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5月8日,安吉縣昆銅鄉(xiāng)上舍村,雖然是個濛濛細雨的天氣,但喧天的鑼鼓和人流卻讓這個小山村一反往常的寧靜。
紹興的“古越醉龍”,寧波的“奉化布龍”,衢州的“滾花龍”,金華蘭溪的“斷頭龍”……來自全省各地,極具地方特色的舞龍隊齊聚在這里,舉行一場名為“龍舞大賽”的盛會。
天氣的陰冷并不能阻止人們對龍舞的熱情。每一支隊伍的上下場,每一次舞動旋轉,引來場下觀眾的陣陣叫好聲與熱烈的掌聲。許久之后,終于等來了這次大賽的真正主角——安吉竹葉龍。
這是一條全身碧綠的長龍,竹葉為衣、竹筍為尾,龍頭龍須以竹葉竹根制成,在一片青翠的竹海中,顯得格外和諧秀氣。當地人告訴我們,竹葉龍是安吉最具本土色彩的文化遺產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
一脈同源#8195;出身不凡
燈與龍的結合,大約起始于宋時,因人們?yōu)榱嗽黾油砩衔椠埖拿烙^性而誕生。因此大凡晚上舞之龍,都通稱“龍燈”。
史料記載,清代嘉慶年間,上舍村民間一朱姓老人根據當時廟會、燈會的需要,試著制作龍燈。它的獨特之處,是以取安吉本地的竹材為道具骨胳材料,以彩紙為裱糊材料,制作龍和花燈進行表演,用花籃、花瓶燈走四角陣,同龍形道具合并同演。聰明的安吉人給這種竹骨龍起了個好聽的名字——“花龍燈”。
到清朝道光(1821—1851)年間,上舍民間藝人楊九齡與其哥哥楊茂青、楊紅壽三人,進一步研究發(fā)揚“花龍燈”藝術,他們以花籃燈、荷花燈邊舞邊銜接成一條彩龍,并結合當地傳統民間舞蹈,打破了原來陣式單調、缺乏變化的格局,并改名為“化龍燈”。
表演時,先由花燈圍成圈。“化龍燈”在以花籃燈、荷花燈、鯉魚燈首尾相銜接時,外圍花燈用熱烈的舞蹈、震天的鑼鼓,吸引著觀眾的視線,當“化龍燈”騰空而起時,外圍花燈立即散開,給人們造成瞬間“花燈”瞬間“龍”的感覺,以此達到表演的高潮。
這是今天還珍藏在湖州市圖書館里的《湖州文史資料》中,一段描寫“化龍燈”表演的文字,只言片語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當時表演現場氣勢磅礴、奪人眼球的情狀。
耐人尋味的是,化龍燈的影響力,還不僅僅局限于安吉。
據《長興縣志》記載,清代長興天平橋村一位姚姓村民到上舍岳父家做客,見到化龍燈后深受啟發(fā),回村后,他和同伴們結合本地傳說,以化龍燈為原形,制作了一條渾身鋪滿荷花花瓣的布龍。一舞之下,吸引了遠近村民的圍觀和爭相效仿。
誰都沒想到,這條布龍日后名聲遠揚,亮相北京奧運會,博得滿堂喝彩,成為湖州地區(qū)最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就是長興百葉龍。
稍晚之后,安吉竹葉龍也在化龍燈的基礎上誕生。民俗學家們說:長興的“百葉龍”和上舍的“竹葉龍”,均與“化龍燈”一脈相承,是在吸取了其精髓的基礎,分別融入了當地的民俗文化而形成。
深藏百年#8195;孕育傳承
說到竹葉龍,那么楊榴芳,就是個不得不提的名字。
自從楊九齡兄弟創(chuàng)作了化龍燈后,幾代藝人不停地完善這門藝術,在“變”字上下功夫,形式更加豐富,龍舞的造型不斷增加。楊九齡的兒子楊柳春還用布替代紙制作的化龍燈,并改名為“竹葉龍”,至此,安吉竹葉龍正式誕生。
百余年的歷史孕育了竹葉龍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經過改革發(fā)展,竹葉龍成為由九盞竹筍燈、一盞龍頭燈、一盞龍尾燈組合成的藝術整體。表演時有分有合,“動則變、變則化”,時而翠竹搖擺,時而竹龍滾翻,有竹海騰龍之氣勢,給觀眾造成“瞬間花燈瞬間龍”的藝術感受。
竹葉龍也造就了上舍獨特的龍舞文化。自竹葉龍誕生以來,每逢年關,上舍村村民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成為必演的一個傳統節(jié)目,舞龍一直要舞到二月二“剎燈”,一把火燒掉,來年舞龍時重新制作。
可是,正是這一門舞蹈絕技,卻一直通過家族傳承。說它深藏閨中,恐怕也不為過。直到解放后,傳承人楊榴芳才打破“不傳外姓人”的規(guī)矩。如今的傳承人胡啟華、朱承高都師承于楊榴芳。年屆七旬的胡啟華老人對我們動情地說,沒有楊榴芳,竹葉龍就沒有如今走出深山,直面世人的機會。
名揚四海#8195;龍舞盛世
如果說早已作古的楊榴芳博得了我們的敬仰,那么眼前這位頭發(fā)花白、身板挺直、精神矍鑠的傳承人胡啟華老先生,就足以讓人尊重。面對我們熱切的目光,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20年前的胡啟華,還只是普通的木匠,當地的竹葉龍因為文革而中斷,一直未見新的騰飛。一日,胡啟華與人閑談時聽到有人嘆氣:“我們安吉是竹鄉(xiāng),為什么這舞龍卻沒有半點竹鄉(xiāng)特色呢?”
作為“化龍燈”傳人楊榴芳的弟子,胡啟華心中一動:我們并不是沒有竹鄉(xiāng)特色的龍,而是一直被中斷了!于是他聯合自己的師兄弟,倡議要求恢復中斷20多年的民俗文化竹葉龍。倡議得到組織的大力支持,當時很快籌集資金1萬元,胡啟華重新制作竹葉龍,一直演到今天。
近年來,胡啟華老人還一直致力于竹葉龍文化的延續(xù)。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奔波建立健全“化龍燈”民俗藝術燈會、民俗藝術研究會,組織力量開展深層次的挖掘。對表演隊伍和制作工藝不斷進行充實和創(chuàng)新,使民俗文化后繼有人。
人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2007年初當地政府撥出專款進行保護開發(fā),由原有田間地頭的演練變成了現在的舞臺藝術表演,由舞龍變成了龍舞。
竹葉龍民俗文化的保護也是當地近年來力推的工作。2006年申報湖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同年12月又積極向省文化廳申報第三批民間藝術保護項目,2007年6月被省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09年,竹葉龍舞進北京,參與奧運廣場文化演出,隨后應邀飛出國門,降落在遙遠的法蘭西海岸。在異國他鄉(xiāng),竹葉龍向人展示來自東方的竹鄉(xiāng)民俗風情,在場觀眾無不拍掌驚嘆,為之傾倒。
就在竹葉龍“游”出國門赴法國巡演之際,去年7月28日,中國首個民間龍舞文化博物館——安吉縣昆銅鄉(xiāng)上舍村龍舞博物館及龍舞文化主題廣場正式動工興建。9個多月后的今天,龍舞文化博物館在安吉上舍落成開館。龍舞博物館包括龍博物館主建筑、龍文化廣場、龍文化長廊三個部分,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博物館里陳列著全省各地龍舞代表作的相關資料。
安吉上舍,孕育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百葉龍、省級非物質遺產——花龍燈和竹葉龍;有著民間老藝人手編竹龍;還有中國首個民間龍舞文化博物館。人們說,這就是“中國龍舞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