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新農村建設的拆遷難題?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里辛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積極應對和化解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全面啟動實施城中村和舊村改造及新城鎮、新社區工程建設。從2009年底開始,他們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高家嶺、棋山觀、三岔河等10多個村莊、550多戶、近7萬平方米的拆遷工作量,并且沒有發生一起因拆遷而引發的沖突、投訴、上訪等事件,探索出了一條“群眾參與拆遷,群眾參與建設,群眾的事情群眾辦”的新農村建設新路子。
近日,記者在里辛鎮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的工作圖板上看到,僅2010年同時鋪開的拆遷村莊就達15個?!艾F在,里辛鎮的農村拆遷‘摁不住’了!”鎮黨委書記李秋超發出這樣的感嘆。一提拆遷都頭疼,里辛鎮的農村拆遷為啥“摁不住”?
思想先行——政府買單“開眼界”,村官“坐不住”,百姓齊喊“拆!”
里辛鎮地處萊鋼腹地和城鄉接合部,新農村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前幾年,因受全力服務、支持萊鋼跨越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新農村建設未能全面啟動。2009年7月,新的黨委、政府班子認真分析區情、鎮情,牢牢抓住“新農村建設,思想先行”這一“牛鼻子”,通過組織村兩委干部外出參觀、召開讀書會、亮點工作觀摩會等形式,使新農村建設的大幕在思想觀念的一次次突破中徐徐拉開。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出去走走看看,人家都在大發展,我們怎么辦?”“有些地方條件不如咱,人家為啥發展這么快,生活得這么好?根本一條就是人家的思想比咱先進!”“比比人家,我們起步晚了,再不行動就趕不上了!”讀書會上,大家七嘴八舌,思想的潮水“驚濤拍岸”,大發展的欲望“激情燃燒”。
自2009年7月份以來,里辛鎮不惜成本,拿出70多萬元,為村兩委干部尋找樣板、租大巴車、租會場、安排食宿,全鎮先后有1200多名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帶著問題和發展的欲望走出里辛,到先進地區“求醫問藥”,足跡遍布全省。先進地區競相發展的熱潮沖擊著黨員干部群眾的視角,改變著黨員干部群眾的觀念,他們的思想第一次與全國、全省、全市的先進典型“零距離”接觸,“對對碰”融合。
鎮黨委還加大工作考核評比力度,每季度組織一次現場觀摩會,讓全體村官對各村亮點工作進行觀摩打分,當場站隊排序,名次與年終獎懲直接掛鉤。2009年,有的村兩委干部僅補助就拿到3.6萬元,有的村卻1分沒有。2010年,鎮黨委又將拿出100萬元對各村(居)列入鎮重點的項目進行重獎。“鎮上花70萬元讓我們走出去開眼界,換腦筋,好比給村干部安裝了一部功率無比的‘思想發動機’,誰還坐得住?”許多村兩委干部激動不已。
村官“坐不住”,百姓齊喊“拆”!如何拆?怎么建?咋安置?群眾能否滿意?
鎮黨委、政府順勢而為搞服務,轉變職能抓發展,把新農村建設的“一張藍圖”交給群眾,同時把民主權、參與權、知情權也交給了群眾。
理順民心——不套文件,不帶框框,群眾的事情群眾辦,用最簡單的方法破解“一拆就對立”、“一搬就上訪”的復雜難題
民心順則事好辦,保證群眾知情權、參與權是理順民心的關鍵。
2010年1月28日,緊鄰萊鋼大H型鋼的高家嶺村在全鎮打響了新一輪舊村改造的硬仗。房屋拆遷評估補償是“最不好把握、最容易產生矛盾”的一件事情。怎么辦?不套文件,不帶框框,群眾的事情群眾辦,群眾滿意就是最高標準!
在黨員和群眾的提議下,村里成立了由村兩委干部、黨員、村民代表等23人組成的舊村改造議事小組。為制定一個大家認可的房屋拆遷評估標準,他們在反復學習借鑒外地拆遷補償標準的基礎上,拿出了十幾個拆遷補償方案,但幾經論證,沒有一個方案可行,最后他們痛下決心,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制定自己的“文件”。議事小組從全村挑出一戶最好的房屋進行評估,按照建成成本,并結合房屋折舊以及此前村內房屋交易價格等因素,采取人人現場投一票,去掉6個最高值、去掉6個最低值的辦法,當場公布房屋估價標準,然后以此為參照,對所有拆遷房屋進行新舊折價評估。用這個辦法,全村不到7天就完成了房屋評估任務。評估標準公示3天后,全村299戶拆遷戶就有169戶自愿報名立即拆遷,產生了“排隊拆遷”的現象。為啥?自己制定的“文件”規定:公示到期無異議、且在規定時間自愿報名拆遷的前80戶,原評估價格再上浮20%,誰先報名拆遷,誰優先選房挑樓層。這一下,真的是“摁不住”了。難能可貴的是,這次拆遷沒有發生一起沖突和上訪事件。
按照舊村改造和高家嶺村新村規劃,村里在村東北規劃了一處占地70畝的集中居住區。今年年底,11棟居民樓、3棟老年公寓和1棟辦公樓以及配套設施將全部建成,屆時所有拆遷戶都將搬入新村,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也將全部住進老年公寓。舊村改造搬遷后,舊村將騰出可利用土地近400畝,刨去新村70余畝占地,新增可利用土地300多畝,為該村以后的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留出了發展空間。
地處棋山腳下的棋山觀村,是個不靠廠礦,不鄰城鎮的窮山村,但村兩委干部不甘貧困,搶抓新農村土地掛鉤增減的機遇,借鑒高家嶺村的做法,加快新農村社區建設。他們從臘月十八開始拆遷,到農歷二月二就把全村234戶全部拆遷完畢,一個容納2000戶居民的山水新居——棋山人家開工建設;相鄰的圈里、焦家莊、穆家寨等村的200多個拆遷戶,也已開始進入拆遷,年內完成整體搬遷安置任務。
富民拆遷——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就業不出門,務工不進城,讓農村拆遷一呼百應
產業支撐、富民拆遷是推進城鎮化的原動力。
拆遷后居民生活的出路在哪里?是廣大拆遷戶最為關心的焦點問題。里辛鎮黨委、政府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提出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產業支撐、富民拆遷”的思路。他們立足里辛鎮的實際,用城中村改造型、舊村完善型、村莊合并型、產業帶動型、服務共享型、整體搬遷型等模式,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城鎮建設,實現“就業不出門,務工不進城”的愿景。
茶峪子社區緊鄰萊鋼健康園居住區,共有731戶、1398口人。他們立足地處萊鋼的優勢,走產業支撐、富民拆遷的路子,2010年計劃拆遷220戶,騰挪土地200畝,建居民樓10棟,力爭年內讓拆遷戶入住新居?,F在,房屋評估進入尾聲,近期動工拆遷。2011年計劃拆遷300戶,3年內全部完成城中村拆遷改造安置任務。屆時,將騰挪出來的土地用于商貿開發和物流經營,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茶峪子的城中村改造雖然啟動晚,但速度快、效果好,可以說是一呼百應。我們的辦法是用舊瓦房的面積換新樓房的面積,讓老百姓住得起樓房,還要有生活保障。”茶峪子社區黨支部書記尚慶業胸有成竹地說。
2010年春節前,村里成立了由8名黨員、8名群眾代表組成的城中村拆遷改造議事小組,對第一批拆遷房屋進行了丈量和評估,初步結果是戶均舊房面積120多平方米,新樓房的建設成本每平方米均價1050元左右,村里還房時按每平方米1000元計算,群眾自選戶型,房款多退少補。這樣,住小戶型的村里要補給錢,住大戶型的拿幾千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群眾負擔,資金缺口由集體土地開發收益補償。目前,新居規劃已設計完成,土地開發合作投資客商也已基本確定。
與茶峪子村條件相近的北趙村,在服務萊鋼拆遷、新農村建設、民生保障工程全面鋪開的同時,在集體經濟發展上接連突破,連續新上了3個大項目,為創業富民開辟了新路子。南趙居委會在全區率先實現城鄉無差別的基礎上,繼續實行村企合一,2009年人均分紅4600元。石家嶺、三岔河、潘家莊等村也都根據自身實際,迅速啟動了舊村拆遷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