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20日,由重慶市社科聯、重慶市哲學學會、四川省哲學學會和四川省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聯合主辦、企業文明雜志社協辦的“中國發展道路與發展方式轉變”學術研討會在重慶大坪紅樓賓館隆重舉行,川渝兩地哲學界人士近150人參加會議,研討會收到學術論文40多篇。學術研討會分大會交流和小組討論兩個階段進行。小組討論分別圍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決定中國命運的第三次歷史抉擇”、“金融危機與中國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方法論”三個主題進行,討論暢所欲言、自由熱烈、互相爭論、互相啟迪。會上發表的觀點綜述如下:
關于中國發展道路的討論情況
對于“中國模式”的概念解讀。關于中國發展道路問題,與會專家、教授認為,首先必須對什么是中國發展道路作出解讀。對于“中國模式”、“中國道路”,應在制度層面上解讀,還是僅在經濟發展方式的層面上進行解讀,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熊高仲教授認為,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中國模式”、“中國道路”概念包含了相當的政治內涵,或者或多或少顯示了西方的一種焦慮:即中國經濟強大了,卻不會走西方意義上的民主化道路,反而形成一種有別于西方模式的“中國模式”、“中國道路”——它有可能成為中國反對美國新自由主義的一面旗幟,從而把那些反對美國的人和國家招致其麾下。所以,一般來說,西方學者在談及“北京共識”或“中國模式”時,大多是忽視或刻意回避其“社會主義”性質的。因此,他們所界定的“中國模式”更多的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而對于這一模式的政治層面則避而不談。熊教授認為,無論對“中國模式”、“中國道路”如何界定,中國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認的。重慶市哲學學會副會長、第三軍醫大學余顯禮教授認為,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都是市場經濟國家,區別在于基本制度不同,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西方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正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凸顯出來的。金融危機實質上是制度危機,而正是金融危機才彰顯了“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優越性,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色。余教授認為,社會主義是否比資本主義優越,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既要靠和平時期的實踐來檢驗,更要靠決定命運的危機時期的實踐來檢驗。只有在長期的各種各樣的實踐中證明比資本主義優越的社會主義,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60余年不但總體發展形勢良好,而且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中國發展形勢獨好,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色及其優越性。我們的改革開放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前提下進行。
如何理解“十七大”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概括。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之路,是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與會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一些專家認為,“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概括是全面而準確的。而另一些專家則認為,不應把“中國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混為一談。“中國道路”是個大概念,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統一,主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實現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個小概念,單指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從廣義上說,現代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都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組成部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是這些運動的理論結晶和科學指南。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引的中國道路,是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成功之路。西南大學薛俊強同志認為,本世紀初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學者日益把目光聚焦在近些年一直熱議的所謂“中國模式”、“中國道路”議題上。而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統一”,則成為“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集中體現。
關于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討論
關于什么是“經濟發展方式”以及為什么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式出現于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此前,中央一直強調的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家認為,所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講的是經濟產出與經濟效益的問題,就是要求經濟增長從粗放狀態轉向集約狀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內容更為豐富,是指在集約型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包括產業優化升級、節約能源資源、保護改善環境、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等在內的經濟發展總體方式的歷史轉型。
與會代表認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迫在眉睫。王民康教授在題為“中國改革的困境與出路”的大會發言中,從改革的目標、主體、動力等方面論述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為我們如果不與時俱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我們的改革將失去目標、主體和動力。重慶通信學院王玉蘭副教授說,早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就提出了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在“九五”計劃中,再次明確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轉變的任務,而“十一五”規劃不僅指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性,還列舉了轉變的具體途徑。黨的“十七大”又明確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是,迄今為止,除了少數地方,成效并不顯著。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就遇到了種種困境。第三軍醫大學劉小薇同志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困境主要是:依賴出口的“風險之路”難以持續,國際競爭的“低端之路”難以提升,資源環境的“負重之路”難以支撐,以物為本的“增長之路”難以為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必然,是破解發展難題的現實抉擇,是爭創國際競爭新優勢的迫切要求。在某種程度上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決定中國現代化命運的又一次重要抉擇,未來30年,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將直接取決于發展方式轉變的成敗。
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這個問題,重慶市南岸區委黨校高級講師衛東同志認為,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實現“三個轉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容。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重慶現代經濟科學研究院易超研究員認為,轉變發展方式是當今中國最熱門的話題,可謂碩果累累、亮點紛呈,但討論的角度大都是技術層面的。發展包括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我們應該從哲學層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因為不同的發展理念標志著不同的發展觀,構成最根本的發展方式。西南政法大學曾凡躍教授也談到,馬克思認為,社會歷史在本質上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歷史,社會歷史具有鮮明的屬人性和人學特質;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觀是奠基于社會歷史的人學本質論之上的發展觀,它對當今我國社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具有突出的指導意義;科學發展觀是關乎人的,科學發展觀在本質上是體現了馬克思關于社會歷史的人學本質論的發展觀,它是對片面追求社會形式的演進和物的增長的發展觀的批判和矯正。所以我們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解需要提高到人學的層面。
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會專家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重慶市委黨校文國偉教授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當然也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
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路徑,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又提出了“五個堅持”具體要求。與會專家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五個堅持”都必須全面貫徹。首先,主攻方向是調整經濟結構。因為結構決定功能,只有結構理順了,經濟發展方式才會有堅實的基礎。第二,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的重要支撐是自主創新,因為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正出路;第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事實證明,只有大力推進科學發展、生態文明,加強“兩型”社會建設,中國這條東方巨龍才能真正崛起;第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轉變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是最大的主體,民生是最大的國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根本的。第五,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是改革開放。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與會代表認為,深化改革開放,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必須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第三軍醫大學王力鋼認為,有不少人認為中國只有經濟改革而無政治改革,或者承認有政治改革但嚴重滯后于經濟改革。他認為實際不是如此,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政治體制改革一直在積極穩妥的進行。在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城鄉基層民主建設、推進機構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積極探索和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沒有積極穩妥地政治體制改革,就沒有30余年的中國奇跡!重慶師范大學孔慶茵副教授認為,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總體目標:“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為指導,強化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切實加強對權力的制約,遏制腐敗進一步蔓延;必須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國富惠及民富;必須堅持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詳細報道請看企業文明網)(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