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出發,從我國新時期新階段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根本要求出發,從保證人民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出發,把文化建設擺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們必須切實轉變陳舊觀念,強化“四位一體”的文化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努力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一、只有文化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科學的發展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社會進步的動力。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民族,一個不能進行文化創新的民族,是很難發展起來的,也是很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綜觀人類發展的長河,每一次歷史的大演進、社會的大變革,無不是發端于文化的啟蒙;每一個時代的先進文化,總是拓展著人們的視野,激勵著人們的斗志,錘煉著人們的品格,激發著人們的創造,在推動文明進步中展現出巨大的力量。歐洲的文藝復興,吹響了西方工業革命的號角;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迎來了秦漢的一統;唐朝的“貞觀盛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盛世。由此可見,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創造力之所在、凝聚力之所在。#8239;正因為如此,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文化發展,將文化建設擺到了與經濟、政治、社會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著力構建“四位一體”總體布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們“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黨的十七大報告更是從新的高度、以新的視角深刻闡明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強調要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二、只有文化的繁榮,才能實現經濟的全面繁榮#8239;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強調“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等。這表明黨已確立從國家層面推動發展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戰略,并作出相關系統部署。#8239;當前,文化與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文化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經濟之中,使經濟獲得了新的發展形態和動力。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德魯克說:“今天,真正占主導地位的資源以及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要素,既不是資本,也不是土地和勞動,而是文化。”文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二是為經濟發展提供行為規范;三是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四是提升物質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五是文化本身成為經濟增長的要素。正因為如此,當今時代,經濟科技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創業創新精神和人才素質的提高,經濟競爭越來越依賴于文化競爭,社會財富也越來越向擁有文化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聚集。文化資源優勢一旦轉化為文化經濟優勢,對經濟和社會的促進作用將是倍增驅動的效應。沒有文化的繁榮,就難以實現經濟的全面繁榮。#8239;
三、只有保障群眾的文化權益,才能更好地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8239;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上所作的報告首次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的新思想、新論斷。這是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體現,也是文化工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歷史性課題。群眾利益是一個綜合概念,不僅包括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也包括群眾的文化權益,三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這些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與此同時,人們對于維護自身權益、擴大政治參與、豐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強。因此,我們不但要繼續加強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權益,而且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維護好群眾的文化權益。#8239;文化權益,從宏觀層面講,包括科學知識的掌握、價值觀念的確立、審美愉悅的獲得等;從具體層面講,包括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開展文化活動等。文化權益的保障貫穿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是實實在在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封建迷信抬頭、心理問題突出、社會和諧不足等等問題就會凸顯,就會制約甚至抵消著經濟發展的成果。因此,加快文化發展已經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8239;只有加快文化發展,才能全面提升人的素質文化。#8239;在人的全面素質中,思想道德素質居于核心的地位,科學文化素質是重要基礎,二者相互聯系、相互推動、辯證統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很容易發生過于偏重物質利益、見利忘義、不講理想、不講道德的傾向。同樣,如果不加強科學文化教育,法律意識、科學知識水平就難以提高,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思想文化陣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去占領,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去占領。只有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讓先進文化真正進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才能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不斷提升人的綜合素質,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8239;
作者簡介:馬德良,浙江上虞市道墟鎮文化站站長,群文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