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實現了年均9.8%的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3。然而,在經濟形勢整體向好的同時,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日顯突出。特別是1998年和2008年發生的社會總需求不足、部分產能過剩和通貨緊縮趨勢,其直接原因是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深層問題則在于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缺陷:一是過度依靠出口。易受外部因素沖擊:二是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滯后,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三是制造業產品供給過剩與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供給不足并存。解決以上問題,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的狀況,實現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標。尤其是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卑l展方式轉變及相應的結構調整和改革深化,是我國經濟正在經歷的一次深刻轉型。2010年初。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當前,應在繼續鞏同經濟總體同升向好趨勢的同時。抓住有利時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一)增強應對國際經濟金融復雜局面能力的需要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是事關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將是一個“緩慢復蘇的世界經濟”。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使我國經濟調整和轉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是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加大了我國經濟減速壓力,也增強了我國經濟調整和轉型的動力:二是綠色能源革命使我國科技發展面I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也擴大了我國在綠色經濟領域的市場空間:三是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回歸實業將擠壓我國產品的市場空間,也充實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四是我國國際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將面臨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和責任的壓力。世界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國際經濟環境將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關系將明顯增強,推進新一輪經濟調整和轉型,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增強我國發展主動權的需要,也是促進全球經濟平衡,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實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戰略要求。
(二)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
中國經濟實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結構化問題導致的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與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主要是:內需與外需、投資和消費之間的關系不協調;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高,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服務業發展滯后,一、二、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等。以上問題,部分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部分源于中國的資源稟賦和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部分在于體制機制不適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是未來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提高產業梯次轉移質量和效益的需要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產業轉移和資本流動加快,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對外開放步入新階段。這種形勢總體上有利于我國發展外向型經濟。然而,在現代產業鏈中,研發、生產、流通環節的附加值曲線呈現兩端高而中間低的形態。研發、流通環節的附加值遠遠高于生產環節,大體呈“V”形,稱為“微笑曲線”。目前,跨國公司掌握的研發環節和流通環節,投入的主要是信息、技術、品牌、管理等知識密集要素,具有不可替代性,跨國公司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我國缺少核心技術的大多數企業處于“微笑曲線”的底端。主要從事制造加工環節的生產,所需的主要要素是土地、廠房、設備、能源等物化成本和簡單勞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較多,企業能夠獲得的利潤空間極其有限。產業承接質量和效益不高。提高產業梯次轉移水平是提高中國經濟發展整體能力的重要著力點。
(四)錢行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需要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餞行以人為本的發展目的決定了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不僅要求始終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而且要求經濟發展方式必須符合不同發展階段和廣大人民的新要求。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要體現發展內容的全面性,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要體現發展過程的均衡性和發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逐步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以及不同社會群體間收入分配的差距:要體現發展環境和條件的可持續性,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滿足當代人生活和發展的需要,而且能夠造福于子孫后代。這些都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注重數量和速度的粗放型發展轉向注重效益和質量的集約型發展。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
(一)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的作用
加快推進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緊緊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從而謀取經濟長遠發展的主動權。在自主創新能力培養上,除加大國家投入外,調動企業研發積極性至關重要。在政策上鼓勵企業進行科技開發,在產業化方面給予企業必要的政策支持,在新產品的市場化推廣上給予有效的幫助。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視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質量和標準建設,培育自主品牌,爭創國際競爭新優勢。
(二)有力提升經濟結構調整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的作用
為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機遇和挑戰,全面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一是著力增強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發揮消費對優化投資結構的引導作用。更加注重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合理性,大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二是推進城鎮化帶動區域協調發展,重點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開拓經濟增長和市場需求的新空間。在城鎮化進程中統籌城鄉發展,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能力。三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向國際分工價值鏈高端移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瞄準國際科技和產業前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重點培育生產性服務業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的作用
積極推進改革創新,深化壟斷行業改革,打破市場分割,探索建立有效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尤其是在金融業開放、技術研發投入方式、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信息服務政策支持、商務服務的國際融合機制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大力促進東部大城市率先進行經濟轉型,加快建設若干個具有金融服務功能、技術創新功能、商貿商務功能、信息支撐功能的大城市,帶動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整體發展與功能提升,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四)優化配置金融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
為使金融體系的運行更有效地適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是在金融配置資源過程中,緊緊圍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財稅、產業等相關政策緊密配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切實加強政策指導,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源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向促進改革開放和經濟效率提升傾斜。二是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控,從嚴限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消耗型的企業和項目的融資支持,促進淘汰落后產能。推動企業兼并重組,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提升經濟發展整體實力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三是推動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繼續完善公司治理,加強經營管理、風險控制和制度建設,進一步發展面向農村和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加快金融市場創新發展,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積極發展直接融資,優化融資結構。
(五)充分發揮人才在轉變發展方式中的作用
為應對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形勢,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科學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大力加強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實現人才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堅持把提高創新能力作為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圍繞經濟發展現實需要,出臺人才向經濟建設一線流動的引導政策:加快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推進不同領域人才的合理流動;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將人才資源轉化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優勢。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