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幽默是言語交際中經常出現的一種言語現象或策略,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好的語用效果。本文以“汪涵經典語錄”為文本,從關聯理論的原則、明示、推理模式以及最大關聯和最佳關聯的反差對其幽默效果進行分析,從而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解幽默的產生以及語用價值。
【關鍵詞】幽默;關聯理論;汪涵經典語錄
幽默能令人笑口常開,精神愉快,并能緩解矛盾,調解人際關系。幽默言語是人類語言的精華,是一門藝術,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和情趣。因此對幽默言語的認知解讀也成為言語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其在人際交往中所體現的價值更是不容忽視。本文以現當今炙手可熱的湖南衛視當紅主持汪涵的“經典語錄”(以下簡稱語錄)作為研究對象,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分析幽默背后的“故事”。
那么什么是幽默呢?幽默一詞在中華大地上傳播開來,林語堂居功至偉,是他首創把英文Humor音譯為幽默。林語堂最初給文壇留下的有影響的文章是兩篇提倡“幽默”的作品,即1924年5月23日發表在《晨報副刊》上的《征譯散文并提倡幽默》以及1924年6月9日刊于《晨報副刊》的《幽默雜話》。他在《征譯散文并提倡幽默》一文中寫道:“我早就想要做一篇論‘幽默’(Humor)的文,講中國文學史上及今日文學界的一個最大缺憾。美國哲學家素爾·斯坦伯格說:“試圖給幽默下定義,是幽默的定義之一。”英國著名幽默大師蕭伯納說:“幽默是一種元素,它既不是化合物,更不是合成品。”朗文詞典對幽默的定義是:1.“所說或所作的能使我們發笑的事情。”2.“能理解有趣事物的能力。”幽默是一種特性,一種引發喜悅、以愉快的方式娛人的特性。 幽默感是一種能力,一種了解并表達幽默的能力。 幽默是一種藝術,一種運用幽默感來增進你與他人關系的藝術。幽默最直接的定位是可笑性,具有引人發笑的作用。本文是語用學中關聯理論角度對“語錄”中的言語幽默進行探討和研究。
幽默話語的內容可分為兩部分:顯性內容和隱性內容。顯性內容就是話語的字面意,而這往往不能產生幽默的效果。所以幽默話語的真正含義是另一層,即隱性內容。隱性內容很重要,在幽默話語中它是話語的真正涵義。“幽默話語語義的隱含性主要體現了幽默這種言語體裁語用交際功能的需要:隱含,即能減少說話人對自己發表的否定性評價所負的責任,又為消除交際雙方的意見分歧而拒絕評價提供了條件。如果直接評價會與受話人產生矛盾,那么就會影響交際。”說話者間接地、以隱而不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如“語錄”中:
某主持人問李湘和汪涵:“如果美貌和智慧只能選一樣,你選哪一樣?”
李湘回答:“我當然選智慧咯!汪涵你選什么?”
汪涵說:“我當然選美貌,因為我已經很聰明了!”
李湘:#¥¥%……·*!
(注:兩人都為湖南衛視主持人)
面對這樣的問題相信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后者,這也是人際交往學中的“被動選擇”的一個典型的問題,那么在前面“智慧”已被選的情況下,再選“智慧”便會落于虛偽或俗套之嫌,汪涵的回答“我當然選美貌,因為我已經很聰明了!”一石三鳥:一是把自己從尷尬的困境中解救出來;二是把只能選一的雙向備選答案都囊括在內,這是“被動選擇”的最佳狀態;最后,他又駁斥了李湘的答案。但是他的回答并不會給其他人帶來任何尷尬,反倒融合了氣氛,能取得非常好的交際效果。在該例子中顯性內容和隱性內容的交替圖示如下:
在關聯理論中Sperber Wilson給關聯下的定義是:“當且僅當一個假設在一定的語境中具有某一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時,這個假設在這個語境中才具有關聯性。”也就是說一個假設在特定的語境中具有語境效果,必須與該語境有所關聯。“話語的關聯程度就取決于所具有的語境效果和處理話語時所作的努力這兩個因素。”針對于此,Sperber Wilson提出了關聯原則(principle of relevance):
關聯的第一(或認知)原則:人類認知常常與最大關聯性相吻合;關聯的第二(或交際)原則:每一個明示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依據于此,交際是一個明示和推理過程。“當說話人提供證據(明示),表明希望傳遞某一意圖,而聽話人據此推斷出該意圖時,推理交際獲得成功。”交際行為就是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過程。說話者在傳遞出某一信息是,聽話者依舊自己的知識結構、常理、特定環境等中條件和因素推理出說話者的意圖。如:
馬可:“汪涵你外語怎么樣?”
汪涵:“外國人說的都是鳥語。”(注:此句明示我外語不怎么好)
馬可:“外國人說的都是英語#8239;!”
汪涵:“‘鷹’是一種鳥,所以叫鳥語”(注:此句借漢語同音異義推理,來糾正馬可)
(注:兩者均為湖南衛視主持人)
馬克提出來這樣一個問題,從汪涵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外語(這里強調的是英語)不好,但他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說“外國人說的都是鳥語”,這是一種明示,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可以推理出汪涵外語不好的結果,但是馬克接著糾正“外國人說的都是英語#8239;!”,汪涵的回答卻可以說是十分精彩“‘鷹’是一種鳥,所以叫鳥語”,他用漢語的同音異義“英”和“鷹”來給自己圓場,既幽默又不失體面。
上例告訴我們有時候說話人為達到預期的幽默效果,可以最大限度的運用母語(source language)和目標語(target language)之間的異同。
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人類的認知以最大關聯為取向,語言交際則以最佳關聯為取向。“最大關聯指的是聽話人理解話語時付出盡可能小的努力,去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也就是說,產生的效應最大,投入的努力最小;而最佳關聯就是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在信息輸出—接受—加工—反饋這一過程中,演繹推理的目的是要獲取言語信息與語境的最佳關聯。在幽默話語的理解過程中,說話人給出一個命題,誘導聽話人根據語境和背景知識去選擇具有最大關聯性的認知假設,但這個假設會被說話人進一步明示的新信息、新假設打破,聽話人的最初判斷落空,所以不得不進一步付出認知努力,找到話語的最佳關聯性。幽默效應就是在最大關聯和最佳關聯的心理反差中產生的。如下例:
汪涵:“哎,樂樂,周衛星和何晶晶,你喜歡誰?”
楊樂樂:“我啊,兩個都很喜歡啊!”#8239;
汪涵:“我就比較喜歡何晶晶。”#8239;
楊樂樂:“為什么?”(注:這里就出現了最大關聯到最佳關聯)
汪涵:“因為我就喜歡名字有重疊的人。”(注:這里就出現了最佳關聯到幾乎毫無關聯,反差出現,幽默效果產生。)
楊樂樂:“……”#8239;(注:兩人均為湖南衛視主持人,且為情侶關系)
汪涵提出這個問題,表面上看來只是個很普通的個人喜好的問題,而且,作為公眾人物對于這樣的問題的回答一般不會偏向于誰。所以楊樂樂在這種前提下的回答可想而知。汪涵接著給出了自己的選擇“我就比較喜歡何晶晶”其實這樣的回答在公開的場合并不適宜,接著楊樂樂又問道:為什么?喜好一個演員,我們所能夠想到得是演技,長相,為人等等各個能產生人格魅力的方面(最大關聯性)。但我們在知道“何晶晶”是一個滑稽的小品演員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會把喜歡她的理由范圍進一步縮小到最可能的情況(最佳關聯性)。這個過程在觀眾腦海里只需不到幾秒的時間,卻經歷了推理思維從最大關聯到最佳關聯的過程。但是汪涵最后的解釋卻的卻出人意料“因為我就喜歡名字有重疊的人”(新的信息打破最佳關聯性)。觀眾的思維由最佳關聯又回到了幾乎毫無關聯。正是因為這個極大的反差,才出現了幽默的效果。我們也可以用圖示來展現這一思維模式:
類似的還有:
某主持人:汪涵你對于快樂是什么態度?
汪涵:“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樂樂不如楊樂樂”
觀眾爆笑
汪涵:“我父親是江蘇人,母親是湖南人,他們說我是個‘江湖人’”。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可以說是對快樂的一個較高境界,但后半句則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首先我們從詞語來看都是一個單字+復合雙詞的結構,而且又有“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韻味。再從寓意上看,一個人快樂不如大家快樂,但對于他自己來說,再怎么快樂都比不上擁有最愛的人。幽默之余又有幾分溫馨。后面一個去“江蘇人”和“湖南人”第一個字而成的“江湖人”不但顯示了汪涵的幽默,也很符合他自己的社會身份。這兩個例子都是又最大關聯到最佳關聯再到毫無關聯,這樣的極大反差而產生的幽默效果。
幽默的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不同場合需要不同程度的幽默存在。它是語言的精華和重要組成部分。幽默作為一種言語交際,必然就具有交際語言的特點,可以利用語用理論的各個方面來對其進行解釋。以上僅根據語用原則中的關聯理論結合幽默實例分析探討了該理論與幽默言語之間的一些內在關系。利用關聯理論來分析,是理解幽默言語的一種有效方法。當然,幽默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合作原則、會話含義、指示語、言語行為和前提等語用因素都會導致幽默的產生。用相關理論對幽默現象進行抽絲剝繭,探究其內在的關聯性,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幽默。在當今社會的人際交往中,缺少幽默是不能夠很好的完成一次成功的交際的。它的作用面大到國際間的談判,小到日常交際。除次之外,幽默更是人格魅力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閃光點。
參考文獻:
[1]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于國棟.會話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陳春華.話語幽默的語用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1).
[4]姜望琪.關聯理論質疑[J].外語研究,2001(4).
[5]姜望琪.當代語用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孫玉.相關理論中的語用推理[J],外國語,1993(4).
[7]張瑞君.侃侃幽默[J].思維與智慧,1995.
[8]謝倫浩.即興幽默技法大全[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
[9]王金玲.俄語笑話與跨文化交際[J].中國俄語教學,2003(3).
[10]Longman First English Dictionary with Chinese Notes[M].Beijing:Electric Industry Press,1987.
[11]Drew,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in Smith, J.(Ed.) Qualitative Psychology: [12]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London,2003.
[13]Yule,G.Pragmatics,Lond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4]Sperber D,W 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lackwel,l,1986.
[15]Attardo,S.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or [M].Berlin: Moutonde Gruvter,1994.
[16]Nash,W.The Language of Humor[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作者簡介:夏曉輝(1983-),男,江西上饒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