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春。浙西南遂昌縣石練鎮淤頭村。
合抱粗的古樟,虬枝盤曲,葉色吐翠。古樟下人頭攢動,鼓樂喧天。“虎年吉祥,風調雨順,錢甌源長,春暖花開,農民朋友們,開春犁田嘍!”隨著這一聲渾厚男中音的喊聲,2010中國遂昌湯顯祖文化·勸農節的重頭戲——“班春·勸農”大典進入高潮。
這一明代鄉村農耕盛典的再現,引來了像我一樣的眾多外地賓朋不遠千里來到遂昌,來探究勸農節的淵源。
“班春”,指古代地方官頒布的督導農耕之政令,即古代官員率衙役帶著插花、賞酒和春鞭舉行儀式,獎勵農桑,勸農勤作農事。
遂昌縣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濃郁地方特色的“班春·勸農”典禮,已成功躋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正全力沖刺國家級“非遺”。“遂昌保存如此完好的農耕民俗文化在浙江省首屈一指,在全國也不多見。”一位參加同期舉行的首屆浙江省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研討會的民俗文化專家如是說。
班春勸農是再現400多年的明代農耕文化的場景。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春天,湯顯祖從徐聞典史量移遂昌知縣。在他一生15年從政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時光是在遂昌度過的。當時的遂昌是個浙西南的小縣,處于萬山溪壑之中,賦寡民稀,虎入民舍,時有盜賊出沒。他仁政惠民,澤被百姓。到任后即拜謁孔廟,走訪士子,興建書院和射堂,創建“尊經閣”,重建啟明樓,振興教化:勒殺盜酋,剪除虎害,整頓治安;他抑制豪強,公平賦稅,收齊了豪強的陳年欠租;還“除夕遣囚”和“縱囚觀燈”等,折射出人道主義的光芒。特別令人稱道的是他重視農桑,親自下鄉班春勸農,給農民插花、賞酒,獎掖農桑,鼓勵農耕;他在遂昌任上將勸農寫進了《班春》詩:“家家官里給春鞭,要爾鞭牛學種田;盛與花枝各留賞,迎頭喜勝在新年。”《牡丹亭》第八出南安太守杜寶下鄉勸農的歡樂情景,便是湯顯祖遂昌勸農的傳神寫照。
經過湯顯祖幾年德刑兼施、寬嚴相濟的治理,遂昌賦成訟稀,社會安寧,百姓和樂,呈現了“琴歌積雪訟庭閑”,“市上無暄少斗雞”的升平景象。湯顯祖也得到了較好的官聲,“一時醇吏聲為兩浙冠”。在湯顯祖看來,遂昌儼然是東晉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他將遂昌稱為“仙縣”,他自詡“仙令”。誠如他在《牡丹亭》描寫的清樂鄉一樣:“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云處處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歌三兩聲。”
遂昌桃源仙縣風光,激發了湯顯祖的詩情。5年時間,湯顯祖足跡遍及縣境各個角落,優美的山水風光引得湯顯祖詩情勃發。湯顯祖在遂昌任上,共寫詩130余首,其中詠物寫景詩多達50余首。在當時,較為著名的景點如妙高山、含暉洞、青城山、小洞峰(大峰嶺)、東梅嶺、唐山寺等,都留下了他的游蹤。他游覽了邑西的屏風山、月山,留下了《和宋周太常平昌草堂四詠》《月山草堂四詠》等詩。
遂昌桃源仙縣風光,成了湯顯祖向好友推介的名片。在湯顯祖的盛情相邀下,明末五子之一、戲劇家、詩人屠隆,一代高僧達觀禪師(釋真可)也曾先后來遂昌,游覽山城名勝,留下了許多意境高遠、文筆雋永的佳作。
遂昌桃源仙縣的閑適安寧的生活,使身為戲劇家的湯顯祖,可以靜下心來,利用政務之暇,進行他一生所鐘愛的戲劇創作。在“滿堂溪谷風松,舷歌嗒爾,時忽忽有忘,對睡牛山齁齁一覺”的輕松與愜意中,將他在“南都多暇”時初稿《紫簫記》改定為《紫釵記》。曾與當時來遂看望湯顯祖的屠隆進行熱烈的討論,共同商榷戲劇創作問題。改完《紫釵記》后,他在遂昌又投入了另一鴻篇巨制《牡丹亭》的構思和創作。明末新安人王玄度游相圃書院,有感于湯顯祖著書:“仙令風流舊有名,晚衙閑譜最多情。而今續夢知何處,杜宇春來第一聲。”湯顯祖為寫作《牡丹亭》,嘔心瀝血,費盡思量,相傳他在乘轎訪客時,常冥思苦想,每有奇句,便立即叫人拿來紙筆,及時錄下,粘在轎頂。在萬歷二十六年的秋天,正是湯顯祖離開遂昌后半年余,《牡丹亭》便正式付梓了。
湯顯祖在任上,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和尊崇。當聽到湯顯祖欲辭官的消息后,遂昌士子派代表北上揚州鈔關,苦苦挽留。湯顯祖辭官后,遂昌百姓對他依然充滿思念。遂昌士民和他常有詩文往來,曾到臨川拜訪湯公,為他畫像,并建生祠祭祀。清代順治年間,建“遺愛祠”紀念。由《牡丹亭》等昆曲曲牌組合而成的“遂昌昆曲十番”器樂演奏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熱的興起,人們更加重視湯顯祖文化的研究。遂昌作為湯顯祖主政和《牡丹亭》的原創地,一直就是中外“湯學”專家、學者尋訪遺跡,搜集史料,進行各種形式研究活動之地。同時遂昌縣依托“湯顯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昆曲世界文化遺產”,全力打造湯顯祖這一世界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競爭力。
1985年,在湯顯祖誕辰435周年之際,遂昌出版了專集《遺愛集》,并在妙高山、獨山等處先后建起了“遺愛亭”。1995年,建成了“遂昌湯顯祖紀念館”,現已成為當地傳播和推廣湯顯祖文化的中心和基地。2001年8月,遂昌舉辦了中國湯顯祖研究會首屆年會,先后出版了《湯顯祖研究在遂昌》等。2004年5月,創辦了全國第一本以湯顯祖研究為專題內容的學術刊物《湯顯祖研究通訊》。2006年,制定出臺了《遂昌縣湯顯祖文化發展規劃》,并舉辦中國遂昌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戲曲學會湯顯祖研究分會成立并駐會遂昌,建成了中國湯顯祖文化網。2009年,成功舉辦了湯顯祖文化勸農節。2010年,舉辦“班春勸農”節,融入生態文化理念,在儀式上贈原生態谷種,發行遂昌縣首張金融旅游名片卡——“牡丹·遂昌卡”和組織群眾排演婺劇版《牡丹亭》等活動。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遂昌打造湯顯祖文化品牌臻于成熟,2016年擬與英國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福市聯合舉辦大型“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活動”,地處青山綠水之間的“仙縣”遂昌,將會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打開一條國際文化交流的通道,把中國的湯顯祖文化傳播到西方。
遂昌縣湯顯祖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迎來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