿足2010年下半年蒙西650萬千瓦風電正常運行。屆時,可節約原煤約12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多萬噸,減少火車運煤專列3400列。第二步,國家應該像支持風電發電企業一樣支持風電通道建設,建設幾條內蒙古向華北、向華東地區的輸電線路,以滿足風電的上網和輸送需求。
目前,內蒙古乃至全國風電場普遍經營困難,甚至虧損,還有近1/3的風電機組處于閑置狀態,原因看似是電網送出系統的能力太差,電廠發出的電在當地消化不完,外送也送不出去,實則是我國風電產業還處于成長的初期,并沒有真正走上正軌。這一點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技術瓶頸無法突破導致成本高企、風電設備投資過于盲目、電網設備相對落后等等。因此,但從長遠來看,內蒙古風電乃至全國風電的出路仍在于風電產業本身的不斷進步。
雖然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迅速,但基本上還處于無序發展階段,并沒有真正步入正軌。為此國家有關部門也在努力營造風電產業健康發展的各種條件,而風能觀測網投入運行,可以說是從源頭上為風電產業把脈,而這也必將成為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石。風能觀測網的建成將實現對風能資源的專業化、規范化觀測,為深入利用風能資源奠定基礎。另外,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的《關于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規定,按風能資源狀況和工程建設條件,將全國分為4類風能資源區,相應制定風電標桿上網電價。4類資源區風電標桿電價水平分別為每千瓦時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而風能觀測網將在4類資源區的具體劃分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