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衙,俗稱衙門,是古時的“縣政府”,是縣官用來征稅納糧、聽訟斷獄、教化百姓、興學科舉、辦理事務之地方。在封建國體中,縣衙的地位極其重要,有“縣之不穩,國之動蕩;縣之不貢,國無錢糧”之說。善于理政的清雍正皇帝就曾這樣說過:“牧令乃親民之官,一人之賢否,關系百姓之休戚,故得其人則民生被澤,而風俗日淳;不得其人則民生受累,而風俗日薄。”可見,縣衙之重要,不言自明。
縣衙,最早見于戰國《周禮注疏》,上有“以八法治官府”的記載,可見縣衙初為縣府。縣府在國體中的行政區劃,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所設。當時秦朝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后擴建至四十多郡,郡以下設縣,真正具有行政區域管理意義上的縣府應始于秦朝。官府后又被稱為衙門,大致起始于唐,盛于宋,沿用至明清,距今約1000多年的歷史,而據考衙門又是由“牙門”演變而來。
縣衙,為古代的地方行政中心,以風水之理論,縣衙總是建在勢高、向陽、居中、交通便利的城池中心之地,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定中軸線立大堂,然后再以大堂向前后左右嚴謹有序地展開,成為古時一個龐大的建筑群體,象征著受命治理轄區的四方百姓。
有趣的是在這龐大的建筑群里,大都建有依附著縣衙的監獄,也就是說,監獄是建在了縣衙里。監獄在封建社會的國體里,是權力的象征。古時的縣衙“行刑不分”,縣衙里的知縣既是縣府的最高行政長官,同時也是審訊罪犯和管理監獄的最高司法長官。可見,古時的縣衙是集權于一身。
縣衙里的監獄,均設于大堂西南儀門之外(坤位),故也有“南監”之俗稱。當然,也有不建于西南方而建于東南方的,像河南的葉縣縣衙監獄就是建于縣衙的東側,這或許是古時監獄的一個特例。
縣衙里的古監獄,據目前有實物遺址可考的,應首推密縣縣衙的監獄為最早,也最為典型。密縣縣衙位于現已改為新密市的密縣老城區。密縣,先秦時為西周所封小國,漢初置密縣,縣治在縣城東30里之大隗鎮,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遷至法橋堡,即新密老城。
整個密縣縣衙的建筑雄偉壯觀。縣衙為五進院落,布局嚴謹,廳堂軒敞,氣勢雄偉,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為中州地區罕見,為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的實物標本。以密縣縣衙的中軸為線,分別建有鐘鼓樓、照壁、大門、儀門、戒石坊、月臺、大堂、二堂、三堂和大仙樓等建筑。
縣衙的監獄就建在縣衙的西側,第一、第二進院的兩側,系隋代的監獄建筑,始建于隋代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與縣衙共歷經了隋、唐、宋、元、明、清、民國等7個朝代,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
監獄布局合理,錯落有致,集中體現了古代監獄莊重肅穆的威嚴氣勢。
監獄大門位于儀門前甬道的西側,呈拱圓形,拱門正中書寫“監獄”二字。監獄建筑采用的是青磚灰瓦,雖經歷代沿用整修,至今仍保持明清的建筑風格,成為中國古代監獄建筑的標本和中國古代監獄建筑人文的實物見證。上千年的圍墻高達3米,圍墻厚近0?郾8米,上面還攀著密密的鐵絲網。監獄建筑由圍墻、崗樓、外監、內監、刑房、班房、獄神廟等部分組成。
監獄內有兩大庭院,外監臨時關押嫌疑犯,內監關押重刑犯人,現存部分為男牢、女牢,共有25間。系磚木結構,門窗均為粗木厚板構制。2個監舍都有庭院,內監的庭院現種植蔬菜等作物。男牢面積大小不一,男牢最大建筑面積約40平方米,最小的約20平方米,內部結構也有差異,有的設土炕,有的則是地鋪。女牢面積普遍較小,凡涉嫌犯罪或已被判決的女犯均關押在內監女牢。男女牢房陰暗潮濕,陽光不足。獄房內設有刑房,現刑房內存有“站籠”、“老虎凳”、“夾板”等常用刑具。
被關押于監獄里的罪囚,由設在大堂里的縣官聽訟斷獄,自理的案件一般施行以責罰,即笞杖的刑罰,而對命案等刑事案件,州縣官雖都有審理之責,但都由縣官先審。縣官引用律例條款,進行定罪量刑,然后逐級上報作為定案的依據。古時的行刑主要是笞、杖、徙、流、死的封建五刑制,被判案定罪的囚徒,被拘押在監獄的很少,因此建在縣衙里的監獄都很小,實際只容百十號罪囚而已。
令人稱奇的是,密縣縣衙監獄歷經7個朝代,新中國成立后,改為新密縣看守所,1994年縣政府公布縣衙(當然也包括縣衙里的監獄)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作為關押與監禁犯罪嫌疑人的看守所,一直沿用至2002年底才遷往新址,結束其歷史使命。像使用的年代如此之長,跨越歷史的朝代如此之多,而且至今還保存完好,這在中國監獄的歷史上,乃至在世界監獄的建筑史上也是極為鮮見的,堪稱為中國監獄一大奇跡,被稱為“中國監獄之最”。現為新密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正在進行搶救性保護。
其次,更為有趣的是,在密縣縣衙儀門前的甬道兩邊各建有蓮池一座。蓮池,取廉恥之諧音,呈長方形,面積約二三十余平方米,池中長有蓮花。據說蓮池是罪犯勞役之作,蓮藕也是由罪犯栽培,象征著罪犯知廉恥明事理之意,喻意著隋朝統治階級“以文教化”罪犯的一種思想意識。當然,蓮池建在甬道兩邊,與刻有“公生明”的戒石坊,對入府理事辦案的縣官來說,也有一種警示與教育之喻意,作為一種官場的規戒,望官員能廉潔奉公、潔身自好、為民辦事。
到了宋朝,仍然沿襲縣衙監獄之俗。宋朝的府司西獄,據資料表明,也是縣衙里的監獄之一絕。
開封府又稱南衙,建于五代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北宋時因宋王朝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的興起與發展,開封府躍為首都的“天下首府”而輝煌百余年。
“開封府”的府司西獄,因包龍圖扶正祛邪而譽滿天下。開封府依北宋《營造法式》而建造,以正廳、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潛龍宮、清心樓、明禮院,以及牢獄等50多座大小殿堂。開封府當時設有5所牢獄。其中一所設在開封府衙署內西南角,由司錄司直接管理,這就是本文所言的“府司西獄”。
宋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風格纖巧、華麗而富于變化。而府司西獄是磚石構建,一律“開窗戶”通風,設有典獄房、獄神廟、死牢、男女牢房等,用于臨時關押犯罪嫌疑人和證人的地方,相當于現在的看守所。囚徒被判刑之后,死刑犯等待執行外,其他獲刑的囚徒往往都會被押往外地服刑。府司西獄的安全防范設施較為獨特,牢房中不僅設有鐵絲網,而且在死牢中設有隔層的流沙墻,用于防范囚徒的逃跑。死牢門上設有猙獰的狴犴像。同樣,在牢獄中也設有獄神廟,供奉著獄神皋陶。
府司西獄的原址已融入中原大地,在以宋代開封府衙為原型而建造的文化游覽區內可以領略到府司西獄的修復場景。
元朝時期的縣衙監獄,可能要數位于河南內鄉縣城東大街中段北側的內鄉縣衙監獄了。該監獄始建于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距今也有700多年的歷史。當年縣衙的部分建筑已不復存在,而縣衙監獄位于坐北朝南的縣衙的西南部,占地南北430多米,東西230多米。現存各類房舍20多間,中為一個獨立的小院,四周高墻環繞。獄內也有獄神廟,廟中供奉獄神皋陶塑像,布局結構同其他縣衙監獄完全相似,分為內監、外監、男女監。另有趣的是,三堂前的對聯格外引人注目,對聯曰:“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其警世之言,發人省醒,為此內鄉縣衙也是名聲大噪,1984年被批準為國內惟一的縣衙博物館,享有“天下第一衙”之美稱,1996年11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監獄設在縣衙里,是古代監獄一種獨特的司法現象,是古代“諸法合體”之結果,更是封建統治之象征。河南的密縣縣衙為之最,河南的府司西獄為之名,內鄉縣縣衙為之譽,與河南相鄰的山西縣衙里的監獄——蘇三監獄,卻也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蘇三監獄,位于山西洪洞縣城內,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是國內現存的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縣衙監獄。因京劇《玉堂春》的主角名妓蘇三曾被監禁于此而聞名天下,俗稱“蘇三監獄”。
現經重修后的蘇三監獄位于縣政府大院的西南角,為長方形院落,占地1000多平方米,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辦公區和陳列區,南部為牢房區,面積496平方米。牢房區的西部兩邊建有對稱的共12間普通牢房,東邊是四合院,為女囚和死囚的牢房,系窯洞式磚砌房屋,院子中央有水井、水槽等,水井也稱為“蘇三井”。走廊正對的半腰上嵌著一個砂巖雕刻的小神龕,這是囚犯供奉的獄神廟。走廊東面一道獄門的門頭上有貌似虎頭的狴犴畫像,以及低矮狹小的“死人洞”。監獄每進都有兩道門,兩層圍墻,墻垣高聳,墻內灌有黃沙,以防囚徒破墻逃跑。整個監獄建筑威嚴肅穆,凝重神秘。
蘇三監獄在清康熙年間毀于地震,清光緒年間重修,解放后沿用至1957年洪洞縣看守所成立,“文革”時被拆除。1984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復,系西北民居建筑風格,結構合理,設計精巧,以木結構磚瓦房屋為主,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然,縣衙里的古監獄,還可以再例舉如下,如與蘇三監獄建于同一年代的葉縣縣衙監獄,由男監、女監、死牢、水牢4個部分組成的監獄獄房保留得也是相當完整,共有房17間,分3行,南北排列。其他設施與縣衙監獄大抵相同,惟一與眾不同的是,獄房建于東邊,而不是建在縣衙西南方向的坤位,坐西向東,由此可見,風水理論至明代的微妙變化。
縣衙里的古監獄,是封建社會里的一種“文化”,演繹的是封建時代的監獄行刑理念與王權思想。封建社會畢竟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種社會制度,隨著封建制度的滅亡,封建制的縣衙監獄也就在中國的土地上銷聲匿跡,留下的只是那種交織著古時文明與殘虐的無聲的文化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