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是整個社會的監測器,對社會上發生的焦點事件保持著高度的敏感度。近年來,社會上發生了一些典型的教師事件,如“孟二冬”、“范跑跑”、 “法大弒師案”等曾一度成為輿論的焦點。作為監測器的媒體對這些典型事件的報道如何?他們的輿論導向是什么?本文通過對《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新京報》四份報紙的相關報道進行研究分析后發現:媒體對焦點事件付諸高度的關注度,且報道角度多樣;在報道中,媒體注意發揮議程設置的功能,意在正確地引導輿論。
【關鍵詞】教師事件;議程設置;報道角度;關注
本研究以《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新京報》這四份報紙有關“孟二冬”、“范跑跑”、“法大弒師案”三個典型新聞事件作為分析樣本,運用文本分析法和個案分析法對此進行了細致探討。以下就是具體的分析情況:
一、孟二冬事跡
(一)事跡綜述
孟二冬,北京大學教授。2004年3月,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主動參加北京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教學的工作,最終病倒在講臺上,享年49歲。孟二冬教授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北京市教育部專門設立“孟二冬式優秀教師”以表彰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二)媒體對孟二冬事跡報道的總體概述
媒體對孟二冬的報道共17篇,其中人民日報10篇,中國青年報4 篇,新京報3篇。報道多以中長篇幅為主,報道體裁選用多樣,且以消息(中長篇消息)和通訊為主。報道角度主要有:1.孟二冬教師的崇高師德:謙和而又富有責任心,帶病援疆,為祖國西部的教育事業奉獻力量。2.孟二冬教授的堅毅品質和嚴謹的治學精神:七年著一書,精益求精。3.孟二冬帶給社會的思考和影響:教育部大力推崇孟二冬精神。
(三)各家報紙對孟二冬報道的個案分析
1.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對孟二冬的報道數量最多,側重報道他帶給社會的思考和影響(共8篇)。報道篇幅多集中在500—1000字,1000—2500字。其中四篇報道均居于國內要聞版,可見媒體對其的重視程度。
報道中,人民日報突出強化議程設置的功能,強化意識形態的引導,著重從社會影響力這個角度來塑造孟二冬德術雙馨的模范教師形象,以期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地輿論關注,推動教育體系更快更健康地發展。
比如《教育戰線學習座談胡錦濤總書記回信精神高尚的師德是活教科書》,這篇報道是從上層意識形態的角度來反映孟二冬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報道以胡錦濤總書記的話作為援引,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即對孟二冬教授的高度推崇。胡總書記代表的是上層建筑的聲音和態度:孟二冬身上流露出的孟二冬精神將會作為整個教育系統所需要的精神實質大力推廣,以促進教育系統的進步和發展。
2.中國青年報
中青報的相關報道有四篇。其中兩篇位于頭版,可見其受重視程度之高。報道體裁均為通訊,著重從孟二冬教師生活和工作的點滴來凸顯他的精神。
3.新京報
新京報的相關報道有三篇,且報道比重較大。如《“陽光”教授孟二冬》這篇通訊,用整版介紹了孟二冬教師的生平事跡,緊緊扣和題目中的“陽光”二字,大量鋪陳事實,使得孟二冬“陽光”教授的形象親切平和。
(四)小結
總的來說,媒體對孟二冬的報道都成正面傾向。媒體塑造的孟二冬是“高尚的,陽光的”教師典型,他的身上濃縮了一個優秀教師應具備的所有品質。雖然不同媒體的報道角度稍有不同,但殊途同歸,都重在提倡孟二冬教師的優秀品質,推動教育系統的健康發展。
二、范跑跑事件
(一)事件綜述
在天涯社區《那一刻地動山搖——汶川地震親歷記》的帖子中,范美忠寫道:“我從來不是一個勇于獻身的人,只關心自己的生命。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只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范美忠的“坦白”讓他得到了“范跑跑”的標簽,遭到了海內外許多人的諷刺和謾罵。#8239;
(二)媒體對“范跑跑事件”報道的總體概述
媒體的相關報道共4篇,其中《南方周末》1篇,《中國青年報》2篇,《新京報》1篇。報道角度主要圍繞為地震時期他不顧學生安危自己先逃離學校及他要被北京某校返聘這兩個方面展開,并對教師品德和教師所應承擔的責任進行了探討。
(三)各家報紙對“范跑跑”報道的個案分析
1.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的報道角度不同于其他媒體,它刊登的是范美忠妻子所發表的一封公開信,并對此封公開信標注了特別推薦:這或許不算什么高論,它的力量在于平實。平實的足以顛覆從媒體、網絡以及人們口耳相傳中想象出的‘范跑跑’的形象?除了法律沒有人能夠僅憑一時的言行給一個活生生的人安插罪名。
它用一種理性的思維來反思媒體對“范跑跑”的過分放大,從而給正在高燒的媒體和民眾一針降溫劑,扭轉了過熱的批判形勢。
2.中國青年報
中青年從人性的角度對“范跑跑”事件著力批判。如在《可惡的跑跑,可怕的跳跳》中寫到:“人性復雜,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范美忠,我們的道德應當更多地用以約束自己身上那個‘跑跑’,而不是一天到晚對別人身上的那個‘跑跑’暴跳如雷”。
這既是對范美忠教師逃跑行的批判,又是對輿論一邊倒,過分放大負面效應的批判,從而引導輿論趨于冷靜和理性。
3.新京報
新京報對此事件的報道是在地震過去半年后,范美忠要被北京某民辦高校受聘的追蹤報道。它以中性的報道角度,較為客觀地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梳理,并未有明顯的感情傾向。
(四)小結
綜上所述,對于在網絡上炒得異常火爆的“范跑跑”事件,紙質媒體并沒有大量的跟風報道。且在已有的報道中,媒體所選的報道角度也較為理性,能在關鍵時刻扭轉輿論導向,正確地反思事件,給過熱的批判浪潮降溫。這充分體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注重社會正效力而不是過分渲染負效力,引起民眾仇視情緒。
三、法大弒師案
(一)事件綜述
2008年10月28日晚,在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正準備上課的副教授程春明被一名叫付成勵的22歲男生持菜刀砍成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媒體稱這一事件為“法大弒師案”,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和反響。校園暴力和教師安全再度引起公眾的關注。有關“師生戀”是兇案原因的傳聞也讓引發了公眾對師德問題的熱論。
(二)媒體對“法大弒師案”報道的總體概述
“政法大學弒師案”發生在政法大學課堂上一位交法律的老師和一個學法律的學生身上,使得事件本身頗具戲劇性,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媒體對此事件的報道共有10篇。其中《中國青年報》4篇;《南方周末》1篇;《新京報》5篇。時間主要集中在事發后的兩個月內,報道篇幅較長,報道體裁比較全面,主要以消息、調查性報道和評論為主。
(三)各家報紙對“法大弒師案”報道的個案分析
1.中國青年報
中青報的相關報道有4篇,其中有2篇為調查性報道,2篇為評論,篇幅以中長篇為主,且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進行報道。
在事發兩天后,即2008年10月30日,中青報就在特別報道版面“今日焦點”欄目中刊登了《弒師事件震驚法大校園》的調查性報道。報道著重從學生心理這個角度挖掘“弒師”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希望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和未來。
而《“弒師”說法隱含權利歧視》則另辟蹊徑,是在咬文嚼字上做文章,從而引出了教師與學生權利不對等、學生權利被歧視的問題。文中寫道:“‘弒師’之稱,不經意間暴露出如下一種意識:學生與教師之間并不是平等的人,而有上下、尊卑之別——學生是下,教師是上;學生是卑,教師是尊。……固然,‘尊師’乃人倫大禮,補課輕廢,但須強調,尊師絕對不應是單向度的,而是相互的。其前提規則是各自擁有獨立、平等的人格與權力。”
雖然,有關“法大弒師案”的報道都在報道事件本身的基礎上向其他角度進行了更深層次的延伸和思考,但是報道中并沒有明顯的傾向性,并未對教師的行為給予過多評價和贅述,這里給出的教師形象比較中立。
2.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的報道雖然只有一篇,但卻居于頭版,足可見其分量。這是一篇對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的訪談。在訪談中,馬懷德校長對整個事件做了詳細回顧和梳理,并且回應了學校將因此停課的傳言。
南方周末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較為全面、客觀地還原了事件的整個過程,但并未對事件中的教師給予評價,也沒有明顯的感情傾向。
3.新京報
新京報作為都市報,對負面新聞一向比較關注,因此其相關報道在四份報紙中居于榜首,共有5篇。且報道多多少少都帶有些“花邊新聞”的色彩,如被砍身亡,曖昧傳聞等字眼,都成功地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
2008年10月29日,《新京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政法大學教授教師被砍身亡》的消息,這是四份報紙中最早的報道。標題先發制人,“被砍身亡”成功地引起了大眾的注意,有關弒師案的討論也逐漸展開。
《法大駁遇害教授曖昧傳聞》則是有關“師生戀”傳聞的報道,也是四家報紙中唯一報道“師生戀”傳聞的媒體。這篇報道主要是對“師生戀”傳聞的反駁性回應。議題內容涉及師德的探討,雖然報道內容是澄清傳言,但采用黃色標題也成功吸引了讀者眼球。
(四)小結
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關注和報道角度。人民日報作為黨報,社會責任更強,注重議題內容的正效力,因此對于“范跑跑”和“法大弒師案”等事件均采取保留態度,并未報道;而作為都市報的新京報對此類事件的關注度卻相當的高,而且還涉及到“師生戀流言”;中國青年報從教育教學、師德等多個角度進行報道,有更深層次的思考。總體上來說,媒體對于此事件的報道角度雖然多樣、重點選取也不同,但是都相對客觀,沒有明顯的傾向性。
通過媒體對典型教師事件的報道分析,可以發現媒體對典型事件的敏感性和關注度很高,且能用不同的視角透視整個新聞事件,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報道的體裁和手法豐富多樣,通訊、消息、深度報道、評論、訪談等交替使用。
另外,在這個追求眼球經濟的時代,媒體除了提供最新鮮的訊息外,還注重發揮自己的議程設置功能,強調自己的傳播責任,從而較客觀較理性地呈現新聞事實,正確地引導了輿論。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沈正賦.解讀傳媒[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馬嘉玥,女,大學本科,現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