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站在人民大會堂的講臺上,我的心情十分激動。一個普通的村書記,做了一輩子應該做的事情,卻得到了這么高的榮譽,我感到這是對蔣巷村的巨大鼓舞,也是對我本人的有力鞭策。
百姓的渴望是我不竭的動力
40多年前的蔣巷村,是常熟市最貧困的地方。記得我剛當蔣巷村大隊長時,集體賬上只有3.6角錢,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70元,召開第一次生產隊長會議時,連條凳子都借不到。村民們做夢都在渴望有一天能過上好日子。
我堅信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關鍵是事在人為。在蔣巷先輩的陵墓前,我發誓:“作為一個帶頭人,就是拼死也要改變蔣巷的落后與貧窮,一定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在村民大會上,我提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口號,發動全村僅有的400個勞力,開展了大規模的滅蟲、治水、改土工程,這場拔“窮根”的翻身仗持續打了10多年。回憶起這段艱苦歲月,我內心對這代拼命創業的鄉親們充滿了感激和自豪,盡管那時還吃不飽,幾乎人人身患血吸蟲病,但大家還是憋足了勁苦干、實干,直到歷年吃返銷糧的蔣巷村躍升為蘇州市3000個行政村的賣糧狀元。可以說,蔣巷人個個是勞動模范,人人是創業英雄。
蔣巷村的發展道路并不平坦。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談話,送來了解放思想的強勁東風。我想,蔣巷村應該乘勢而上,立足一產,進軍二產。但是辦企業,首先碰到的難題是缺資金、缺人才。經人牽線搭橋,我們結識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外地人,可沒想到他是個騙子,騙走200萬元,這相當于蔣巷村幾十年的勞動成果,對我們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當時,15家法院跟我打官司,逼債的人擠破了門。我哭了一夜,感到天都要塌下來了。有人勸我破產規避,可我覺得這是利用法律來“賴賬”,以后還怎么跟人家做生意?我告訴逼債的人:“蔣巷人重誠信,只要我有一口氣在,一定能把你們的錢還上。”在村民大會上,我咬著牙含著淚對全村老百姓說:“蔣巷人一直以來都是順風的時候拼命干,逆風的時候拼死干,我老常就是拼死,也一定要打好工業翻身仗!”
那時,我在村是村官,出門是推銷員。有一次出差途中發生了車禍,我的左眼被撞壞,整口牙齒錯位,膝蓋骨折,當場暈倒,躺在病床上20天不能進食。按照醫生囑咐,眼睛一定要在半年后動手術,可村里企業剛起步,就把開刀的事一拖再拖,一年后醫生主動上門,才在附近的小鎮上給我動了手術。
44年來,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很多個夜晚都是在失眠中度過。我這樣拼命地工作,就因為我發過誓:“一定要讓蔣巷人過上好日子!”
百姓的利益是我取舍的標尺
我們當干部的要跟上形勢,因為形勢總在發展,但不能趕浪頭,干部趕浪頭,農民吃苦頭。要從農村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百姓的利益,這是取舍的根本尺度。
“文革”期間,江南農村大興種“革命的雙季稻”,村民們抱怨種雙季稻是勞民傷財不見效。我下定決心,帶領鄉親們頂著壓力種單季稻,還發明了在稻田套播麥子的免耕法,一改蘇南幾百年來的種植習慣。這在當時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我為此受過批、挨過罵,還辭去了鄉黨委委員的職務。但我不后悔,我們的單季稻產量比別人雙季稻的產量還要高,蔣巷村獲得了大豐收,受到了省政府的嘉獎,我們摸索出的“免耕播種、秸稈還田、漚肥堆肥”耕作方法也迅速在大江南北普遍推廣。
許多農村發展企業走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們也碰到了這樣的難題。1990年代初,投資500萬元辦化工廠,投產兩個月利潤就超過100萬元。可空氣難聞了,魚蝦死掉了,稻秧也枯萎了。在大伙爭議不下的時候,我決定,寧可賠上400萬元,也要關廠!我認為這種有害村民健康、貽害子孫后代的錢不能賺,這樣的廠就是生金子也不能要!
從此,蔣巷村集中力量搞環保建材,再沒沾過污染項目的邊。當時要賺回來投資很容易,但也就不會有今天花園一般的蔣巷村了。
百姓的幸福是我最大的目標
蔣巷富起來了,我又在想,光有物質財富還不夠,要讓蔣巷人過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就要把蔣巷建成一個“村強、民富、景美、風正、人和”的幸福新家園。
村強很重要,沒有堅強的組織領導,沒有堅實的集體經濟支撐,就沒有凝聚力、向心力,村民的幸福生活也得不到有力保障?,F在回想起來,2004年的企業轉制,是蔣巷村這幾十年發展途中最大的坎兒。當時,村民大多不理解,企業內部人心浮動。我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轉制是大勢所趨,企業要繼續發展,就一定要改革,一定要讓能人上。另一方面,蔣巷村幾十年的集體經濟積累是村民共同創造的,我不能寒了那些跟我一起挖河挑土的鄉親們的心。我提出,要化解這個矛盾,必須堅持兩個“千方百計”:千方百計鞏固和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千方百計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主動放棄了轉制中個人可以持有的數千萬股份,讓全體村民共同享有,這也感染了黨委一班人和企業家?,F在蔣巷村的企業穩步發展,每年主動上交給村集體600萬元,這些錢大部分都用于村民的福利。同時,利用其他經濟積累,投資旅游業,2010年蔣巷村綜合收入可達1000萬元。旅游業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蔣巷村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增強了村級財力,進一步拓展了村民的就業空間,更重要的是村民們的向心力得到了增強,蔣巷村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百姓的信任是對我最高的褒獎
要干成一番事業,前提是要贏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我一直把這個前提看得很重。為此,我幾次放棄升遷機會。我對村民講:“我這一輩子就在蔣巷村,永遠跟鄉親們在一起?!蔽也话l大財,只當個不拿錢的“名譽董事長”、“服務董事長”。我不搞特殊化,不住別墅,不坐專車,不讓兒子接我的班,對家人和親戚嚴格要求、不徇私情。我這輩子最對不起的是我的母親。因為我工作忙,她耽擱了治病,被帶狀皰疹奪走了生命,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愧疚?,F在,全村的老人都住進了別墅,可是我卻沒能讓苦了一輩子、累了一輩子的母親安享晚年。我時常對著母親的照片默默流淚:兒子對不住您啊!
很多人不理解,說我傻,到手的錢不要,改善生活條件也不接受??晌艺f:“我不能要這些,要了就會失去凝聚力和號召力。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村民長期得到實惠,安居樂業;要的是蔣巷人對一個老黨員的理解和認同;要的是鄉親們都說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
讓我欣喜的是,蔣巷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他們給了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記得2002年我赴京出席黨的十六大那天,整個蔣巷村沸騰了,村民們自發到村口送行。500多米長的隊伍,一路尾隨到鎮里。大家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比過年還熱鬧,我記不清握了多少手,說了多少話,流了多少淚。那時那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信任和支持,什么叫做魚水情深。這是鄉親們對我的期望,也是對我最好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