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底,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西五里村委會,兩間房子滿滿當當坐著107名黨員和村民代表。聽完村兩委上半年述職報告后,他們在“橋西區農村兩委干部德行評議票”上,認真打上自己認為合適的分數。自2009年以來,橋西區針對一些村干部辦事不公、道德缺失等現象,探索農村干部管理的新路子,區委出臺了《關于對農村兩委干部進行德行評議的意見》。辦法規定,每半年由廣大黨員和村民代表對村干部進行一次德行方面的公開評議。
橋西區推出群眾評議村干部的德行之舉,對加強村干部道德建設,促進作風轉變的方向和思路起到了積極作用。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種方式是否合適,群眾打分能否將德行高低評準、評實呢?對照來看,結果不外乎這幾種情形:第一,公平公正,真實還原了村干部的道德面貌;第二,群眾出于“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心理,送“順水人情”,測評結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皆大歡喜;第三,群眾對村干部的德行高低心中無數,根據個人喜好打分,甚至“跟著感覺走”,結果是“老好人”得高分,而堅持原則的村干部“吃虧”。在這三種情況中,第一種情形無疑已經成為主流,而其他兩種情形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如果事實如此,群眾評議的效果勢必將會大打折扣。
群眾評議固然是發揚民主的好辦法,比“少數人說了算”更有說服力。但不容忽視的是,此舉并非時時處處都可適用。正如俞可平先生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中所言:“民主有內在的局限性,不是萬靈藥,不可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再好的東西,一旦用過了頭或是用錯了地方,難免會陷入“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窘境。村干部的道德水平是客觀實在的,不會因為群眾的意志而或方或圓,不能靠群眾打分去準確測定一個人的德行高低。
群眾評議不是包治百病的“特效藥”,有其難以避免的局限性。時至目前,對于村干部違法違紀行為,我們已建立了較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有專門機構負責調查和偵查。但在如何查處村干部失德行為之處,仍然是個空白。現實生活中,鮮有公權出面調查處理村干部的失德行為。所以就算群眾認真評議,仍然無法杜絕這種現象:一,當事的干部不存在失德行為,但因少數人與其有私怨,故意捏造謠言,以訛傳訛,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德,就有可能導致當任的村干部“含冤受屈”;二,雖然某村干部確實存在失德行為,但因為大多數人并不了解事實真相或者對事實真相持懷疑態度,導致評議結果脫離實際,在德行評價中得了“高分”。所以,石家莊市橋西區推出的群眾評議村干部德行的辦法,動機正確、操作方便、成本又低,但因為忽視了村干部德行評定的艱巨性、復雜性,反而容易成為形式和過場。
村干部道德建設其實是個系統工程,我們需要做的工作仍有很多。當務之急就是黨委政府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內,加強村干部的日常考核,使德行高低讓事實說話、讓證據證明、讓群眾評議。真相的獲知往往離不開客觀的調查,無數事實都向我們發出“道德問題調查極有必要”的警示:村干部隊伍中的少數“害群之馬”滑入犯罪深淵之先,往往都有一個從失德開始的蛻變過程。抓早、抓小可以避免許多遺憾,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美國早在1978年就出臺了《從政道德法》,該法對上至總統,下至最低一級公務員的行為在道德上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和限制;國會、大法官會議、國防部及許多州和市的議會和政府設有倫理委員會、倫理辦公室,負責公共服務倫理調查、咨詢、監督等具體事務。對于這些先進的理念,我們不能全盤照搬,但他們在處理公職人員失德問題方面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在我看來,群眾評議村干部德行之舉并非不可行,只是“獨木難支”,不能僅僅以票數論成敗。希望石家莊市橋西區正視不足,興利除弊,按照全面推進和必要規制的原則,完善日常考核和專項調查等配套制度和措施,并形成常態化機制,從而使村干部德行評定真正能彰顯公平公正,扶正壓邪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