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法定繼承中,法定繼承人的順序是極其重要的內容,如何科學合理地確定這一順序是繼承法的首要問題。不同的歷史時期,各個國家根據當時的社會情形、綜合各項制度及歷史文化傳統,法定繼承人的順序各有不同,但都是以婚姻、血緣和家庭關系為基本要素來確定的。根據我國現有的社會條件,筆者認為,繼承人的順序應予以調整,本文提出重新排序的建議以及理由分析。
關鍵詞:法定繼承人繼承順序血親姻親
一、法定繼承人順序的現行規定
我國《繼承法》第十條規定:“遺產按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這是我國關于法定繼承人范圍、順序和分配的原則規定。
二、對繼承人順序重新排列的建議
《繼承法》自1985年10月1日實施以來,一直有效地調整著我國的繼承法律關系,實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眾生活出現新的情況,繼承法也顯現不足。這幾年,我國民法典的制定工作日趨完善,隨著2010年《侵權責任法》的頒布實施,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而繼承法作為民事法律的一部分,也將是民法典的一編。在《繼承法》25年的實施與適用過程中也存在亟待修改的重要事項。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時也有專家學者建議修改繼承法,以便適應國內法的融合與國際趨勢的發展,筆者也深感認同。為了既保障法律的延續性、穩定性,又解決經濟發展帶來的法的適應性,筆者就法定繼承制度中的繼承人順序和分配原則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順序: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第三順序:祖父母、外祖父母。配偶是法定繼承人,其可以與任一順序的繼承人共同繼承。無上一順序繼承人的,后一順序繼承人繼承。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份額原則上平等,但子女為未成年的繼承2/3的遺產。
三、重新排序的理由分析
(一)經濟的發展勢必帶來法律的變化
1985年《繼承法》頒布實施之時,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主導時期,社會生活的空間與秩序相對來說簡單統一,人們的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還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影響,每個家庭的貧富程度差距不是很大,財富總量也不多。而從1993年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已經過了17年,我國社會各階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財富以及家庭財富大大聚積,且個體私營經濟不斷發展,家庭財產不僅限于生活資料,而且出現了家庭型生產資料的大幅度增加,這就使得公民個人財產和家庭共有財產比以往更迫切地要求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而繼承作為一種財產轉移制度,也需要得到更科學合理的調整。
馬克思指出:“繼承并不產生把一個人的勞動果實轉移到別人口袋里去的權利,它只涉及具有這種權利的人的更換問題。”而且,自人類有了家庭私有財產之后,財產繼承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死者的遺產能夠留給近親屬。所以,確立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應該是在近親屬內。對于什么是近親屬,現行《婚姻法》《繼承法》都沒有明確規定,只是在具體條文中涉及親屬范圍的問題。倒是《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近親屬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但是不是應該統一用《刑事訴訟法》中近親屬的規定呢?相關立法中沒有明確。因此,我們權且也在這個范圍外只增加了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后可以進一步探討。
(二)從配偶方面看
建議中最大的動點就是把配偶從第一順序繼承人中取出,讓其可以參與任一順序而不列入固定順序。這樣安排的原因在于:一是為了保障配偶的權益。二是為了保障被繼承人血親的權益。我們可以看到,配偶列為第一順序時,如果被繼承人無子女又無父母,那么所有的遺產將全部歸配偶繼承,死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兄弟姐妹將一無所獲,這種情況可能是被繼承人不愿意的,也損害了上述血親的基本利益。配偶列為第二順序時,在有父母子女的情況下,配偶又會一無所有,這種情形太不合理。因為現代家庭呈逐漸縮小形式,往往只有夫妻和子女三四個人,子女長大結婚后大多會另居,剩夫妻二人相依為命,一方去世,另一方孤苦無依,如果再不繼承遺產,更是雪上加霜,也許生存都成了問題,這也是被繼承人不愿看到的。遺產本是被繼承人的合法財產,它的分配也應從被繼承人的角度出發去合情合理地安排為妥。所以,不把配偶列入固定順序,兼顧了配偶與血親雙方的利益,也能反映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良好愿望,有利于穩定各種親屬關系。
(三)從父母子女方面看
世界上許多國家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的立法都是將死者的子女(有的稱直系卑血親)列為第一順序,而將父母列為第二順序。其原因:第一,死者的子女尤其是未成年的是最需要扶養的人,也是最需要遺產來保障其生存和發展的人;第二,遺產必須留在家庭內部,這既是實現家庭養老育幼職能的需要,也是實現家庭物質生產職能的需要。古往今來,不同家庭中大多數人的內心共同愿望都是要把自己的遺產盡量留給子孫,而不是流向家庭外部。如果將父母也列為第一順序,遺產的一部分被父母繼承,當父母死亡之時,父母的遺產就由父母的父母(被繼承人的祖父母)和父母的子女(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繼承,導致遺產向旁系血親分散,從家庭內部流向外部。所以,世界上大多數民族的傳統習慣一直是卑親屬繼承尊親屬,而不是相反。顯然這樣做有利于保證子孫的延續和家庭經濟的發展。
但是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一邊是扶老攜幼的優良傳統,一邊是剛剛起步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來講,正是其人生最具責任和負擔的歷程,如果他去世了,遺產只留給子女而不留一點給年邁的父母,在中國,這于情于理都行不通。至少在養老保險金制度沒有完備到一定程度時,這是不行的。雖然這幾年的社會保障制度已有明顯成就,城鄉居民的醫療與養老有了一定的保障,比繼承法新制定時期有了更好的社會基礎,但仍然不能完全依靠社會來解決老人的疾病救助與養老問題。因此筆者認為仍應將父母和子女列為第一順序。當然法律應有一定的前瞻性,隨著社會保障的進一步完善,我們的繼承法順序會走在大多數國家行列,但考慮到目前我國的現有狀況及三口之家的普遍性,還要在分配份額上應比現行法要變化一些:子女是未成年人的,應繼承全部遺產的2/3,以保障未成年子女的生存與發展盡量少受影響。遺產的剩余部分由死者的父母和配偶等額分配。在我國13億人口的特殊國情下,計劃生育仍是一個較長期的國策,大多數夫妻只生一個孩子,這樣的家庭結構也仍是社會的主流。因此,保障核心家庭的財產不外流,這是繼承的最主要任務,也是對家庭的最好保護。
(四)從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方面看
筆者建議兄弟姐妹列為第二順序,祖父母、外祖父母列為第三順序。從親等劃分來看,兄弟姐妹與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是二等親,而且兄弟姐妹是旁系血親,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直系血親。但是,一方面,核心家庭的兄弟姐妹本來很少,一般都是從小一直長到結婚另居,感情深厚;另一方面,兄弟姐妹同源父母,許多家庭的責任是相同的,兄姐去世了,原來家庭的任務都落在弟妹的身上,所以用繼承遺產的形式來彌補一些是合適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孫子女、外孫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情形較前者來看不是很普遍,而且,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了遺產之后,本身年歲已大,若不久去世后,又引起新的繼承關系,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配偶、子女(其他的子女)、父母來繼承,這更將導致被繼承人原有財產的進一步外流,對家庭財產利益是一大損害。所以,將祖父母、外祖父母列為第三順序。
另外,現行法中規定對岳父母或公婆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女婿和兒媳可列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筆者不同意。兒媳、女婿與公婆、岳父母是姻親,從中國歷史上看,一般來講,姻親之間沒有繼承關系,世界上各國也均不承認姻親有繼承權。而且也不應有這些因婚姻產生的沒有先前權利的責任或無先前義務的權利,這對雙方都是一種無意義的束縛。現代社會人們的觀念越來越理性,早已突破封建制度的枷鎖,喪偶女婿、兒媳再婚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將他們列為繼承人會導致不該有的遺產外流。筆者建議,對于他們可以視為現行法十三條中規定的“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撫養較多的人”,分給適當的財產,而不是作為繼承人來繼承遺產,這有本質差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1985-4-10.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 干問題的意見.1985-9-11.
[3]史尚寬.繼承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陳葦,杜江涌.我國法定繼承制度的立法構想[J].民商法學.
2002(11).
[5]梁麗金,徐曉麗.法定繼承人制度的重塑[J].甘肅行政學院
學報,2004(2).
[6]馬新文.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和順序的調整與修改的法律思
考[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社科版),2005(2).
[7]翟桂范.我國諸法域法定繼承制度之比較[J].河南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5(9).
[8]楊培景.略論我國繼承法的修訂與完善[J].商丘師范學院
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