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從總體上講我省政治生態的主流是好的,干部隊伍的作風是過硬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存在一些反生態、不和諧的現象。本課題對我省政治生態尤其是黨員干部的精神狀態和作風方面的問題從六個方面進行了全面查擺,并對其中的危害作了深刻剖析。
【關鍵詞】政治生態;干部隊伍;精神狀態;作風問題
政治生態問題是由安徽省委首次提出的。在2007年12月召開的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王金山同志向全省發出“加強政治生態建設、營造干事創業環境”的號召,引起我省各地各級干部群眾的強烈反響和廣泛認同。所謂“政治生態”,是指相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秩序而言的一種社會政治生態,它是一個地方政治生活現狀和政治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以及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其核心是黨員領導干部的精神狀態和作風問題。相比自然生態,政治生態是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話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自然生態更直觀明顯,出現的問題也更有切膚之痛。而政治生態出現的問題往往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周期性較長、能見度較低,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置身其中,受其影響,因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們有時難以觀察和判斷。這就更加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
當前,我省政治生態總體上是健康的,干部隊伍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近年來,我省通過深入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推進機關效能建設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尤其是2008年以來,我省通過積極開展“加強政治生態建設,培育風清氣正環境”活動,黨風政風進一步好轉,領導干部作風進一步改進,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堅持科學發展、加速安徽崛起的氛圍日漸濃厚;廣大干部群眾人心思進,人心思上,奮力進取,開拓創新,涌現出無數個象沈浩式的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好黨員、好干部, 有力地推動了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全省經濟運行也呈現出“同比回落,環比趨暖,整體向好”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總體上比預料的更好。據前不久剛剛出爐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09)》研究顯示,安徽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11位,居中部六省第2位。該報告是由中國科技部政策法規司資助作出的。今年以來更是好事連連,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合肥和馬鞍山也被接納為“長三角經濟圈正式成員”。這些都大大提升了安徽在全國區域發展中的地位,既外樹了形象,也內聚了人心,形成了推動安徽科學發展、加速實現中部崛起的強大合力和動力。從這兩年來的實踐成效看,我省廣大干部群眾普遍對加強政治生態建設表示贊同和擁護,普遍認為當前我省政治生態總體狀況是好的,干部隊伍的作風是過硬的,優化政治生態環境活動的成效是顯著的。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這些成效還只是初步的、階段性的,在某些地方、部門、單位的某些黨員干部身上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還存在一些反生態、不和諧的現象。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政治生態的培育和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而又刻不容緩的任務,既不能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更不能掉以輕心,麻痹懈怠,而要有一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要有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每個人做起,尤其從各級領導干部帶頭做起,找準問題,剖析原因,不留隱患,不留死角。因為只有正視問題而不避重就輕,才能進而剖析原因,找出對策;只有承認病情而不諱疾忌醫,才能對癥下藥,冶病救人。現結合省委書記王金山同志的有關講話精神[1],對我省政治生態尤其是部分黨員干部的精神狀態和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六個方面予以查擺。
1、不思進取的“懶惰癥”。這主要指有的黨員干部精神狀態不佳,責任意識不強,不思進取,甘于平庸。其具體表現在: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成績,滿足于和過去相比日子好過,卻看不到別人的發展進步,看不到自己存在的差距不足,自我感覺良好,盲目樂觀自大,開始滋生小進即滿、小富即安的情緒,缺乏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有些人平時不重視理論學習,更談不上知識更新,思想上固步自封,因循守舊,工作上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干事”的原則,凡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終日無所事事,懶散怠惰,甚至今日不知明日事,過了今天沒明天,以致于有人形容這類人為“八點上班九點到,一杯開水一張報,要做正事沒精力,開起會來睡大覺”;還有些人終日忙忙碌碌,看上去確實很忙,但不是忙于學習充電,忙于調查研究,忙于干事創業,而是忙于應酬,忙于拉關系,忙于迎來送往,甚至忙于吃喝玩樂,忙于跑官要官,忙于一己私利,以致于有人形容這類人為:“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做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吃吃喝喝撈票子”;當然也還有這樣一些人,上班時間是無精打采,心不在焉,萎靡不振,死氣沉沉,看上去“活得真累”,而一到燈紅酒綠場所,則頓時容光煥發,神清氣爽,激情四射,魅力十足,看上去“活得真瀟灑”,還美其名曰“淡泊名利,知足長樂”,其實不過是“精神空虛,及時行樂”罷了。如果我們把“貪官”比作干部隊伍的明顯外傷,那么,上述“庸官”則是不顯眼卻危害極大的內傷。前者自有黨紀國法來懲治,而后者的危害則往往容易被人忽視。
2、嫉賢妒能的“紅眼癥”。這主要指有的黨員干部政治素養不高,政治品質惡劣,不講黨性,不顧大局。其具體表現在:有的人私心太重,心胸狹隘,凡事總是以自己安危為界,總是計算個人得失,于己有利則上,則爭,則搶,于己不利則壓,則推,則拖。如在干部選拔任用上,平日里口口聲聲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大膽選拔任用優秀干部、年輕干部,但真有人才來到他面前,真有優秀年輕干部就在他眼皮底下時,他要么患上了“葉公好龍”的毛病,嚇得要死,怕得要命;要么又象“武大郎開店”,個子比他高的不要,專找比他矮的伙計;要么戴著“有色眼鏡”看人,橫挑鼻子豎挑眼,雞蛋里面挑骨頭,只看缺點不看成績,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小題大做求全責備。總之,就是擔心這樣優秀的人才選上來會使他相形見拙,這樣年輕的干部提上來會超過他。于是能壓則壓,能拖則拖,直把你壓得心灰意冷不再優秀,直把你拖得老氣橫秋不再年輕,只要能“官大一級壓死你”,他便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快感和滿足。至于這樣做是否利黨利國利民,則根本不在他考慮的范圍。還有的人心態不好,嫉賢妒能,凡事不是從大局出發,而是從一己私利考慮,奉行“我不行,你也別想行,我干不了,你也別想干”的處世態度,你年輕他嫉妒,你能力強他也嫉妒,你業績突出他更嫉妒。總之,只要你過得比他好,他都受不了。在這種心態趨使下,平時工作上的一些意見分歧,針尖大的一點矛盾爭執,你已不計前嫌,早就忘到九宵云外,他卻記恨于心,甚至記你八輩祖宗;自己不想干事,干不成事,也容不得別人想干事,干成事,于是一有機會就給你使絆子,放暗箭,告惡狀,起內哄。特別是在干部考核、考察、選拔、任用等重要關口,這些人便會跳出來興風作浪、混淆視聽、搬弄是非、無事生非、暗中算計、背后拆臺、惡意中傷、誣告陷害。這真可謂既損人,又不利己,更談不上利黨利國利民了。過去,我們往往把這種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心態歸結為個人性格、生理上的原因所致,現在看來,這是政治品質、政治素養方面的問題所致,是政治品質惡劣、政治素養不高的表現。
3、形式主義的“虛假癥”。這主要指有的黨員干部工作作風不實,形式主義嚴重,言行不一,弄虛作假。所謂形式主義,就是工作上只講形式,不重內容,只圖虛名,不務實效。其具體表現在:有的人凡事滿足于一般號召,抓工作浮光掠影,搞調研蜻蜓點水,下基層走馬觀花,作報告空洞無物;有的人習慣于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以口號落實口號,以原則落實原則;還有的人整天奔忙于文山會海之中,“逢會必到,到必上臺,上臺必講”,講得又盡是些“一祝賀、二肯定、三希望”之類的套話老話乃至無用的廢話。可對要干的實事,卻無人真正落實。以至于有的地方、部門、單位“工作是文來會去,迎來送去;解決問題是推來推去,拖來拖去;下級和群眾只好聽來聽去,等來等去。”表面上層層都在講落實,實際上是層層并沒落實;表面看架勢很大,排場很大,譜子也很大,實則是空話連篇、套話連篇甚至假話連篇 。比如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有的人口頭上高喊深入學習實踐,認真貫徹落實,又是學習動員,又是讀書筆記,又是表態文章,又是組織討論,又是查擺問題,又是整改措施;可行動上卻依然故我,虎頭蛇尾,避重就輕,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其結果,把好端端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淹沒在各種會議材料、各種口號文章、各種數據報表之中,而就是沒有落實在行動中,落實在推進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工作中。我們認為,這樣的形式主義害死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我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任務十分艱巨,迫切需要各級領導干部真抓實干、率先垂范,一級做給一級看,而不是停留在“一級說給一級聽”的層面。如果“只聞雷聲、不見雨點”,只有唱功,沒有做功,那么,談何轉型、談何發展。
4、官僚主義的“扯皮癥”。這主要指有的領導干部宗旨意識不強,官僚主義嚴重,衙門習氣濃厚,服務意識淡薄。所謂官僚主義,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就用泥塑木雕的神像作過比喻,除了三餐不食,其它都很相似:一聲不響,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官不正,六親無靠,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九坐不動,十分無用。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以來也曾尖銳指出,“官僚主義現象是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它的主要表現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好擺門面,好說空話;思想僵化,墨守陳規;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以至官氣十足,動輒訓人;打擊報復,壓制民主;欺上瞞下,專橫跋扈;循私行賄,貪樁枉法,等等。這無論在我們的內部事務中,或者是在國際交往中,都已達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2]這些現象在當前政治生活中依然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特別是在一些黨政機關、職能部門表現得尤為突出:表現之一是推,能推則推,向上推向下推向相關部門推,給人的感覺仍然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表現之二是拖,明明不忙卻說很忙,找各種理由一拖再拖,拖而不辦,今天說有接待任務,明天說馬上去開會,再來時又說要下基層調研,總之就是沒有時間不愿接辦群眾來訪;表現之三是撈,得不到好處撈不到油水就不給群眾辦事,所謂“大送快辦,小送慢辦,不送不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省委書記王金山同志曾經形象地揭露了這方面的問題,他指出,長期以來,我們的一些同志習慣于領導沒交待的不敢干,文件沒規定的不敢做,別人沒做過的不敢試;習慣于沒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文件,有了文件等批示,有了批示等督辦;以至于群眾跑來跑去,領導批來批去,部門轉來轉去,開會議來議去,最終問題還是哪里來哪里去;結果是,在等待中浪費了時間,喪失了機遇,也堆積了問題,累積了民怨。
5、鋪張浪費的“奢侈癥”。這主要指有的領導干部政績觀不正確,“崽賣爺田不心疼”,好大喜功,貪圖享受。其具體表現在:有的領導干部重自己“政績”,輕百姓疾苦,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口號掩蓋下,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講科學發展,不顧客觀條件,不惜浪費國家財力物力民力,亂上項目,亂鋪攤子,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大搞低水平重復建設和“三高一低”項目建設,大搞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其結果不但未能“造福一方”,反而帶來諸多隱患,甚至“為禍一方”。如王懷忠主政阜陽期間,不切實際地提出要把阜陽建設成超過上海的“國際大都市”的城市規劃,搞出了一個個聲勢浩大的“政績工程”:如“構建工業大走廊,營造外貿大都市”和“組建十大農業艦隊,建立五大農業工程”等等,而由他拍板修建的“阜陽國際大機場”,由最初的預算6000萬元追加到3.9億元,運營不到一年就被迫關閉。他離任時的“財政窟窿”高達20多億,相當于當時阜陽財政可支配收入的5倍之多。使阜陽的經濟背上沉重的包袱,使原本經濟不發達的阜陽雪上加霜。還有的領導干部為博取上級領導歡心,也為自己貪圖享受,講排場,比闊氣,有的甚至沉溺于燈紅酒綠、吃喝玩樂之中。以至于民間用“一頓飯一頭牛”、“遠看象白宮近看是政府”來比喻這種鋪張浪費、奢侈享受等現象。長期以來,我國行政管理成本過高,浪費嚴重,如“驚人的吃喝費、變相的旅游費、膨脹的交通費、高昂的考察費、巨額的會議費、失控的電話費”等等,這些“職務消費”,在一些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越來越成為吞噬國有資產的一大黑洞。其中,僅“三公”(公車支出、公款吃喝、公款出國)消費就浪費驚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近年來用于“三公”的消費年均高達9000億,占國家財政支出的30%左右。這不僅加大了財政負擔,還大大擠占了科教文衛、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事業資金,嚴重影響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社會各項事業,嚴重損害了政府形象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從輕來講是職務消費過度行為,從重來講本身就是一種腐敗行為,是職務活動掩蓋下的對國家財產和人民利益的侵占和剝奪。反腐倡廉,也要注意封堵“職務消費”的黑洞。
6、違法亂紀的“腐敗癥”。這主要指有的領導干部法紀意識淡薄,個人主義嚴重,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當前,反腐敗斗爭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任務也十分艱巨。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腐敗案件來看,主要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查處的大案、要案、窩案、串案以及跨行業跨地區的案件明顯增多;二是領導干部與配偶子女及身邊工作人員串通進行腐敗活動日益突出;三是官商勾結,權錢交易,作案手段隱蔽性加強,職務犯罪日趨智能化;四是腐敗分子往往是集政治上蛻變、經濟上貪婪和生活上腐化于一身,權錢、權色、權權交易糾纏在一起;五是一些腐敗分子與境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向境外轉移贓款贓物,并潛逃國外逃避懲罰等等。同時,腐敗現象在一些重點領域、關鍵崗位呈易發多發態勢,可以說是屢禁不止,屢禁不絕,甚至還有前腐后繼、竟相奔腐的現象發生。如在土地審批出讓、礦產資源開發、公共工程建設、企業重組改制、金融司法人事等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更為嚴重的是,當前腐敗現象正在向社會各個方面滲透:如從直接管錢管物的部門向具有審批權的行政管理部門滲透,從一般的經濟管理部門向黨政領導機關、司法機關、組織人事等要害部門和關鍵崗位滲透,從經濟領域向教育、醫療、社保、環保等社會事業和民生領域滲透,從個體行賄、私款行賄發展到向單位行賄、公款行賄滲透等等。更有甚者,現在仍有一些黨員干部(已經腐敗或還想腐敗的),有的在“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恐慌心理支配下,用盡手中權力,謀取非法利益;有的在“別人都在撈,不撈白不撈”的從眾心理驅動下,人拿我也拿,人貪我也貪,以權謀私,損公肥私;有的在“下不為例、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誘使下,從收受“紅包”開始,私欲越來越膨脹,膽子越來越大,要價越來越高,大肆受賄索賄,仍在逍遙法外。據有關調查表明,現已查處的腐敗案件還只是“冰山一角”,我國每年實際發生的腐敗問題大大高于已經查處的腐敗案件的數量,這已經成為反腐敗工作的一筆呆賬。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
以上這些雖是個別現象,人數極少,但影響極壞,危害極大。對此,不僅廣大群眾反映強烈、意見很大,而且嚴重妨礙了各項工作的推進,影響了安徽的發展環境。在這里,本文特別想強調的是,對前五個方面的問題要更加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為腐敗問題雖然性質極其惡劣,情節極其嚴重,但一直是我們黨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的問題,對此全黨上下已形成共識,就是有一個查一個,有一窩端一窩,有多少抓多少;該抓的抓,該判的判,該殺的殺,決不姑息縱容,決不心慈手軟,決不放任自流。立場十分堅定,態度十分明確,界限也十分清楚。而前五個方面問題與腐敗問題相比,看似性質不那么惡劣,情節不那么嚴重,屬于那種看上去“其錯不大不小,其病不輕不重,其人不好不壞的第三種狀態”或“亞健康狀態”,所以至今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有的人對此熟視無睹,麻木不仁;有的人身在其中,不以為然;甚至有的人還樂在其中,樂此不疲。至今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危害:這就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致使一些本來能夠做好的事情沒有做好,一些本來應該解決的問題久拖不決,一些本來可以緩解的矛盾更加激化。一個地方也好,一個單位也好,只要有這種人敗壞風氣,團結奮進的氛圍就難以形成;只要有這種人興風作浪,干事創業的熱情就難以激發;只要有這種人混淆視聽,擇優選人的導向就屢受干擾;只要有這種人無事生非,昂揚向上的正氣就得不到弘揚。更為嚴重的問題在于,如果這五個方面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糾正,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問題都會最終導致某些黨員干部走上腐敗犯罪的道路。它們與腐敗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常常是由此及彼的,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如奢侈浪費與腐敗犯罪之間就猶如一對孿生兄弟,相伴而生,一步之遙,稍有不慎,就會墮入罪惡的泥潭。其結果就是一些地方和單位,政治生態脆弱,歪風邪氣抬頭,班子內耗嚴重,干群關系緊張,既阻礙了事業發展,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單位形象,也影響了干部成長。最終損害的是黨和國家大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如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所說“這些問題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嚴重損害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實現,必須引起全黨警醒,抓緊加以解決。”[3]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政治生態方面存在的問題,其實并不是安徽獨有的現象,也并非安徽就特別嚴重,放到全黨全國的大背景來看,其它地方的一些黨員干部也同樣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或多或少而已。而且從總體上講,我省政治生態的主流是好的,干部隊伍的作風是過硬的,那些反生態、不和諧的現象是支流,是極少數,這一點我們必須講清楚。但同樣必須講清楚的是,盡管是支流,也必須認真對待,如果任其發展,就會造成極大的社會危害,“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一粒老鼠屎敗壞一鍋粥”的道理想必大家都很明白。我省政治生態方面有些問題的滋生蔓延,往往就始于我們對支流的忽視,最后不得不下大力氣去解決。這方面的教訓還少嗎?因此,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正視存在的問題,必須從現在開始高度重視和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現在開始引起全黨警醒,抓緊加以解決。這正是本課題研究的初衷和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王金山:《加強政治生態建設,培育風清氣正環境》[J].北京:《領導文萃》,2009(17).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中共中央:《關于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
基金項目:安徽省委黨校2010年重點應急教研專題。
作者簡介:馬小林(1961—),男,江蘇南京人,中共馬鞍山市委黨校校委委員、哲學教授,馬鞍山市優秀專家,安徽工業大學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黨的創新理論與時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