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會
山道一頭連著山里,另一頭連著山外世界。山道延伸著山里人的目光,山道也牽引著山外人的好奇。好奇引來了客,又反客為主形成了客家人。
他們靠山吃山,一腳一腳踩出了山道。年復一年,一代復一代,客家人就在這山上,踩出了一條條蜿蜒細長的通道。他們手里有鋤頭鐮刀,自己動手修路,于是有了“路會”。
農歷八月上旬路會這天,客家人都自帶米、錢和鋤頭鐮刀等工具,到本會路段參加修路。一天三餐伙食由會首籌辦。從上屆路會后到本期路會前的一年中,凡是會員家庭中有娶了親的;生了兒孫的,都必須送喜酒和米果等給修路者作點心,名曰送“添丁酒”。生活好的為人大方的,送的米果較多,點心也精美,酒的質量也好。
臨近中午,各戶送酒人家到齊,于是會首安排桌席,分勻米果點心,把酒壇一字排開,再挑出幾壇上乘的,留著晚上修完路慶祝用,然后讓各戶送酒人家把自帶的鞭炮點燃,讓鞭炮聲喚回修路人來吃點心。過路者、砍柴的遇上了,都可以前來飽餐醉飲,此時修路人反而不愿多喝,因為他們還要修路。到了晚上,“會首”讓人把好酒抬出來,大家這才開懷暢飲,“拳手”逐桌打關,會首還會介紹誰家送的是哪壇酒,點心是什么,大家彼此祝賀、干杯,直到酩酊大醉。邊吃邊喝中還要拈鬮確定明年路會的“會首”,公布本年的開支。最后會首在各壇里分勻一些酒,并在酒壇口上蒙塊紅布,名曰“回壇酒”,表示謝意。
在瑞金的九堡去萬田交云石山處,有個沙垅水庫路會,會員最多時有近百戶,跨三鄉(鎮)數村。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男女平等逐漸被人們接受,如今,有許多家庭不論生男生女都會送“添丁酒”了。
風雨亭
筆者十余年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有趣地發現:凡是客家鄉野,都可見到一種建筑簡單,卻古色古香的實用型風景——茶亭。以至于用“X亭”或“茶亭”為地名的不勝枚舉:瑞金有“茶亭村”,崇義有“古亭鄉”,福建有“盤亭鄉”……以亭命名的村鎮數不勝數。
茶亭,大多建于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崎嶇難行的山路和人煙稀少的鄉道中。這種亭子又叫風雨亭。顧名思義,它是供人躲避風雨、解困散乏的休息場地。
在閩、粵、湘、贛等客鄉,有許多修在橋上的亭子,如同長廊,多的有十余間;修在山路上,也有三五間的,但大都只有一間。我見過有的在橋亭中部一側塑一黑神菩薩,這黑神菩薩左手執锏,右手向前平伸,氣象森嚴。
舊時交通不便,山多路窄,客家人大多肩挑步行,歷盡跋山涉水、崎嶇坎坷之苦。于是一些行善好義人士,慷慨解囊,在這漫長的旅途上,星羅棋布地建造了一座座充滿人間溫情的茶亭,亭子兩邊靠壁擺著長長的石板凳或長條木凳,甕缸里盛滿了清香的茶水或山泉水,無償地供來往行人休憩暢飲。這些道上,三里亭、五里亭如閣似榭,點綴著客家山鄉。
在瑞金萬田鄉往九堡途中的黃獅寮附近,有個叫茶亭崠的地方,該茶亭不但至今完好,且兩根橫梁上面的字清晰完整:“光緒戊寅年仲冬月曾彩榮捐造吉旦。”我在上小學時,每天早晚都要經過,記得有一次放學回家時下起了大雨,當時電閃雷鳴,暴雨傾盆,我和同學擠在茶亭里躲雨,否則肯定會凍病!
近年有許多從海外歸來的客家人,回鄉后也建起一座座“望鄉亭”“思鄉亭”,以造福鄉梓。
可以想象,烈日當空,酷暑逼人,汗流浹背,口干舌燥;或雷電交加,狂風大作,暴雨將至,走投無路的時候,旅途中突然出現這么一座茶亭,行旅者的驚喜之狀和激動之情,該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
茶亭,不僅是供人休憩之所,而且是故舊重遇,情人邂逅,親友送迎的悲歡離合之地。自古以來,留下多少佳話傳說,給人以溫馨甜蜜或者悲涼凄苦的記憶!
踩橋
“踩橋”這一習俗,在客家地區至今猶存。在建造一座橋時,建橋師傅會用木樁把橋兩頭釘住,暫時不許人通行。橋竣工后,要舉行首通儀式,這種儀式十分隆重,氣氛異常熱烈,它充滿了古樸的鄉風,不亞于當今的“剪彩”。這種儀式就是“踩橋’,
要修一座橋,要有“頭家”發起組織橋會,組織一些“理事”們到當地附近村鎮化緣募捐。這些熱心的“頭家”“理事”們都帶頭捐得較多。在鄉間,對于修路造橋做茶亭,一般人都樂于捐助,多的幾十幾百銀元,少則幾斗幾升稻谷等。但也有個別財主惜金如命一毛不拔。若碰到這種財主,修橋頭家只能惦記于心,等到財主家有婚喪嫁娶需要經過該橋時再來刁難他。到了那時,他就會臉面丟盡,聲名狼藉,成為永久的笑柄。
新橋建成,貼喜報于四鄉八村,告訴大家某吉日踩橋,望眾鄉親參加。
踩橋時,富門大戶不僅要慷慨解囊,而且還要比氣魄。一般有相應家業、有點地位者,急公好義的熱心人,都會參加。屆時騎馬坐轎者一到橋頭,必須下鞍下轎。一陣爆竹后,頭家讓工匠拆除橋頭木樁,開始“踩橋”。排列于橋頭的人們,習慣地依各自身份或家業,排成隊列。頭家先請一位特選的德高望重長者“踩頭橋”。據說過去也有過選36歲牽著孫子踩頭橋的例子,謂之“好命人”踩橋。瑞金城里的云龍橋,有“綿貢江流第一橋”之稱,最近一次重修,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代初,那次“踩頭橋”請的是一位100多歲的小腳老太太,這恐怕是較少見的一例女人踩頭橋。
一般頭家要給踩頭橋人一個紅包,踩頭橋人也會把“紅包”再捐出來。
“踩橋”習俗由來,傳說與八仙呂洞賓有關:很久以前,一次魯班大師修的一座橋要完工了,不料呂洞賓化身牧童,趕著九只山羊,慢悠悠蹣跚而來,走到橋頭問魯班:“大橋造好了嗎,我的山羊可以過了嗎?”魯班毫不介意,滿口應承,呂洞賓輕甩羊鞭趕羊上橋。奇怪,才上去三只羊橋板就下塌,橋墩歪斜,搖搖欲墜。魯班這時才醒悟,急忙拿出木尺,頂在橋板下。魯班木尺本來是千斤頂,無奈呂洞賓趕的不是山羊,而是九座山,橋壓上三座山,難怪魯班尺也彎成了“L”形。所以,至今造橋時絕對不許放羊人靠近,唯恐沒有千斤頂的魯班尺來對付。必須由德高望重者先“踩”才能讓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