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中國經濟周刊》報道,內蒙古GDP含金量排在全國末位。我們認為,我區是低起點上的高增長,應該說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為快速趕上先進地區和為今后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城鄉居民收入慢于經濟增長速度,是有我區經濟發展的必然性。目前我區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經濟社會結構將發生重大轉型與變化。因此,認真分析近年來全國各省市區城鄉居民全年家庭收入來源的構成變化有助于進一步改善我區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
一、城鎮居民收入結構變化分析
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包括:工薪收人、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
總體來看,2002-2008年全國各地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都呈逐年增長的態勢,上海市連續7年排名第1(北京市第2、浙江省第3),并大幅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我區連續7年呈上升趨勢,但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位列第28位、21位、16位、16位、14位、13位、12位。對比上海市,7年的絕對值差距在逐年擴大,對比全國平均水平,7年的絕對值差距無顯著變化。
(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
2002-2008年全國各地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絕對值上海市連續5年排名第1(2002年廣東省第1、2006年北京市第1),并大幅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我區連續7年呈上升趨勢,但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位列第22位、18位、18位、14位、12位、11位、12位。從工薪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看,2002—2008年我區從71.79%降至67.68%,全國平均水平從70.19%降至66.20%,上海市從62.34%升至73,23%。
(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經營凈收入
2002-2008年全國各地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經營凈收入絕對值浙江省連續7年排名第1,我區連續7年呈上升趨勢,且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位列第3位、4位、3位、7位、8位、7位、7位。從經營凈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看,2002-2008年。我區從8.29%升至10.24%,全國平均水平從4.06%升至8.52%,浙江省從6.00%升至12.66%。
(三)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財產性收入
2002-2008年全國各地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財產性收入絕對值浙江省連續6年排名第1(2002年廣東省第1),并大幅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我區連續7年呈上升趨勢,但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位列第26位、21位、20位、13位、13位、11位、10位。從財產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看,2002—2008年我區從0.80%升至2.14%,全國平均水平從1.25%升至2.27%,浙江省從1.59%升至5.30%。
(四)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轉移性收入
2002-2008年全國各地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轉移性收入絕對值北京市連續5年排名第1(2002、2003年上海市第1),并大幅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我區連續7年呈上升趨勢,但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位列第30位、28位、25位、27位、27位、28位、26位。從轉移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看,2002—2008年,我區從19.11%升至19.95%,全國平均水平從24.50%降至23.02%,北京市從28.91%降至27.85%。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市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工薪收入7年間占總收入的比重提高了10.89%,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得益于上海市在保障工資增長方面保持了一貫的政策,如1994年發布企業職工最低工資規定,1996年發布企業工資增長指導價位,1997年發布勞動力市場職位工資指導價位,2005年公布畢業生工資指導價位等,這些政策和辦法的制定為上海市城鎮居民工薪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浙江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經營凈收入7年間占總收入的比重提高了6.66%,并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浙江省是個體私營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城鎮居民從事經營活動的較多。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的分流人員,相當一部分轉而從事個體經營,經營收人較高成為浙江的一大特色。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財產性收入7年間占總收入的比重提高了3.71%,并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近些年隨著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股息紅利、房地產投資及出租房屋收入成為浙江省眾多城鎮居民家庭獲得財產性收人的主要途徑。
北京市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轉移性收入7年間占總收入的比重雖然降低了1.06%,但仍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養老金、離退休金標準的提高及社會救濟收入的大幅增長是拉動北京市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
2002-2008年,我區經濟增長明顯快于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7年間我區GDP年均增長率為18.65%,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年均增長率為10.41%(按不變價計算),兩者差距擴大到8.24個百分點。其中,工薪收入一直是我區城鎮居民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盡管與全國平均水平還有差距,但這差距已從2002年占全國平均水平的20.69%縮減至2008年的8.98%: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增長較快,但是占總收入的比重依然較小,其中房租收入約占財產性收入的4成以上。轉移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穩定,雖然絕對值在7年間有了大幅提升,但仍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我區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轉移性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7.16%。
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結構及變化分析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
總體來看,2002-2008年全國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都呈逐年增長的態勢,上海市連續7年排名第1,我區連續7年呈上升趨勢。但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位列第22位、18位、17位、17位、16位、15位、15位。對比上海市。7年的絕對值差距在逐年擴大。對比全國平均水平,7年的絕對值差距則逐年縮小。
(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收入
2002-2008年全國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收人絕對值上海市連續7年排名第1,并大幅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我區連續7年呈上升趨勢,但都大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位列第27位、28位、29位、27位、27位、25位、28位。從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看,2002-2008年,我區從15.34%升至17.32%,全國平均水平從33.94%升至38.94%,上海市從79.06%降至70.88%。
(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經營純收入
2002-2008年全國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經營純收入絕對值浙江省連續7年排名第1,我區連續7年呈上升趨勢,且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位列第10位、9位、9位、8位、8位、7位、4位。從家庭經營純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看,2002-2008年我區從81.23%降至69.11%,全國平均水平從60.05%降至51.16%,浙江省從42.01%降至40.65%。
(三)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財產性收入
2002-2008年全國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財產性收入絕對值北京市連續7年排名第1,并大幅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7年來漲幅不大,且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位列第26位、17位、17位、15位、15位、15位、18位。從財產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看,2002-2008年我區從0.99%升至2.47%,全國平均水平從2.05%升至3.11%,北京市從6.32%升至10.72%。
(四)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轉移性收入
2002-2008年全國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轉移性收入絕對值上海市連續5年排名第1(2002、2003年北京市第1),并大幅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我區連續7年呈上升趨勢,并從2004年開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位列第29位、27位、13位、10位、7位、6位、5位。從轉移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看,2002~2008年我區從2.45%升至11.10%,全國平均水平從3.97%升至6.79%,上海市從5.33%升至15.48%。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收入是上海市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收入增長的核心因素,但由于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逐步成為居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導致工資性收入增量貢獻呈下降走勢,7年間占純收入的比重降低了8.18%,但絕對值仍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與上海市的經濟發展程度相關的,據上海市第二次經濟普查,2008年末,上海市第二產業單位數10.4萬個,第三產業單位數31.3萬個,為上海市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確保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
浙江省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經營純收入方面占據優勢,這些優勢來自于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家庭經營的二、三產業收入的快速增長。
北京市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財產性收入7年間占總收入的比重提高了4.40%,并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由于近些年北京城市建設的范圍不斷擴展,城郊農民的房產收益不斷提高,拉動居民住戶家庭財產性收入持續上漲,股息紅利、房地產投資、出租房屋、土地征用補償和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收入成為北京市眾多農村居民家庭獲得財產性收入的主要途徑。
上海市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轉移性收入7年間占總收入的比重提高了10.15%,在四大收入來源中增幅最高。這是因為前些年上海市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相繼出臺提高“鎮保”、“農保”、“養老金”和農村“低保”標準等各項政策,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力度,使農民的轉移性收入較快增長。
2002-2008年,我區經濟增長明顯快于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7年間我區GDP年均增長率為18.65%,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年均增長率為8.12%(按不變價計算),兩者差距擴大到10.53個百分點。其中。工資性收入比重偏小,但其占純收入的比重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經營性收入還是我區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其占純收入的比重在逐年下降,這是由于其它三項收入的增速較快而導致,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有了大幅提升,這主要是因為隨著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政府加大了轉移支付的力度,使轉移性收入成為農牧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重要來源,但比較而言,仍明顯低于城鎮水平。
三、政策建議
(一)努力擴大就業,激勵群眾創業
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輕紡、餐飲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保持就業增長。逐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進一步健全服務體系,鼓勵勞動密集型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在發展大企業、大集團的同時,培育發展配套中小企業,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清除體制性障礙,認真貫徹落實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鼓勵下崗、無業人員自謀職業和創業,為私營個體經濟創造低門檻、寬領域、非歧視、高質量的發展環境。鼓勵開發公益性崗位和社區就業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逐步實現無“零就業”家庭。支持并規范發展就業中介組織。幫助新轉為城鎮居民的農牧民和下崗職工提高就業能力,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
把增加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著力點放在提高企業職工工資水平上,形成內生的企業工資增長機制。完善經營者年薪制考核辦法,調整工效掛鉤基數和比例,擴大工效掛鉤企業面,并在稅收政策上適當傾斜,鼓勵和引導企業經營者增加職工工資。落實工資集體協商辦法。盡快解決企業歷史拖欠職IT資問題,建立健全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和工資支付誠信制度,全面建立建筑行業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隨著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提高,在兌現國家增資政策的基礎上,逐年增加地方性津貼和補貼,不斷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和離退休人員收入水平。同時。適時提高城鎮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和離退休職工的離退休金標準。
(三)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
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確保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實行“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一卡制”收費。加快費改稅步伐,逐步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認真落實自治區《關于貫徹國務院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的有關規定,提高個體工商戶營業稅起征點,并隨經濟發展情況繼續提高。
(四)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不斷加大社會保障支出規模,特別是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爭取國家養老保險試點。加大監管力度,將企業是否足額繳納養老金納人工效掛鉤和企業工資審核內容。多渠道籌措養老資金,可采用國有資產變現劃撥、國有股減持、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等方法進行籌集。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積極開展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重點覆蓋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
(五)全面加快農牧業人口轉移
取消農牧業人口進入城鎮的戶籍限制,取消針對進城人口的所有管理性收費,全面降低農牧業人口務工經商成本。落實好新人戶農牧民優先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的優惠政策,為進入城鎮的農牧民創造安居條件。優化中小學布局,保障進城務工經商農牧民子女在公立學校就近平等入學。
(六)加大財政轉移力度
在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的基礎上,著力提高農牧民收入。首先,要保證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鞏固農村牧區稅費改革成果,加大鄉鎮改革力度,降低農村牧區行政成本,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對農牧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其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線動態調整機制,切實保障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第三,要深化集體土地制度改革,讓農牧民長期享有土地和集體資產的收益分配,建立完善農牧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七)增加農貸資金投入。協調農牧民項目發展資金
從我區農牧業的發展情況看,由于目前鄉村債務負擔沉重、集體經濟積累太少,因此在嚴格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提高小額貸款的發放力度是農牧民獲取啟動資金的主要手段。應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從以下幾方面協調農牧民項目發展資金:一是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或經濟合作組織,采取賒欠、預支、擔保等形式為農牧民創業提供資金支持。二是由政府公共財政、基金組織、社會團體提供資金,設立農牧民致富專項基金,解決特殊項目、特殊群體增收致富的資金問題。三是積極探討新形勢下農村牧區民辦銀行的發展,不斷激活農村牧區資本市場。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八)扶持龍頭企業,壯大縣域經濟
龍頭企業是壯大縣域經濟的主要驅動力,著眼扶持龍頭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是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的必由之路。在這方面,應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要通過招商引資、扶持民營經濟的模式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隊伍,加快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建立一批產業基地,增強產業帶戶功能,促進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二要拓寬農牧產品市場,按主要農牧產品的產地、集散地、中心城鎮,培育并形成布局合理、交易有序的批發市場、直銷市場、零售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加強流通體系建設,實現貨暢其流。三要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城鎮產業集聚、人口集聚。靠工業拉動,靠農產品流通市場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吸納、承載、轉移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讓城鎮成為農牧民務工經商的平臺和增收致富的重要區域。
(九)全面降低農牧民生產生活成本
在集中轉移的基礎上,加強農村牧區規劃建設,改善農村牧區通水、通路、通電和通信基礎設施條件,縮短農牧業及農牧民與市場的距離。打破農資供銷行業壟斷,鼓勵多元主體參與農村牧區流通,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格控制農牧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
(作者單位: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