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旅游資源豐富,獨具特色,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近幾年內蒙古旅游業發展迅速,內蒙古的草原、沙漠、邊境、民族風情、文化遺跡等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都體現了生態旅游的特征,內蒙古已經呈現出成為我國生態旅游的重要基地的趨勢,內蒙古發展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對內蒙古民族經濟的增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相關理論
1990年,在加拿大召開的Globe·90國際大會上提出旅游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和基本框架。當前對旅游可持續發展還沒有統一的定義,1999年世界旅游理事會、地球理事會、世界旅游組織共同下的定義是:滿足現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區的需要,同時增加和保護未來人機會的旅游。要想實現可持續旅游,要對資源進行科學管理,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還要維護生物多樣性、生命支持系統、以及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態過程。2001年聯合國認為:旅游可持續發展是旅游在長期內仍然保持活力而不會以可能阻止其它活動和過程的成功發展的方式,使(人或物質的)環境發生退化和改變。這兩個定義表述的意思是一致的,即旅游業的發展也要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另外,理解生態倫理學對理解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內涵有很大的幫助,生態倫理學是關于人與自然倫理關系的道德,是關于人們對待地球上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的行為的道德態度和行為規范,其目的是為了解決人和自然之間的價值關系,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一個恰當的道德依據。 作為一種全新的倫理學,生態倫理學的一個革命性變革就在于它所倡導的三個平等觀念,即人與自然平等觀,人類平等觀(其中包括代內平等和代際平等),生態系統內部平等觀。
生態旅游和可持續旅游的區別和聯系是顯而易見的。可持續旅游作為旅游業和一種發展哲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申出來的旅游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是可持續思想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適用于一切能夠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社會、文化環境和諧共存和協調發展的旅游形式。生態旅游是種具有特定目的的具體的旅游形式,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的一種途徑和工具,是可持續旅游原則在自然區域和特定社會文化區域的具體運用和實踐。可持續旅游絕不僅僅局限于生態旅游,其他形式的旅游,如:嚴格意義上的(游客參與性的)民俗旅游、探險旅游、特定的工業旅游和農業旅游,都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的有效途徑。當然,生態旅游如果做不到可持續發展,就不能稱之為生態旅游。目前,實踐界(甚至包括理論界)流行的眾多的所謂“大眾化的生態旅游”,實際上忽略了生態旅游的實質——可持續旅游哲理和原則。用可持續旅游的思路考察生態旅游,必須考慮的關鍵要素:首先是經歷的質量,即旅游者既能享受大自然,在清新、開闊、潔凈的環境中修身養性,又能了解、研究特定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和保持生態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有序發展;其次是生活的質量,即通過旅游開發,為旅游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使當地居民在生態環境質量不降低的基礎上,在經濟上、財政上獲得益處。
二、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現狀
2009年,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業發展迅速,實現旅游業收入611.35億元,同比增長30.39%。
2010年5月2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了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工作會議,會議確定2010年全區旅游業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實現旅游業總收入720億元,旅游外匯收入達到6億美元,完成國內旅游收入680億元。
2010年,自治區旅游業將以培育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為目標,不斷加強項目建設,發展新型旅游業態,創新市場營銷手段,推進科技文化、人才興旅工程。努力實現2010年旅游業發展的目標: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數140萬人次,同比增長8.56%;旅游外匯收入達到6億美元,同比增長7.47%;國內旅游人數達到44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40%;國內旅游收入680億元,同比增長18.63%;旅游業總收入720億元,同比增長17.77%。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2010年全區旅游工作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加大政府主導力度,加強項目建設,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新型旅游業態,努力培育市場主體,創新市場營銷手段,提升服務質量,推進科技、文化、人才興旅工程。對政府部門來講,將會要求規劃者用生態學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來開發和規劃旅游地,提高開發旅游資源的門檻,對可能破壞生態環境或使環境質量下降的活動進行管制和處罰。
三、內蒙古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1.旅游資源的盲目開發,對旅游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業極度擴張。在旅游業開發的過程中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科學的論證與規劃,盲目上馬,重復建設嚴重,造成很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忽略了景區的環境承載能力而過度開發。與此同時,開發中對以蒙古族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內涵挖掘不夠,表現在各旅游景區(點)民族文化表現形式單一,低水平重復,普遍缺少展現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內容,或只注重形式忽略內涵;體現民俗文化的方式過于形式化,參考性較低。我們認為內蒙古的旅游資源主要以自然的旅游資源為主,所以對于內蒙古自治區來說這些都是硬傷。
2.缺乏相應旅游環境保護制度及監督機制
內蒙古旅游業現行實施的條例、辦法有國務院在1999年頒布的《導游人員管理條例》、國家旅游局在2000年頒布實施的《旅游發展規劃管理辦法》、2001年國務院修訂的《旅行社管理條例》、2005年內蒙古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內蒙古自治區旅游管理條例》,這些規定缺乏針對旅游地的環境保護制度,并且現行法律法規多強調污染后采取的措施而缺少事前監督條例。旅游區沒有專門的環境保護機構,有些旅游區分屬幾個部門,遇到問題會形成互相扯皮的現象。旅游區管理委員會對旅游區內資源、環境的管理主要依靠直接的管制方式,沒有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
3.人們環保意識薄弱,特色旅游產業宣傳不力
在很多景區有些游客環保意識薄弱,亂扔垃圾、對文物亂涂亂畫等不文明的行為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很多旅游景區地處山區,尤其是草原旅游區,我們認為環保宣傳不力導致當地農牧民缺乏環保知識。同時由于我區旅游宣傳力度不夠,游客很難將其納入旅游目的地的首要選擇。內蒙古的很多旅游資源往往因為宣傳不夠,而“養在深閨人未識”。
4.游客數量超過景區環境承載能力
草原、湖區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不合理的過度開發或忽視必要的保護,不僅會失去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而且會破壞生態環境,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很多景區沒有進行科學考察環境承載能力,門票毫無限制的出售導致旅游高峰期游客過多,使旅游設施超負荷運載,給景區環境和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內蒙古大草原的承載能力也不是無限的,每年6月至9月期間的草原旅游旺季的無限量的接待,對草原景區的傷害很大。
四、內蒙古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是個長期的、漸進的、復雜的過程,需要幾代人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但以生態旅游為途徑,推動可持續旅游的實踐卻是現實可行的。內蒙古擁有全國一流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條件得天獨厚。內蒙古旅游業最具吸引力的兩大資源:一是草原生態資源,二是以蒙古族為主的民族文化資源。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植被退化、沙化,對草原生態系統產生了極其嚴重的破壞性影響,極大地降低了內蒙古草原生態旅游的吸引力,削弱了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整體競爭力。如內蒙古“召河”草原旅游點,放眼望去,一片荒漠,即使在盛夏只有幾棵綠草裸露于沙石之間,完全與游人心目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草原畫面不相符!隨著內蒙古市場化、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以及開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以蒙古族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保留和發展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內蒙古旅游業的發展必須把資源保護放在首位,而對草原生態和民族文化的保護則是旅游資源保護工作的兩項核心內容,這對于保證內蒙古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1.建立具有內蒙古地方特色的生態旅游項目,樹立良好形象
要根據內蒙古本地的生態資源,圍繞草原、沙漠等生態系統發展生態旅游項目,將豐富的植物資源、自然景觀及人工生態景觀和諧地配置在一起,創建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旅游產業體系。
內蒙古旅游的營銷狀況是:觀念落后、體制混亂、市場定位缺乏、產品缺乏競爭力、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因此要進行營銷觀念的創新、營銷理論創新、市場定位創新、產品創新,樹立良好完整的旅游形象。旅游形象要準確定位,首先應符合內蒙古的總體形象基礎,并從旅游環境、旅游資源特色、旅游市場感應等幾個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和系統綜合,然后確定我區旅游形象。同時,作為旅游管理部門應該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互動方式,對我區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進行宣傳、促銷。
2.規劃旅游開發,貫穿保護思想
從旅游地生命周期看,目前內蒙古剛剛進入發展階段,許多有價值、有特色的旅游資源還有待于進一步開發和挖掘 。內蒙古在進行生態旅游開發規劃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統一規劃、科學布局、適度發展,做到、保護、凈化、美化環境與項目建設同步進行;注意適度開發,控制接待人數,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游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
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和合作,制訂生態旅游規劃時,應保持其與內蒙古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目標相一致,各地區在進行旅游開發時,必須對旅游區的生態環境和各類資源進行認真調查。在旅游規劃中要以保護為前提,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環境的開發行為。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體現自然之美,反對高污染、高消耗的旅游開發項目。一些旅游區的建設可以參考國外成功的經驗,例如:賓館服務設施的建設在風景區外;國外很多海拔很高的山沒有修纜車就是為了保護大自然的完整性;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內無一條索道,很多索道建在公園之外;這些措施都有利的保護了生態環境。
3.對旅游者進行生態管理
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對環境影響頗大,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有必要對其進行生態管理。這種管理的基本目標是科學分流和疏導游人,合理確定與控制生態容量和經濟容量,避免生態旅游區超負荷接待游人。同時,要注意維護“生態潛力”,把經濟的增長限制在環境生態允許的限度內,使“生態潛力”的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使自然生產增長的速度超過消費增長的速度,在生產和消費的同時增長生態潛力。
4.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樹立環保意識
旅游管理部門應責成旅行社和旅游景區單位以及導游向旅游者灌輸環保意識,在開發和保護旅游業過程中要倡導的三個平等觀念,即人與自然平等觀,人類平等觀(其中包括代內平等和代際平等),生態系統內部平等觀。要充實旅游從業人員,特別是導游人員的科技知識,并使他們成為生態保護的積極宣傳者;要對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進行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自覺地成為內蒙古生態環境的保護使者;要讓導游在旅游過程中聯系眼前景物,對旅游者進行生動活潑的生態教育,引導游客形成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和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良好修養。不僅增加游客的知識和游興,還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生態意識,自覺地保護內蒙古的生態環境。
5.強化法制觀念,加速環保立法
內蒙古生態環境尤其是草原、湖區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不合理的過度開發或忽視必要的保護,會失去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對于旅游景點的保護最重要的還是要從立法上給予保障。在認真遵守和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與旅游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同時,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一步的完善,促進新的法律法規的出臺,對旅游者違法破壞自然環境的,依法嚴懲;對旅游區征收環境保護稅,專款專項用于維護旅游區內受損的環境。這些都是保證內蒙古旅游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
綜上,把旅游業發展與環境良性互動關系放在首位,從現實上要求我們把草原利用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模式選擇,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這樣才能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