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枝用作戰斗利器揮舞一生的畫筆,永遠地停下了。
2010年6月13日上午9點,漫畫大師華君武在北京友誼醫院離世。
“我是杭州人,1915年出生于杭州祖廟巷。”去看2007年《漫畫一生·華君武作品展》的人們,一進展廳就看見一代藝術大師向每個老鄉的介紹詞。
2006年華君武來杭州參加“相約西子湖”大型藝術活動。他兒子華方方介紹,華老曾一天四五次往返學士路一帶,他在那里找到了兒時就讀的“弘道幼稚園”,即現在的行知幼兒園前身,“老人臉上就綻放出孩子般的笑容”。
歲月沖淡不了他對故鄉的思念,華老說只要讓他在杭州待上一星期,他就是操一口流利鄉音的老杭州了。
漫畫藝術有生以來便具有批判的鋒芒,諷刺就是批判。“漫畫主要是批評的藝術”,“諷刺是永遠需要的”。華君武就是把漫畫當作批判的武器,針砭現實世界的種種不良現象,匡正社會時弊。華君武早期的畫風以擅長描寫人物眾多的大場面而著稱。在漫長的藝術創作歷程中,其畫風在不斷地探索中越來越個性鮮明而富有中國氣派了。上世紀30年代末期,華君武到了延安“魯藝”,使他的創作更注重民族化、大眾化,“努力使農民能看懂我的畫”。新中國成立后,華君武的漫畫就更有生活氣息,富有時代感了。
華君武的漫畫中,很多都是以動物尤其是十二生肖作對象,把動物擬人化。他自我判斷:“恐怕我在運用十二生肖入畫的漫畫作者里,大概可以名列前茅。”畫家借用動物畫出了別樣的諷刺與情趣。他的“豬八戒系列漫畫”,每一幅都是讓豬八戒登臺唱主角。妙趣橫生的畫面中充溢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幽默和詼諧,針對某種社會現象作鞭辟入里的諷喻和批判。
讀華君武的畫總覺得很有味,甜酸苦辣全會沁入心扉,令人咀嚼,又多回味。其實畫食同理,繪畫與美食相融相通,都講究一個味字。10多年前,華君武那次回到故鄉,來到杭州南山路,那里有中國美術學院、眾多畫廊,也有風味飲食店。他先在中國美術學院講課,后在南山路上用餐,青殼螺螄、霉千張、霉干菜蒸肉、涼拌豆腐,都是杭州的家常菜,華君武吃得有滋有味。正是夏令時節,西湖荷花初綻,風荷并舉,擁紅接翠,這就使人想起華君武見諸報端的那幅早期畫作《江南可采蓮,荷葉何田田》,江南情韻,荷蓮風致,在畫作上沉浸得清秀而又靈動。興許就是因為華君武者,江南湖上人也。
1994年10月6日,秋風送爽,湖山格外清新。那天華君武正好返鄉在杭,他興致勃勃地來到湖畔孤山路上的樓外樓。在華君武的心中,那家百年老店是杭幫菜的代表,那里可享“秀色與美食共餐”。樓外樓熱情地接待了這位游跡四方、定居在外的老鄉親,清茶用畢,擁入餐廳,席上八味冷碟富有詩情畫意。一道道熱菜上來了,西湖醋魚,那是用濃墨重彩繪成的杭菜佳品;龍井蝦仁,碧綠的龍井茶,雪白的河蝦仁,那分明是“湖上幫”的畫作;又一道熱菜上桌了,他覺得食客和廚師都是畫家,食者用畫家的眼光欣賞美食,烹調者用庖廚的手藝作成佳饌。當然華君武在品嘗可口的美味之外,更是品味了那濃濃的鄉情。因為說到底,美食是一種記憶、一種懷舊,但美食更多的還是一份個人的體驗、一份多味的心情。
陶醉在適口的鄉味和溫馨的鄉情之中,老畫家心情激動,于是揮毫作畫,畫了一幅《一捂掩百丑》的漫畫,畫面是一個坐在椅子上的人,手執一把打開的折扇,遮住了幾乎整個臉面,扇上寫道:“一捂掩百丑。”有人說,華君武是性情中人,這是老畫家自嘲的自畫像。因為華君武一生畫過好幾張自畫像,可沒有一張以“真臉”示人,不是捂著臉,就是背對著;有人說,華君武是一個富有責任感的漫畫家,這是他對現實生活中文過飾非,掩蓋矛盾和丑處的社會現象的諷刺和批判。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來,華君武在樓外樓留下的畫兒,如同樓外樓的菜品,是能讓人咀嚼和回味的。
1999年5月16日,正是湖山無處不飛花時節,華君武又一次來到樓外樓,這次他又為樓外樓畫了一條魚,題名為“西湖醋魚樓外樓”,落款時還謙遜但又不無調侃地寫上一句“畫得不好請原諒”。樓外樓老書記張渭林對筆者說,華老多次到過樓外樓,其中為樓外樓畫畫的就有這樣兩次,華老與百年老店樓外樓結下了不解之緣。
如今,華老仙逝,引動的是人們的不盡懷念與哀思。樓外樓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沈關忠說,樓外樓的干部、職工思念著這位當代漫畫大師。華老為樓外樓留下的畫作,連同他與樓外樓人在一起的留影都被珍藏著,并收印在樓外樓的書籍、畫冊之中,我們永遠銘記著華老的殷殷鄉情和他那“戰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