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筆者走訪了著名藏學家、國家領導人阿沛·阿旺晉美的藏語翻譯宋曉嵇先生。77歲的他身形清癯,用富有情感的語調娓娓而敘腦海中富有詩意的拉薩:“最強烈的印象就是,強烈的陽光,寧靜的城市,藏人與漢人友善地相處,大家都是黝黑的面容,憨厚的微笑。拉薩的中午,街頭人多卻非常寧靜,路上不時有藏民安靜地走過,默默地轉著手搖的轉經筒。我大半輩子從事民族團結工作,拉薩有我許多熟悉的藏族朋友,我會經常夢回拉薩,浮現起往昔的歲月。”
擔任藏語翻譯
宋曉嵇在1949年9月初中畢業時,恰逢家鄉浙江省淳安縣解放,便應征入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浙江軍區第四軍分區文工團。1952年,他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文系,后全系劃歸中央民族學院,他開始攻讀深奧的拉薩藏語專業。
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9月15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西藏有班禪大師等來京出席大會。為幫藏族代表配備精干的翻譯,中央民委從中央民族學院選派了宋曉嵇等人到代表團任翻譯。
“我是在北京西郊公園暢觀樓初次見到班禪大師的,當年大師只有14歲,是位身材修長、性格文靜的英俊少年,不喜言談,愛讀經研習。”宋老回憶道,“與班禪接觸多了,他也會與我熟絡地打招呼。這一次班禪大師被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我是在北京飯店首次見到阿沛·阿旺晉美的。他身材瘦瘦的,精神很好,對人很和善。得知他曾是1951年任西藏地方政府赴北京談判的首席代表,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簽訂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我內心里便對他很敬重!”宋老有點激動地說,“阿沛日常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對我也平易近人,不恥下問。”
周總理稱贊阿沛愛國情深
首屆全國人大會議的議程安排非常緊湊。但是,在休會的間隙和晚上,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董必武、張鼎丞等領導經常會見各族代表。一天晚上,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來到阿沛·阿旺晉美所住的北京飯店。身為阿沛貼身翻譯的宋曉嵇有幸第一次見到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
“總理濃眉大眼的,走路氣宇軒昂。一身藏藍色中山裝雖已洗刷得微微褪色,領口袖口也泛起了細小的毛邊,但是一穿在他身上總是顯得那么挺拔、熨貼和精神十足。”宋老說,“總理和阿沛交談甚歡,大家也不拘束了。”
宋老說,當年阿沛作為西藏地方政府的首席全權代表,與另外4位全權代表共赴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進行和平談判,于1951年5月23日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使西藏獲得和平解放。當時,周總理盛贊他愛國情深。
阿沛與周總理會晤時,已在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防委員會委員。基于對宋曉嵇的信任,他在與周總理交談時,沒有要西藏來的翻譯,許多內容全都當著宋曉嵇的面坦誠地擺出來,讓他用普通話與周總理匯報。聊到興致上,阿沛東張西望起來,一旁的宋曉嵇急忙起身上前。阿沛笑著問他:“談得多了,有點渴了,能有西藏來的特產潤潤嘴巴嗎?”會意后的宋曉嵇想到,茶幾上的水果多是北京產的,而阿沛書房里有幾個老家林芝地區產的蘋果。兩人眼神一交流后,宋曉嵇轉身取來蘋果交給阿沛遞送周總理。
一聽是來自林芝地區產的蘋果,周總理面露驚奇的神色,一嘗,贊道:“真甜啊!”阿沛用藏語說道:“蘋果焦黃的外觀不太好看,但它心好,也好像藏族人民,雖然外形粗獷,但是心地純樸善良,我們藏漢團結的前途無量。”
周總理一聽宋曉嵇翻譯后,高興地笑著說:“聽起來小宋的藏語說得很流利,好好學習,希望你為西藏人民服務!為民族團結服務!阿沛說得更好!今天我來做客,第一次知道高原林芝也有好蘋果,你們讓我開了眼界。”
情系西藏
宋老說:“會后,我和其他工作人員隨團前往全國主要省、市參觀。結束后,又從首次通車的川藏公路翻越二郎山、雀兒山、色季拉山等14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險峻高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等洶涌湍急的江河,到達了我感到陌生神奇的拉薩。”
入藏后,組織上安排宋曉嵇在西藏軍區培養藏族干部的學校社教班任課。因為缺氧、高輻射及高寒等高原反應,從小在江南長大的宋曉嵇在短時間內體重竟然輕了15公斤。直到1956年冬季,他受組織派遣返回北京到中央民族學院繼續深造。
1958年10月,原本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的宋曉嵇不顧親友勸阻,再次“鐵心”進藏工作。他孤身一人,攜輕便行裝,從淳安縣出發,坐了5天火車、換乘“解放”牌大卡車經過8天的顛簸終于抵達拉薩。起先,他在西藏高原第一座由政府創建的人民中學——拉薩中學教數學、物理、歷史、地理兼政治翻譯,并任班主任和少先隊輔導員。繁重的教學工作中,他每晚一般只能睡4小時左右。
1959年3月,宋曉嵇參加軍管會,接管大召寺,并投身民主改革運動。在尼木縣的民主改革任務結束后,他又返回教學崗位。后到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文教處編譯教材,并協助北京出版社校審《藏漢大字典》。
1982年,宋曉嵇由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調到西藏社會科學院工作。1985年9月,西藏大學成立,宋曉嵇任該校民族宗教教研室主任。他獲得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的“為和平解放西藏、建設西藏、鞏固邊防作出了貢獻”的殊榮。直至1995年退休后定居浙江龍游縣。
宋曉嵇,一名江南才子,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漢族大學生奔赴西藏自治區工作,時間跨度長達40年。他把青春和激情奉獻給了藏族人民。熟悉他的人稱他“藏語說得比漢語還多”。藏族朋友也親切地尊稱他為“宋拉”。“1985年,我曾應邀到敬愛的阿沛家做客,他兒子和媳婦是我以前的學生。大家都聊得很開心!”宋曉嵇沉痛地說:“當我得知阿沛因病在北京逝世的噩耗后,內心十分悲痛。他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藏族人民的優秀兒子,我國民族工作的杰出領導人。他的逝世,是我們民族團結工作的一大損失!享年100歲的他,也是仁者長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