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日,參加上海世博會的各國貴賓在中央有關領導的陪同下進入中國館貴賓廳,立即被廳內一幅長1300厘米、高31厘米絹本設色長卷《水鄉古鎮蠶花節》中國畫所吸引,個個驚嘆不已。
該畫采用全景式構圖的中國畫散點透視手法,運用古代宮廷繪畫嚴謹、細膩、艷麗的技法,以翔實的歷史資料和真實的活動場景為基礎,從歷史橫斷面的角度,再現了明清時期浙江湖州的社會歷史風貌與風景名勝。
畫卷以湖州南潯的民居為起點,相繼描繪了張靜江故居、張石銘故居、嘉業堂藏書樓、劉墉小蓮莊、百間樓。畫卷中間部分描繪了湖州含山清明“軋蠶花”時隆重的祭蠶神儀式等一系列喜慶活動,畫中1400多個人物活動栩栩如生,形成生動而精彩的高潮部分。蠶花節包括藏蠶種包、祭蠶花娘娘、抬閣表演、蠶花娘娘真身揭碑、蠶花舞、蠶花娘娘評選、背蠶娘、德清標船、劃菱桶比賽、舞蠶龍、湖筆刻字擂臺、搭臺唱戲、獅龍鼓樂表演、武術、龍舟競渡、民間拳船等一系列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然后畫面延伸到湖州趙孟頫蓮花莊、飛英塔及雙林三橋、太湖等風景名勝。
畫家還別具匠心在畫中穿插進了24道傳統絲綢生產工藝流程,使得整幅畫卷內容豐富,氣勢連貫、色彩雅致,鄉情濃郁。
《水鄉古鎮蠶花節》問世后,即被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貴賓廳收藏為鎮館之寶。其復制品織錦畫卷被作為中國禮物珍品饋贈國賓。該畫填補了歷史上以國畫長卷的形式來展示中國古代絲綢文化及湖州含山祭祀蠶神民俗文化的空缺,對弘揚中國五千年絲綢文化,顯示浙江湖州地區風貌民情具有積極意義。在繪畫藝術上與宋《清明上河圖》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畫中人物和景觀比清明上河圖多一倍以上。世博會專家認為:該畫不僅反映了1851年湖州絲綢榮獲倫敦首屆世博會金獎的歷史背景,而且再現了當時絲綢之府湖州的民俗風情,是一幅江南絲綢的“清明上河圖”,藝術價值非常高。
今年45歲的浙江山水畫家馬飛達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早在3年以前,他受湖州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之邀赴湖州多次考察、采風、寫生,共收集了湖州地區民俗、民居、名勝古跡歷史資料200多份計數百萬字。歷時3年精心創作了《水鄉古鎮蠶花節》。2009年底,該畫與《富春山居圖》《道德經》一起被選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貴賓廳永久性收藏陳列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