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創作有各種技法。其中被人最常用的一種攝影技法是抓拍法。這種攝影技法,是每一個攝影創作者,必須具備的而且是常用的一種攝影技法。而“盲視”取景攝影法又是抓拍過程中最有效,最得力的一種方法。它是以不干擾拍攝對象的活動,任其事件變化的啟承轉合。在此變化、發展過程中,抓取其最佳表達某種思想情感的動勢,拍出具有真情實意的照片。照片不但形象要拍得逼真。而且要富有美感。既要拍出被攝對象的體型輪廓特點。又能反映其精神氣質和性格上的特點。
雖然抓拍是不干擾被攝對象的活動。但是,被拍攝對象(指人物)要是知道有人在拍他的照片。一般來說,被拍攝對象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把自己的形象照得帶走而且富有美感。然而其內心即時刻在警告自己:“別出洋相,要自然點,拍得好看點。”這是精神上有了負擔之緣故,往往表現出不自然的情況。另一方面,拍攝現場千變萬化,有時攝影者在現場進行抓拍,還時常發生“看是清,拍不清”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抓拍并不盡善盡美的。
所以在攝影創作過程中,為消除被攝對象的緊張情緒。必須設法讓被拍攝對象的神情氣質自然地流露出來。因此,在使用抓拍這一攝影技法中,還可以進行“暗取”,也就是抓拍中的“盲視”取景攝影法。這是指攝影者在暗處抓取被拍攝對象的“瞬間”神態。它不但不干擾被拍攝的活動。而且被拍攝對象不知道有人在拍他的照。有時連拍攝現場的眾人,也不知道有攝影者在拍照。這樣便被拍攝對象,無“后顧之憂”,自由自在地奔放情感,而這種情感又通過各種不同形態,動作表現出來,在此過程中,抓取其富有表現力的“瞬間”神態,拍出神態自然、動勢強、感情真的照片。
“盲視”取景攝影法。其實也是一種拍攝的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拍出“象樣”的照片,人們看了一張照片,爭先恐后、七嘴八舌:“嗨!拍得真象,拍得活靈活現。”這就拍出了反映被拍攝對象的思想情感特點。這種照片就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抓得準、拍得清、去勢強、感情真的照片,則為上品;非真非假的照片,則為下品,我們應當拍出上品的照片為目標,拍出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為欣慰。
顯然,使用抓拍中的“盲視”取景攝影法有其所長。那么,何以拍法?其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隱身拍攝法
在拍攝現場,攝影者利用被拍攝對象周圍的門、墻、樹、木、人等之物。把自己的身體隱藏起來。使被拍攝對象及其周圍的人們,不發覺有人在拍照,而攝影者利用物體隱身,在影片觀察被拍攝對象在明處的活動。抓取其最佳的“瞬間”神態。
有時,拍攝現場無隱身之物,那么攝影者進入拍攝現場后,應該選擇一個較隱蔽、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確定一個合適的拍攝點,盡可能地避開拍攝現場眾人的視線。而默默地做好拍攝準備工作。耐心地等待拍攝電動機的到來。當然,不可能避開拍攝現場所有人的“眼睛”但這也沒有關系,當被拍攝對象進行活動,事件發展到高潮時,拍攝現場人們的目光已轉向了事件發展中的主體,此時此刻,作為事件發展主體的被拍攝對象,注力于完成他自己所要完成的活動任務而不注意攝影者的照相機鏡頭了。此時,攝影者要心靈手快舉起照相機,按動快門,便能抓取“瞬間”神態,拍攝到滿意的照片。
二、隱機攝影法:
攝影者進入拍攝現場,事先,不要把照相機掛在脖頸上,東串西跑顯耀眾目,而應該盡可能地把照相機隱藏起來,避開被拍攝對象和現場人們的視目,然而悄悄地作好按動快門的準備工作,不到關鍵時刻不“亮相”。
有時,攝影者在拍攝現聲已經亮了相,被攝對象看到了照相機,受到了閃光燈刺激。顯得拘束緊張,此時此刻就要高潮消除真緊張情緒,這時攝影者拍攝一陣以后,就可以把照相機收起來,裝作不拍了的模樣,此時,攝影者可“聲東擊西”,采取與人交談,最好談對方所熟悉的邊談邊休息,找個適合的位置坐下,歇一歇,或抽煙或喝茶與人談談家常,這樣以利輕松被拍攝對象的情緒,使其稍稍習慣此種環境,但攝影者自己即仍要保持“戰備狀態”,要想方設法避開被拍攝對象的目光調正好照相機的光圈、快門、焦距,如使用電子快門的照相機。就要打開電源開好,作好拍攝準備,一觸即發。因此,攝影者要熟練地掌握攝影的基本功,拍攝的準備時間要短,動作要快,一旦拍攝電動機到來,正確及時地抓住人物神態飽滿自然的“瞬間”,果斷地啟動快門,這樣才能收到好藝術效果,注意,此種拍攝場合,調正焦距,一般采用目測為好,因為不允許用較多的時間對來對去調正焦距,以免影響拍攝對象的情緒,貽誤拍攝良機。
三、使用變焦距鏡頭或遠報鏡頭拍攝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照相機器材越來越先進。現在市場上出售的變焦距鏡頭、遠攝鏡頭。各類繁多、規格齊全,有條件的攝影者,尚能配上一個變焦距鏡頭。就可遠離拍攝現場,避開了被拍攝對象的周圍群眾的目光。不知不覺地抓取被拍攝對象的“典型瞬間”,創造出上品的照片。
當然,對于目前還沒有條件配上變焦距鏡頭或遠攝鏡頭的攝影者,盡管攝影器材裝備缺佳,但只要在現實生活中,時時處處做個有心人,在實踐中巧用“暗取”拍攝法,經過努力,一定能拍攝出具有新水平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