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小學體育課中武術教學能否深入開展,對中華武術的繼承與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專家訪談法,對“新時期我國中小學武術如何開展與普及”這一命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根據中小學武術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武術課程必須要在指導思想上、內容上、方法上、標準和要求上有較大的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中小學武術;開展普及;對策探討
1.前言
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她源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服務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在現代教育中具有實在的教育功能,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她追求一種厚德載物、謙恭完美的精神品格,同時對培養青少年一代學習健康的民風民俗,弘揚民族正氣,感悟東方文化的真諦,激發民族自豪感,以及為我們聯絡民族感情,加強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凝聚力,弘揚民族文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學校武術,是我國學校體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指在各類學校中圍繞學校的教學目標、任務,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的有關武術的教學與訓練。作為一項教學內容,學校武術有著明確的教學任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學考核等多種教學環節。中小學體育課中武術教學能否深入開展,對中華武術的繼承與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研究希望能為中小學武術的開展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意義。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專家訪談法,對“新時期我國中小學武術如何開展與普及”這一命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3.結果與分析
3.1 中國武術的繼承與發展有賴于學校武術的開展
中國武術是在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孕育下產生發展的,武術恰如輝煌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其發展中從未中斷。然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世界文化逐步走向交流、融合,人們不免會面對這樣的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爭;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爭。有著中國幾千年文化傳統的武術,同樣會面對這樣的挑戰。那么,武術的繼承與發展的出路在哪里?
學校武術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有其自身的特點,表現為:首先,學校武術的教育對象是擁有幾億人口的大、中、小學生,其受益面較廣;其次,武術運動在學校開展具有與其他體育項目同樣的功能;第三,武術有著極大的綜合鍛煉價值,具有其它體育項目無法替代的作用;第四,更為主要的是,通過武術教學能夠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民族自尊心教育、民族自豪感教育,使武術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載體。由此可見,武術在我國學校開展不僅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更是傳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
3.2 國家對在我國中小學開展武術課程的政策支持
武術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繼承、發展這一民族傳統文化,武術被列入大、中、小學校的體育教學內容,同時也開展了各類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我國大、中、小學校體育教師大部分來源于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從我國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看,不論是1993年的十一門課程、1998年的九門課程,還是2004年的六大類課程,均將武術作為一門專業課程來開設(詳見表一)。
3.3 新中國以來我國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發展歷程
本文通過查閱建國以來各時期國家教育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武術課教學內容后,總結各個時期的武術教學內容特點如下:
3.3.1 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萌芽階段(1956~1961年)
早在1956年的中小學體育教材中,可以看到具有一定武術特色的教材“影子”——“對抗和角力”。這些動作雖然不多,也沒有什么體系,很顯然其意圖是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到一定的武術對抗性。
3.3.2 武術課教學內容的初設階段(1961~1978年)
20世紀60年代,武術被正式納入國家體育教材體系,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在中小學體育課中,每學期應有6~8學時的武術課教學內容,并規定了具體內容。國家為了發展民族體育,第一次將武術列入體育教學大綱,為以后學校武術課教學內容的發展奠定了以武術基本功、長拳套路、器械套路、對練套路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模式。
3.3.3 武術課教學內容的調整階段(1978~1987年)
此階段的武術課教學內容是在60年代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實施中的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調整。1978年體育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到:“在注意科學性和增強體質的同時,要保留武術本身的風格和特點。”1978年大綱各項內容的意義與要求中說:“教材中適當簡化了套路,增強實效性和興趣性”。這些提法隱約指出了原大綱以套路教材為主的一些弊端和問題,并在修訂的中小學教學大綱中簡化了套路技術內容,并首次增加了武術攻防動作,規定從高一開始,除了學習少年拳外,增加單人或雙人攻防動作。
3.3.4 武術課教學內容的拓展階段(1988~2000年)
1988年修訂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武術被列入“民族傳統體育”之中,“確定大綱內容的原則”中提到:“各年級教材都要在原有武術基礎上,發展、拓寬,增加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知識和行之有效的健身術。大綱的表述方法,也應力求具有中國特色。”2000年《體育與健康大綱》中將武術列為必修內容,民間體育項目和養生、健身方法列為選修內容。
3.3.5 武術課教學內容的深化階段(2001年~現今)
武術課教學內容的第5個發展階段是在2001年《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頒布之后。從中可以較清楚地看出今后武術課教學內容的創編方向。減少動作數量,有利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練;打破拳種的界限,整合不同風格的武術技術,可以增加動作的趣味性和攻防內涵,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材的可接受性。教材還編制了一套健身短棍。
3.4 中學武術課教學現狀調查研究結果
筆者針對中小學體育中武術課相關內容,對安徽省部分中小學發放問卷1250份,(回收1051份,回收率為84.08%,有效率為94%)進行調查(見表二)。結果發現,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小學體育課中武術教學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歸納如下:
(1)大多數中學沒有按照教學大綱開設武術課教學,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數體育教師不能勝任武術教學;(2)學校領導不夠重視武術課的教學,所以學校的關于武術方面的軟硬件配置很難到位;(3)武術課教學內容單調、枯燥,難度偏高,學生和教師都缺乏興趣;(4)武術課的教學時數較少,而且安排分散,僅作為搭配課;(5)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多用指導式、命令式教學方法;(6)總體分析學生對武術課的興趣程度,80年代的調查結果為80%左右,近幾年的調查顯示則為45%左。這里當然有其他類似運動項目的沖擊因素。
4.結論與建議
根據中小學武術教學相關問題,武術課程必須要在指導思想上、內容上、方法上、標準和要求上有較大的改革:
4.1 教學的基本內容注意到:一、技擊性與健身性相結合。二、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三、地域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四、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
4.2 教學特點應該突出為:一、淡化套路。二、突出鍛煉方法。三、強調應用。四、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3 具體措施:一、提高對中學武術教學的認識;二、培養和提高體育教師的武術教學能力,加強教師的責任感教育;三、結合學生特點,改革現有中小學武術課教學內容體系;四、教學方法要進行大膽改革;五、教育相關部門加大對武術教學設施的投入,基本條件更加符合實際教學需要等。
綜上,有著幾千年中華優秀文化沉淀的中國武術,在新時期的弘揚與發展有待于學校武術的普及開展。盡管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武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學校武術像燦爛華夏文明一樣,同樣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挑戰面前使武術發展、發揚下去,將是廣大體育教育相關部門和武術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厚芝,蔡仲林.我國武術教學研究現狀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1998(4).
[2]陳珂琦.試析體育教材特性[J].中國學校體育,1996(4).
[3]張東宇.高校武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相應措施[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8,22(12).
[4]王占春.課程、教材、教法[A].中國學校體育教材建設50年[C].2000.
[5]焦友吉,李躍進,董翠香.新中國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與教材建設的回顧[J].北京體
育大學學報 2002,9.
[6]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0.
[7]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
[8]張茂于.關于中小學武術教學的調查與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