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泉的制劍作坊里一般都有三把錘子,它們是冶劍中必不可缺的工具,制劍師傅們用來鍛造舉世無雙的刀劍,而伴隨工匠一生的錘子也凝練了他們的制劍人生。龍泉制劍的從業人員有三四千人,有不少佼佼者。陳阿金是其中的一位,他是龍泉制劍業中唯一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
初見阿金師傅,是在他的劍鋪里。劍鋪裝飾得古色古香,鋪子后面的會客間零星地擺設著一些字畫和工藝品,頗有古玩店的韻味。我就在這樣的氛圍里和陳阿金逐漸熟悉起來。傳統的陳設似乎讓時空倒錯,我也隨著阿金師傅的講述走進了他的經歷里。
鐵匠人生第一錘
我想了解阿金師傅的鑄劍史,就和他聊了起來。
早年由于家庭的關系,13歲的陳阿金如同孤兒一樣流落到龍泉,為了養活自己去打鐵鋪當學徒。阿金師傅說,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是擔著大桶去挑水。或許就是從小小的年紀開始通過這樣的方式鍛煉體力。不到三年,他就滿師了,從此自立門戶,在約三平方米的小空間里開始了創業,像他的師傅一樣,打鐵做農具。阿金師傅靠著自己的手藝過日子。1975年,龍泉寶劍廠招工,阿金師傅憑借他的打鐵功夫,進入了寶劍廠。當時的龍泉寶劍廠,冶劍名匠聚集,沈廣隆、千字號、何同興等老字號的傳人以及一些民間制劍名匠,都在龍泉寶劍廠發揮著他們的才智,恢復發展傳統的寶劍制作技藝。他的老師是沈廣隆的弟子季曉寶。在技藝高超的師傅面前,他越發努力學習技藝,勤奮投入工作。據當時擔任龍泉寶劍廠副廠長的周家強回憶,阿金學習技藝非常虛心,廠里的師傅都很愿意教授他手藝,阿金刻苦鉆研的秉性,為后來的技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阿金師傅拼命地工作,也收獲到了技術和經驗。他的手藝與能力,漸漸在廠里出了名,以致在廠里形成了不成文的規矩,阿金師傅做的劍都可免檢。手藝總是在實踐中獲取經驗并得到升華,而這樣的經驗是來自悟性,也來自是嫻熟。大凡優秀的工匠,對于自己的技藝總是精益求精的,以手藝體現自己的價值。
百煉成器巧使錘
阿金師傅的制劍作坊是傳統的前店后坊的結構。每天早晨他帶著徒弟,在作坊里冶劍。按著他的作息時間,我趕了一個早,去看阿金師傅冶劍。遠遠便聽到叮當聲,阿金師傅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冶劍的爐膛里燒著炭火,工具都放置得很有條理。木風箱、淬火桶、鐵砧、大錘、鐵鉗。阿金師傅與他的徒弟很專注地冶劍,他們之間幾乎沒有說話,默契地靠著動作配合治劍。徒弟使大錘,阿金師傅用二錘和手錘,用他的動作語言,暗示著徒弟,手里的錘子打出的聲音指揮著下一步的操作,徒弟在這樣無言的狀態下依照師傅的指令,完成每個過程。師徒配合的默契,表明技藝的嫻熟。所有的一切來自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徒弟對于手藝的掌握,依賴在師傅身邊長久的訓練。聰明的徒弟琢磨著師傅動作的每個細節,發現其中技術的奧妙。同樣師傅因為有一個悟性高的徒弟而順心省力。
阿金師傅覺得手工打制出來的劍最好。在煉鐵的過程中他也采用汽錘拉長鐵塊,使用較現代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益。也許這就是傳統手工藝在當今發展的必然趨勢。火候與淬火的時機,則依靠個人的經驗。鍛造產生的火花在師徒身邊綻開,一輪接一輪,于是毛鐵在這樣反復的冶煉中,經歷從鐵到鋼的過程。傳統的說法:三斤毛鐵半斤鋼。即《天工開物》中“受鍛之時,十耗其三為鐵華鐵落”。在阿金師傅的鐵砧邊上,散落了厚厚的鐵落,這是在冶煉中所淘汰的部分,即所謂的百煉成鋼。阿金師傅說這樣劍才會堅韌鋒利,并且劍身上會形成奇特的鍛造花紋,展現著材質的精美。
龍泉當地流行的說法稱手工劍為“精品劍”。當然,像阿金師傅的劍,由于他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名頭,自然會贏得寶劍收藏者的青睞。阿金師傅的作坊里,幾乎不生產批量的低檔劍。手工劍成為阿金師傅的主打產品,因此他不得不常常在作坊里冶劍,揮動著他手中的錘。
作為一位國家級的工藝大師,我想知道他的“神技”。阿金師傅的徒弟告訴我,有一次他們接下某個體育部門贈送歐洲友人的寶劍的訂單,阿金師傅說,他看過電影《佐羅》,佐羅手中那把劍又堅韌又鋒利,一定要做出堅韌的好劍。寶劍鑄成后,阿金師傅說好劍是磨出來的,于是就在磨劍石上磨起來,磨一陣,用眼睛瞄一陣,再磨,一把劍要磨上好多天。他磨好的劍,可以像皮帶一樣圍在腰上而不會折斷,多堅韌呀。
還有一次,有亞洲國家的友人前來參觀,看阿金師傅鑄劍。事后阿金師傅說,耳聽嘰嘰啦啦的外國話,他就想起電影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外國兵舉起的軍刀。他想,我阿金鑄的劍要比你們的軍刀鋒利,剛硬。這天,他使錘的節奏特別快,力度特別大,角度特別準,淬火特別麻利,使外國友人眼花繚亂。最后寶劍鑄成,他讓外國友人試試劍鋒,真是寒光閃閃,鋒利無比,讓友人大為驚訝,也大加稱贊。
神工還待更新錘
阿金師傅身邊的徒弟是一個年輕人,跟著師傅很賣力地冶劍。我問阿金師傅,是否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經驗教授給年輕的徒弟。阿金師傅的回答是肯定的。當然,傳授是一個方面,主要是靠徒弟自己體會。徒弟是自己找上門來學藝的,在這個年輕徒弟身上,我仿佛看到當年阿金師傅的影子。
每當與阿金師傅說起傳承他的技藝,阿金師傅似乎也有很多想法。想著要把他的技術錄制下來,可以做成影像來保存。作為一位技藝的活態傳承人,他要把手中的技藝完整地傳下去,或家傳,或師傳,不管后來者的手藝是否精湛,但還是應該相信,冶劍神工依然還會存在。
56歲的阿金師傅,身體矯健,目前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建設新的制劍作坊,大到建筑的形制,小到花窗格子,都是根據他的設計,繪制圖紙來建設。他用這樣的方式延續技藝的輝煌。
回溯龍泉寶劍的發展歷史,從清末到當今,已經完整地延續了四代。一些老字號的劍鋪在這百年多的時間里沉浮,傳人消失,在市場競爭里自然地生存,必然會讓一些寶貴的技藝流失。我想,當今怎能再讓寶貴的技藝自生自滅?有目的地延續傳統手工技藝,這也是當今文化部門和手工藝家的社會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