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內蒙古努力克服困難。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全區經濟以16.9%的高速增長繼續領跑全國。內蒙古能夠較好地應對危機,得益于國家迅速且果斷的擴大內需政策,得益于不打貿易戰和貨幣戰的負責任大國做法。今后,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合作仍然是世界經濟穩定發展的趨勢,內蒙古經濟社會的持續不斷發展更離不開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在繼續保持我區與俄蒙良好經貿往來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與日韓等近鄰發達國家的緊密合作關系,通過與日韓等國家的合作往來與優勢互補。不斷提升內蒙古的發展理念和適應市場競爭的經營模式,促進內蒙古經濟在增長總量與發展質量上的雙贏。
一、內蒙古與日韓加強經貿合作的分析
內蒙古與日本、韓國都是東北亞經濟圈的主要地域,日本經濟高度發達,韓國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內蒙古則是發展中區域。三者發展水平、經濟結構梯次明顯,資源條件也各具特點,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大。近年來,隨著內蒙古與日韓的經貿合作不斷加深,三者均受益匪淺,同時,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不斷顯現。
(一)攜手共進的區域合作
面對世界金融危機,2009年10月,第二次中日韓三國首腦峰會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中日韓三國在深入探討了“東亞共同體”前景等共同關心的問題的基礎上,發表了《中日韓合作十周年聯合聲明》和《中日韓可持續發展聯合聲明》,并達成了10項合作倡議。
中日韓合作與東亞等區域合作機制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支持,既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又為彼此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尤其是為三國間的各層次、各類型交流合作創建了穩定平臺。
(二)步履艱難的日韓經濟
日本是資金技術密集型的發達國家,擁有競爭力很強的出口型制造業。也是向中國提供政府貸款和無償援助最多的國家。韓國是典型的經濟外向型新興工業化國家,對外貿易依存度高,由于自然資源匱乏,國土面積狹小,發展潛力有限。
金融危機以來,日本經濟又陷入了衰退,失業率大幅上升,而同樣受到沉重打擊的韓國,出口和內需均快速下滑。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讓均屬外向型經濟的日韓兩國更是雪上加霜,使日韓經濟的發展步履艱難。
(三)復蘇背后的內蒙古資源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沉著應對,擴大內需,在保持自身發展速度的同時,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對經濟的低迷,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所創造的機遇,是日韓擺脫全球金融危機對自身影響的最佳選擇。
作為支撐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內蒙古,是日韓經濟復蘇不可或缺的區域。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內蒙古,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豐富,擁有完備的交通體系和出口通道,利于投資的良好政策環境,尤其是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下,內蒙古的能源開采、基礎設施建設、居民消費等市場合作開發潛力巨大。
(四)遠親近鄰的島國商機
地域相鄰、文化關聯以及其自身經濟發展經驗均為韓國提供了向中國市場延伸的平臺。如果策略得當,韓國相較于日本能更好地利用中國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從中韓的經濟合作中獲取巨大利益,
目前,韓國對華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北京、河北、山東等地區,而與這些省市毗鄰的內蒙古,欠發達的區情使日韓對內蒙古的了解相對較少,與韓嘲的經濟往來也相對較少。加強雙方的合作,既有利于韓國把握商機,擴大出口市場:也有利于內蒙古聚集資金、技術,創新理念,增加就業,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五)難以釋懷的中日情感
日本是向中國提供政府貸款和無償援助最多的國家,其同時也將中國視為最具潛在威脅的競爭對手。尤其在對華產業轉移問題上,日本非常謹慎,擔心出現本國產業“空洞化”。而對于中國不完備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日本則在涉及核心技術以及主要制造業領域,均采取對華抵制政策。
中國人雖然普遍對日本產品以及其民族本身給以青睞,但歷史的陰影卻始終不能揮之盡去,中日情感難以釋懷,導致對日本的社會接納氛圍較差,直接影響到了日系企業對華投資的安全感。新一輪經濟衰退又迫使日本不得不把更多普通工廠轉移到能源豐富、工資水平較低的國家,尤其是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進而集中人力、物力研發高端技術,盡快彌補與美國和歐盟在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方面的差距。
二、內蒙古與日韓加強經貿合作途徑的思考
世界金融危機讓日韓兩國更加認識到區域合作的重要性,而內蒙古的發展現狀也面臨著新機遇的挑戰以及如何迅速把握這一發展機遇等諸多難題。為了能夠進一步把握形勢、積聚多種有利因素促進內蒙古可持續發展,我們有必要對如何積極有效地融入東北亞經濟圈,尤其是塒加強與日韓兩國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途徑,做更深層次的思考。
(一)樹立區域理念,集聚多種要素,謀求合作共贏
內蒙古與日韓的經濟合作,要從企業間的簡單投融資等活動提升到區域生態安全保障的層次上來,提升到共同建設高裕、低碳的內蒙古上來。樹立區域理念,以政府為平臺,處理好交流合作環境的穩定與投融資渠道的暢通:以企業為平臺,處理好生產技術的承接轉移與配套加工企業的本地化:以大學為平臺,處理好大學問的深層次交流合作與國際性人才的養成:以民間為平臺,處理好民眾間的溝通了解與對廣泛合作的認同,集聚多種要素謀求合作各方的共贏局面。
(二)加強廣泛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奠定合作基礎
加強廣泛交流,增進相互了解,是推動我區與日韓經濟合作的基礎。一方面,通過建立駐日韓辦事機構,確立友好城市關系以及開通日韓文版的內蒙古門戶網站等政府間活動,搭建內蒙古與日韓政府間的穩定交流平臺:另一方面,積極推進雙方的民間交流,通過日本ODA項目以及非政府組織間等的交流,促進民間、企業間的相互往來與相互了解。另外,高度重視外籍專家、學者來我區進行學術交流講座,使區內研究人員及時了解掌握相關領域的國際動態,做好知識理念的更新工作。
(三)深入溝通理解,理順對接渠道,建立合作機制
深入與日韓投資者的溝通理解,理順體制機制,在對待外資問題上,不但要在形式上做到與國際接軌,更要在理念上做到與外資的精細對接,針對日韓兩國以企業為中心的社會性質,通過設立企業投融資辦事服務體系、糾紛調解協議會、外籍人員生活服務配套等設施,在有效保障企業的知識產權等在華核心利益的同時,逐步培養外籍人員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以及各種民間活動,以增強外籍人員對在內蒙古生活的認同感,形成穩定而有效的氏期合作機制。
(四)加大改革力度,拓展經營范圍,創新合作模式
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堅持合作共贏,視野要更開闊,合作要更具戰略性、步驟性和可行性。針對內蒙古東兩跨度大、自然條件和資源埋藏量差異性明顯等特點,考慮在自治區東部設立對外經濟合作特區,充分發揮東部盟市與東北相鄰的地緣優勢、與俄蒙相通的口岸優勢、欠開發的草原環境等優勢。在特區內進一步擴大合作范圍,創新合作模式,嘗試合作開發建設口岸、鐵路等基礎設施,嘗試共同開發經營農業設施、旅游項目,嘗試建立區域低碳交易平臺和碳匯林項目,以及清潔能源開發等合作方式,形成互信、互利的合作模式。
(作者單位: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