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初春,受佳木斯大學國際學院黨政領(lǐng)導委托,我?guī)У谒呐岸砹魧W生一起到俄羅斯共青城阿穆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報到并作短暫的訪問,對方熱情而友好的接待以及俄羅斯遠東的風情,給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熱情友好的接待
2010年3月12日,我和13名赴俄留學生一起,從佳木斯乘開往俄羅斯比羅比詹市的大巴,從中國同江口岸出境,經(jīng)過俄羅斯的夏列口岸檢關(guān)入境。
大巴行駛在俄羅斯遼闊的遠東平原上,窗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朔風勁吹,你從朝著一個方向傾斜的白樺林就能判斷風的方向。
遠東地區(qū)地廣人稀,面積達620萬平方公里,占全俄面積的三分之一強,森林覆蓋率為45%,而地下富含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及各種礦物質(zhì),是世界資源最富有的地區(qū)之一,但并未進行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這使得這里的環(huán)境質(zhì)量很好,空氣清新,白雪晶瑩。我在想,如果是在夏天,白云,藍天,還有森林和湖泊,遠東會是什么樣子呢?
不像國內(nèi)臨街的門面房炙手可熱,商品琳瑯滿目,這里沒有國內(nèi)的繁華和物質(zhì)上的豐富多彩,代之以寧靜、端莊甚至有點冷清,可以說在這方面他們沒有我們發(fā)達,但是當我們離開都市想要尋找一片綠地、一片森林、一片潔凈的天空,一個寧靜的精神家園時,在遠東,你只需要走出房門便迎面可見,因為人們生活在森林包圍的城市。
我們到達比羅比詹市是在當?shù)貢r間20點,車停在東方賓館,共青城那邊的院校早已派一個教漢語的名字叫列拉的老師在接我們。第二天下午,我們坐火車去共青城,14號早晨8點到達了我們的目的地——共青城阿穆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對方外事處長叫阿謝尼亞,去車站接我們并全程陪同,為我一個人的訪問還專門制定了了一個日程表,是用漢語寫的,題頭是“佳木斯大學國際學院領(lǐng)導的正式訪問日程表”,那是14至15號兩天的行程,包括時間、活動內(nèi)容、三餐時間、陪同人員。最后注明15號晚上22點從共青城出發(fā)去車站并陪送至比羅比詹。
各項活動都按著日程表進行,參觀方志博物館,游覽冰雪覆蓋的阿穆爾河與遠東逶迤的群山,看文藝演出,去銀行兌換盧布,去超市購物,去教堂、列寧廣場,參觀教學樓中的藝術(shù)館、體操館、校史館、實驗室、拳擊館、柔道館,同留學生座談,走訪對外俄語教研室,深入課堂聽課,到我們新報到的留學生宿舍走訪。
在第二天參觀校史館的時候,由另外一個叫阿利亞的翻譯陪同,有專門的講解員,而外事處長成了我的專門攝影師。我還看到了我們大學音樂學院來此訪問演出的照片,校史館的每一處陳列都沒有省略,最后讓我坐下來留言,只我一個人的參觀,她們的接待還這樣認真,這讓我心生感動。
在第二天的晚餐上,外事處長阿謝尼亞用英語(她不會說漢語)對我說,雖然你的行程只有兩天,但是你已經(jīng)結(jié)識了好幾個漂亮女生。我想這幾個漂亮的女生也包括阿謝尼亞本人,因為我用英文表達過她的美麗。她們不僅有著美麗的外表,還有一顆美麗的心靈:友善,真誠,上進。就像俄羅斯前總統(tǒng)普京說過的:“俄羅斯最優(yōu)秀的資源就是俄羅斯的男人與女人。”
在要離開共青城的那天,我邀請為我提供精美的一日三餐的麗薩廚師和我們共進晚餐。我稱贊她的廚藝,她非常高興,和我共飲啤酒,她只是示意地喝一小杯,讓我多喝,用俄語說:“你是男人嘛!” 短暫的訪問中,我已經(jīng)是三次聽到這樣的話了!這反應了俄羅斯女性對男性喝酒的包容態(tài)度。是啊,男人不僅意味著酒量,還有力量、責任等諸多能夠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的素質(zhì)。麗薩說她很喜歡中國,曾來過幾次,女兒學的專業(yè)是漢語,現(xiàn)在是漢語老師,又說我很像她女兒的丈夫,并和我熱烈擁抱,還親吻了我的面頰,我笑著用英語和外事處長阿謝尼亞說:“我是近距離地接觸俄羅斯的文化了!”
寧靜整潔的學習環(huán)境
對阿穆爾國立人文師范大學短暫的兩天訪問,我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這里寧靜的學習氛圍。走進教學主樓,人們都把厚厚的外套存放在衣服間里,就像商場的服裝店,整齊地掛起來,有專人看管,憑卡來取,學生們一身輕松地進入教室學習,這里的供暖非常好,人們在樓里穿的和夏裝一樣。教學樓內(nèi)整潔的樓道,學生在樓道里靜靜地穿行,雪白的墻壁,一塵不染。教室里都是小班授課,不超過25人,室內(nèi)窗明幾凈,課桌雖不是新的,但整齊完好,沒有像國內(nèi)高校的所謂課桌文學和涂鴉文化。
校園內(nèi)看不到行駛的車輛,校園周邊非常安靜,不像我們國內(nèi)的高校周邊往往飯店、食雜店、商場、網(wǎng)吧、歌廳、酒吧比較多,看似方便的同時,更多的是帶來了喧囂。校園內(nèi)外的環(huán)境是種看得見的環(huán)境,還有一種無形的環(huán)境那就是文化。盡管俄羅斯的綜合國力與昔日的前蘇聯(lián)無法相比,高校財政狀況不容樂觀,但它仍然不斷培養(yǎng)出大批科技精英。今日的俄羅斯在核能、航空、航天、航海、軍事技術(shù)、數(shù)學、物理、化學、電子技術(shù)、通信、信息等領(lǐng)域仍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這些成就是與俄羅斯的教育文化底蘊分不開的。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倡導“寧靜致遠”,而我們現(xiàn)在缺乏的恰恰是這種寧靜和專一。
6天的時間就要結(jié)束了,這期間正式的訪問與非正式的訪問(返回比羅比詹市我又訪問了猶太自治州遠東國立人文大學,這是計劃外的收獲),都給予我熱情而友好的接待。3月18日當我乘上回國的大巴,那一幕幕又浮現(xiàn)在眼前:我們的留學生在風雪中拖著沉重的行包互相幫助的情景;漫步在冰雪覆蓋的阿穆爾河畔,眺望白雪皚皚的遠東群山,河畔的共青團員群雕訴說著當年來自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的志愿者來邊疆建設的豪情,我的耳畔也想起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人熟悉的蘇聯(lián)歌曲《共青團員之歌》的旋律……那晚在留學生公寓四層樓道里,我們大三的一個留學生和樓層看管員俄羅斯大媽探討俄語和俄羅斯民俗的問題,我就想,如果我們的留學生都能這樣充分利用留學的環(huán)境資源,那么一定會打下深厚的語言和文化功底;給我作翻譯的娜斯佳和阿麗婭,還有送我從共青城乘14個小時的火車到比羅比詹僅停留兩個小時又從比羅比詹返回共青城的尤利婭,她們漢語、英語都非常流暢,都曾來過中國,其中娜斯佳和阿麗婭還要到中國進一步學習漢語,她們的友善和積極上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巴就要開動了,我打了幾個電話,和他們在電話中再次道別,希望我們在中國或俄羅斯能再次相見,保持email溝通,電話那端又響起了她們說中國話的好聽的聲音。中國有句老話:相逢的人總會再相逢!是啊,娜斯佳和阿麗婭很快就要到中國的大連和哈爾濱繼續(xù)攻讀漢語,我對她們講過,我有好朋友和大學同學在這兩個城市,到時我會介紹她們給你們,她們很高興。不同國度的人們并不缺少對不同文化的友誼的渴望,而建立和保持友誼的關(guān)鍵在于彼此能為這種友誼做些什么。□
(作者為佳木斯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