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口和其他生產要素從農村向城市遷移的過程。城市化為服務業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前提,也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內升動力。
一、服務業對城市化的作用
(一)吸納農村牧區轉移勞動力,促進城市化進程
農村牧區人口向城市轉移是城市化的重要標志。隨著,內蒙古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之政府對農民進城務工條件的進一步放寬,越來越多的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并主要在服務業中就業。2008年內蒙古農村牧區勞動力輸出已達255.3萬人次,其中從事服務業勞動力人數為122.3萬人,占總人數的47.9%。
城市化過程中服務業已經成為吸納農牧區轉移勞動力的主要渠道,而轉移出來的農牧民的主要就業大都集中在餐飲業、運輸業和其他服務業。服務業之所以能夠吸引更多農村牧區人口轉移,主要在于其就業成本低。技術含量要求低等。
(二)服務業是提升城市化質量的動力
服務業是城市化的重要經濟源泉和后續動力,是實現城市經濟聚集效益和外部經濟效應的保證,是城市經濟發揮擴散效應的重要條件。到后工業化時期,隨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增大,服務業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作用日益顯現。服務業之所以能夠吸引更多農村牧區人口,主要在于服務業絕大多數行業都是勞動、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資本有機構成較低,單位投資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大大高于工業,而且等量勞動力就業所需的投入要小得多。
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盡管人們消費的增長直接帶來的主要是餐飲、住宿、美容、洗浴、家庭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但由于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會增加中間服務——生產性服務的需求,如餐飲、住宿業的發展會對金融保險、會計、法律、咨詢、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產生極大的需求,通過需求的乘數效應,進而會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伴隨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由于大部分生產性服務行業,如計算機服務、金融保險服務、法律服務等行業的工資水平較高,會促進大量高素質的從業人員收入的增加,這些從業人員作為消費者,其收入的增加必然導致對生活性服務消費的增長,尤其對享受型服務如洗浴、旅游、文化娛樂等需求的增長,從而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快速發展和水平的提升。
(三)服務業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服務業的發展是有利于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的。服務業總體上以較小的投資、能耗和物耗創造較多的就業機會,進而有較強吸收剩余勞動力的能力。這對于提高城市的人口吸納能力,緩解人口膨脹對土地的壓力是有利的。服務業以較低的能耗和物耗,以及較少的污染創造較大的收益,從而能顯著降低單位經濟增量的污染物排放量,直接有利于污染控制。從以上可以看到,城市化通過推進服務業發展實現的環境效益是巨大的。
二、內蒙古服務業發展現狀
服務業是典型的城市產業,和全國大多數地區一樣,內蒙古地區的服務業發展也是從改革開放以來逐漸發展起來的。本文運用內蒙古2000-2008年的數據來分析服務業發展情況。
(一)服務業總量增長較快
服務業發展總體呈現平穩態勢。2000年內蒙古服務業增加值為60524億元,到2008年全區服務業增加值達到了258329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3.26倍;2008年內蒙古服務業增長速度為15.5%,快于同期全國服務業增長速度6個百分點,2000-2008年服務業年均增長速度為14.56%:2000年服務業占全區GDP的39.36%,到2008年這個比重變為33.29%,
(二)就業人數增加,比重提高
隨著全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尤其是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全區就業、再就業的矛盾日益凸現,服務業仍然成為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渠道。2008年,農村牧區輸出到服務業的勞動力為122.3萬人,占總輸出人數的53.24%。2008年服務業就業人數達到了360.4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34.9萬人,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32.67%,增長了10.7%;2008年全區就業人數增長了21.8萬人,其中第一產業減少了12.6萬人,第二產業增加了2.6萬人,第三產業增加了31.8萬人,服務業已成為吸納第一產業人員轉移的主要方向。服務業就業人數在緩慢上升,就業結構得到調整。
(三)服務業投資保持較快發展
2008年,全區社會固定資產完成5604.67億元,其中服務業投資額達到2422.47億元,占總投資的43.22%。服務業各行業投資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側重于房地產業、批發和零售業及公共管理設施業;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側重于房地產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和居民服務業。
(四)服務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
從服務業內部結構來看: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實現增加值640.5億元,增長22.8%;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548.42億元,增長14.3%;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35.55億元,增長8.7%;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66.85億元,增長12.9%;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167.58億元,增長4.7%。消費品市場比較活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幅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363.33億元,比上年增長24.1%,高于上年4.7個百分點,高于全國2.5個百分點,其增速在全國排第5位。2008年,房地產業平穩較快增長。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達736.08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3.2%,比上年上升1.8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47%。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9.9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2141.01萬平方米,增長2.6%;商品房銷售額527.98億元,增長12.9%。2008年,全區旅游業開發了多種形式旅游項目,使自治區旅游收入再創新高,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468.8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數達154.93萬人次,創匯收入57718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7%和5.9%:國內旅游人數達3198.6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29.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和22.4%。2008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6341.03億元,比年初增加1387.12億元,增長2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3211.66億元,增長26.4%。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4527.86億元,比年初增加878.7億元,增長23.3%,高于上年增速5.7個百分點。
(五)人均產值在提高,規模不斷擴大
人均服務業增加值逐年增高,2008年內蒙古人均服務業增加值達到了1070.47元,比2000年增加了3.2倍,跟全國人均服務業9072.65元相比相差甚遠,僅占全區人均C-DP的3.32%(如圖所示)。
三、內蒙古城市化進程中服務業面臨的問題
(一)城市化水平比較低,嚴重制約服務業的發展
近幾年內蒙古城市化速度明顯加快,但是城市化水平還比較低,嚴重制約服務業的發展,而低服務業發展水平也阻礙深度城市化。由于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在城市,因此,發展服務業必須以城市化進程為支撐。長期以來,嚴格的戶籍制度和城市勞動用工制度將農民牧民束縛在土地上,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的資料。內蒙古仍有近六成的人口滯留在農村。2008年內蒙古城鎮人口城市化率為51,72%,高于全國城市化率6個百分點。內蒙古城市化率只體現在數字上,然而城市化質量遠遠低于其他省市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嚴重滯后,妨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抑制了消費、延緩了人口的集聚,最終制約了服務業的發展。
(二)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較低
2000年,我區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為49.94%,2008年,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為24.50%,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8.67%和66.83%。可見,服務業對GDP的拉動作用不明顯,而第二產業對GDP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
(三)新興服務業比重偏低
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以信息咨詢、計算機服務、軟件業、金融業、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行業的發展為標志。內蒙古服務業的發展主要還是依賴于交通運輸、批發和零售貿易業、住宿餐飲業的發展。2008年,內蒙古交通運輸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行業占全區服務業增加值的55,13%,而房地產、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新興服務行業所占比重僅為18.06%,低于傳統行業37個百分點。
(四)服務業勞動力素質低
推動服務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必然要對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撤鄉并鎮政策的實施,農牧區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多數轉移勞動力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傳統服務業,2008年,內蒙古農牧區輸出勞動力中從事商業服務業的人數占服務業勞動力的28.45%,從事交通運輸業的勞動力占20.59%,其他服務業占5%:文盲占2.36%,初中以上占78.45%。服務業從業人員素質遠不能適應服務業迅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高級人才的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區服務業發展的“瓶頸”。隨著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服務業在進一步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時候,如何吸納到能勝任就業崗位的勞動力已成為服務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五)對服務業投入力度不足
2008年,我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5596.44億元。分行業來看,對工業的投資達2881.76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1.5%:而對服務業的投資為2428.05億元,僅占43.4%,比上年降低2.3個百分點。其中對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的投入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9.7%,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投入僅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0.6%,對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的投人僅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9%,上述幾大行業投資比重均比上年有所降低。由此可見,2008年我區對服務業的投入不足,特別是對服務業中新興行業的投入較少。
(六)開放程度不夠,市場準入門檻較高
我區服務業競爭力不強,突出表現在市場化程度不高,壟斷經營項目較多,市場準入限制較多。除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社會服務業等傳統產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外,其它眾多服務業領域市場化程度都比較低,銀行、保險、電信、鐵路、教育衛生、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行業對非國有經濟和外資都有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資源市場配置的基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四、對策建議
(一)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服務業發展
城市化帶來人口和產業的集聚效應,使生產的中間投入增加。社會對生活和生產服務的高需求,就可達到支撐服務業部門形成和發展的起點規模。只有加快推進城市化,實現農牧業人口的非農化和農牧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才能夠為服務業創造需求。從長期看,城市化對服務業增長將會產生持續的正向拉動作用,只有城市數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服務業的經濟總量才可能提高。我區在實施城市化促進服務業增長的政策上,應采取長期的穩健政策導向,為服務業發展注入長期的宏觀動力。
(二)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適當增加勞動密集程度高及非公有制部門的比重
服務業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基本標志,同時它還具有行業多、門類廣、服務要求強、勞動密集等特點,對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有著別的產業無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勞動力需求的實際情況看,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和社會服務業具有勞動密集程度高和市場化程度高的特點,已經成為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因此,依據內蒙古服務業的發展狀況,目前既要大力發展服務業。更要優化服務業的內部結構,適當增加勞動密集程度高及非公有制部門的比重,以實現產值與就業的協調增長,同時還要注重金融信貸、現代物流、教育衛生、社會福利、社區福利等新興行業的發展。通過對現有的資源及資金、技術管理的引進,實現行業規模擴張及優化。用現代服務業的理念、現代經營方式,實現傳統行業的產品創新和新興行業的發展。
(三)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水平,穩定就業
近幾年來,我區城鎮居民和農牧民收入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與全國平均水平和其他發達省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增加居民收入就能提高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促進消費結構的升級,提升整個經濟對于服務業的需求。增加居民收人的最好途徑就是增加就業機會,我們要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員較多的積極作用,加快服務業發展,拓展居民就業渠道。要進一步完善并堅決貫徹落實好就業、再就業政策等各項優惠政策措施,全面加強各級政府在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等方面的作用,切實提供優質就業服務,讓更多的下崗及失業人員充分就業。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影響整個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就業問題的解決還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積極應對經濟危機帶給我們的壓力,使國民經濟盡快走上正常軌道。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穩定現有就業崗位:二是要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擴大就業:三是認真落實各項就業政策,積極應對目前就業難狀況:四是認真作好對返鄉農牧民工就業服務工作,
(四)加大對服務業投入力度
目前,服務業的投入主要表現為政府投入、社會投入和金融信貸支撐,因此,拓寬投入渠道是有必要的。一是要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用足國家信貸政策。用經濟手段確保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市場準入條件、有競爭力、經濟效益看好的服務業項目建設資金需求。二是要依靠西部大開放這一機遇來引進大企業,加快自治區重點服務業項目建設和重點行業的建設,使其盡快建成投產發揮效益。三是在積極引進技術和項目的同時還要積極引進人才。人是經濟社會活動的主體,人才是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努力改善我區發展的軟、硬條件,依靠資源和環境從國內外市場上吸引更多的資金、人才、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
(五)抓好政策落實,優化發展環境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鼓勵扶持發展服務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自治區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60條政策,重點推進落實服務業與工業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基本同價政策以及市場準入、稅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二是積極推進能夠市場化經營的部分社會事業領域和機關、事業單位后勤服務市場化、社會化改革,落實公平市場準入、鼓勵非公有資本投入等政策。積極引進區外現代服務企業,承接國際、國內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等服務外包,加快提升自治區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