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結構事關經濟增長的效率和可持續性。關于產業結構的研究,在國內外已形成大量文獻。本文將這些文獻大致分為四類:產業結構演進一般規律分析,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因素分析,綜合評價方法研究現狀以及整體產業結構調整綜合評價。基于上述分類,本文對產業結構理論研究進展進行了提綱挈領的概述,并指出了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發展至今仍然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產業結構理論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
產業結構事關經濟增長的效率和可持續性。關于產業結構的研究,在國內外已形成大量文獻。這些文獻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一、產業結構演進一般規律分析
就產業結構的演進而言,現有研究成果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高度化和產業結構橫向演進的合理化。具體而言,針對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主要觀點:“配第——克拉克定理”,即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的分布規律。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移動,再向第三產業移動,第一產業中就業人口比重將不斷減少,而第二、第三產業中就業人口比重將增加。Kuznets(1985)提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產業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與該產業中勞動力相對比重都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的國民收入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是不斷上升的,第三產業的勞動力相對比重,幾乎在所有國家都呈上升趨勢。但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并非與之同步,綜合來看,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在這些國家中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Chenery(1986)認為在工業化初級階段,輕工業特別是紡織、食品工業在產業結構中處于重要地位,在生產要素密集程度方面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重化工業品的發展又可分為以原材料工業為重點和以加工型工業為重點的兩個不同階段,資本密集度、技術集約度都明顯提高。在這一增長過程中,經濟增長具有加速趨勢。當經濟發展在完成工業化任務而進入到發達經濟以后,增長速度會明顯回落。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1932)提出立足于發展中國家的“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說”。該學說認為,隨著發達國家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為由進口到國內生產,再到出口。弗農提出立足于發達國家的“產品循環說”。該學說認為,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為新產品開發到國內市場形成到產品出口,再到資本和技術出口,再到產品進口,再到開發更新的產品……按照這種順序不停循環上升。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1931)提出霍夫曼定理。該定理揭示出工業中消費資料工業與資本資料工業比率的變化規律,并提出了霍夫曼比例。該比例等于消費資料工業凈產值同資本資料工業凈產值之間的比值。霍夫曼定理認為,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斷下降的。
二、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因素分析
學術界針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進行了一些研究,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進行分析。具體而言,賀菊煌(1991)采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以及影響程度進行分析,發現技術進步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發揮了最為重要的作用。姜彥福等(1998)認為,我國工業部門的產業結構變動主要是受需求結構變動影響,同時,貨運郵電業和商、飲業的產業結構變動由原先的技術結構影響占主導地位向消費結構占主導地位轉變。俞肖云(2002)認為,“十五”期間影響中國工業產業結構的主要因素有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九五”工業經濟政策的滯后影響,“十五”規劃的影響,加入WTO后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胡乃武、王春雨(2002)認為,國際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等時代特征已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影響因素。與上述研究多從宏觀層面來論述不同,周馮琦(2003)認為,目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來提高一國競爭力,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在國際競爭背景下謀求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這種認識下,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勞動力配置、產業資本形成、技術進步、體制轉軌。陳曉濤(2006)在對產業結構演變趨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市場需求、技術進步、知識資源和國際因素是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因素。綜上所述,學者們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依然莫衷一是,如何探析公認的產業結構調整因素勢在必行。
三、綜合評價方法研究現狀
綜合評價是運用多個指標對一個復雜系統進行總體評價的方法。目前學術界對綜合評價問題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另一類是對評價方法的研究。評價方法與本課題的研究息息相關,下面我們僅就綜合評價方法進行概述。
學術界常用的綜合評價方法主要有定性評價方法(專家會議法、Delphi 法)、技術經濟分析方法(經濟分析法、技術評價法)、多屬性和多目標決策方法、運籌學方法(如DEA)、統計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系統工程方法(評分法、關聯矩陣法、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模糊積分、模糊模式識別)、對話式評價方法(逐步法、序貫解法、Geoffrion法)、智能化評價方法(如BP神經網絡)等。近年來,綜合評價方法又出現一些新的研究進展,諸如系統模擬和仿真評價方法、信息論方法、灰色系統理論與灰色綜合評價、智能化方法(人工神經網絡技術、遺傳算法等)、動態綜合評價方法、交互式多目標的綜合評價方法、交合分析法、基于粗糙集理論的評價方法,同時多種方法的相互結合成為目前綜合評價方法研究的新熱點。而針對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綜合評價方法主要有投入產出分析模型、系統動力學模型(system-dynamics)、大道模型(turnpike theorem)、數學規劃(mathematics programming)和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最優控制模型、經濟計量模型和灰色系統模型等。
盡管學術界對綜合評價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但這些模型僅僅是對歷史數據進行相對比較與分析,最終得出相對數值,并根據相對數值的高低評判其結果的優劣,因此是一個相對的評價。我們認為,就產業結構調整的綜合評價而言,如果缺乏一個合理的評價基準,僅僅對各個地區或多個年度產業結構進行相對評價是不完善的,據此所提出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也是有失偏頗的。基于此,我們創新性地引入動態最優化理論,計算出最優產業結構,并將實際產業結構與最優產業結構相結合,計算出產業結構偏離指數,最終提出更加貼近現實、更加符合經濟學邏輯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
四、整體產業結構調整綜合評價
產業結構評價是統計評價的一個重要領域,而產業結構調整綜合評價則可以視為動態過程中的產業結構評價。已有的產業結構評價研究多數基于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歷史數據對產業結構的演變進行長期評價,而在眾多的統計評價指數中,目前還缺乏對產業結構的動態綜合評價指數的研究。齊建國(1987)認為,需求適應性指標、結構效果指標、產業協調發展指標、資源供給適應性指標、技術進步適應性指標、外貿適應性指標、反映產業結構對生態影響的指標等七個方面可以作為評價產業結構的指標。張放、盧躍(1987)和蔡希賢、王韜(1988)對產業結構的評價與調整的數量方法進行評析,并推薦采用投入產出法來評價產業結構。施發啟(1998)利用1988-1992年國家統計局編制的5張可比價投入產出表,對不同產業之間的協調性進行測算,發現三次產業之間的協調性存在逐年下降的趨勢,并提出加大對第一產業的投入,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同時適當放緩第二產業發展速度的政策思路。李寶瑜、高艷云(2005)通過構建產業結構年度變化失衡指數,對所有產業的結構不合理程度進行綜合評價。鄔義鈞(2006)分別從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基本實現現代化兩方面,具體分析產業升級的具體目標和戰略目標,并提出附加價值溢出量、高加工化系數、結構效益指數等評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指標?,F有整體產業結構調整的綜合評價尚缺乏經過系統論證的產業結構基準——最優產業結構,因此,如何彌補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是準確提出產業結構調整思路的重中之重。
五、具體產業結構調整綜合評價
除了對整體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綜合評價之外,學者們還針對一些產業或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進行研究。其中,張孟林、王慶石(2006)認為,實行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首先要明確農業產業結構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這就涉及產業結構的評價問題。因此,他們以黑龍江省農業為研究對象,構建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產業結構變化系數和產業結構熵值三個量化指標,對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的現狀、變化情況及結構穩定性進行量化評價,發現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各產業部門發展不平衡、比例關系不協調、種植業比重過高、其他產業比重偏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雖然正確但調整速度較慢等,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師萍(1999)以旅游產業為研究對象,首先提出旅游產業結構合理化的3個層次,即宏觀結構合理化、旅游產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動態結構的合理化,并建立旅游產業機構的評價準則,然后依據準則構建出產業機構合理化的三項指標。趙敏(1999)則以水利行業為研究對象,使用層次分析法(AHP),建立水利產業結構評價模型,并運用所建模型對江蘇省某縣的水利產業結構進行實證分析。除對一些產業的結構進行評價外,一些學者還對特定地區的產業結構進行了評價。陸根堯(1991)根據寧波市1992年投入產出表,對寧波市產業結構的現狀特征進行定量分析,發現化工、紡織、機械這三個主要部門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系數較大,表明這三個主要部門具有較強的帶動能力。陳立泰等(2009)借助比較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偏離度以及產業結構變動速度K值系數,對重慶市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并采用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手段分析了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思路
現有文獻從戰略產業的選擇標準、產業結構調整的觀點支持與否、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與原則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后,提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政策與建議。具體而言,謝伏瞻等(1990)在著重研究中國戰略產業的選擇標準的基礎上,通過就各產業對國民經濟整體的關聯影響、勞動密集程度等各項指標的計算和比較,提出以農業、電力工業為主的能源工業、鋼鐵、鋁、化工原料為主的原材料工業、交通運輸與通信業等七大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戰略產業。王岳平、葛岳靜(1997)在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三種觀點(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緩解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瓶頸制約,抑制加工工業的過快增長的數量調節;加速產業結構升級)進行評析的基礎上,提出加速產業結構升級是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主題,并提出優化產業結構的相關政策建議。國風(1999)認為,要選擇產業關聯度高的原材料工業類產品作為結構調整的龍頭產品,支柱產業產品要真正成為結構調整的“支柱”,同時要注意理順產品結構調整與企業組織結構、地區布局調整的關系。胡春力(1999)在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與原則、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的基礎上,提出調整中國產業結構,必須處理好農村工業化、對外開放、制造業結構升級三者之間關系。何德旭、姚戰琪(2008)通過分析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各種效應,提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現實發展道路及發展目標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驅動力,以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為發展的兩個車輪,帶動產業結構整體升級。
我國學者不僅從總體上提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思路,也針對具體產業和具體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措施。劉立力(1997)對中國石油產業結構性矛盾與成因進行探析后,認為解決重復建設,加速產業和技術更迭與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將是中國石油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呂偉業(2002)從電力增長和投資結構比例的調整、電源結構調整、電源布局調整、電網結構調整、電力體制改革五個方面對電力產業結構調整問題進行分析。羅松山(1999)在借鑒美國、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的基礎上,認為中國西部大開發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考慮全球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潘力劍(2001)對長三角產業結構現狀、成因分析后,提出加快城市化步伐是推進長三角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途徑。李紅衛(2009)對德國魯爾區與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模式進行比較后,提出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的制度安排。
國外學者及其政府針對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也提出了一些政策。西林(1999)對美國的高技術產業政策進行研究,主張美國政府應該重視對產業發展的直接干預,如對特定產業給予補貼,實行貿易政策等。Paul Romer(1993)和Tyson(1992)等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的外部效應做了理論研究,提出政府應當對企業研發活動給予補貼的若干政策建議??肆诸D(1993)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也是美國重要的產業政策之一。韓國政府通過技術推廣和培育市場,以及出臺支持韓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多個政府部門分工合作給予生物技術產業支持、積極投入資金和培養人才,形成產業集群,建立技術支撐平臺等政策措施,對韓國生物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chesnais(1983)通過研究表明,法國政府對新興產業的大力扶持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
綜觀上述文獻可以看出,雖然理論界對于產業結構進行了近乎全面的探討,但這些研究無一基于對產業結構形成和演化內在機理的全面、準確認識,從而也就沒有文獻采用精確的數理分析方法研究解決這樣一個高度依賴數理分析方法的問題。相對于一個地區的資源稟賦狀況,什么樣的產業結構是最合適的?這個問題的準確求解事關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必將成為產業經濟學未來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艾伯特·赫希曼,曹征海,潘照東譯.經濟發展戰略[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
[2]陳曉濤.產業結構軟化的演進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
術管理,2006(1).
[3]賀菊煌.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
濟研究,1991(10).
[4]胡春力.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J].管理世界,1999(5).
[5]何德旭,姚戰琪.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應、優化升級目
標和政策措施[J].中國工業經濟,2008(5).
[6]胡乃武,王春雨.加入WTO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J].中
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3).
[7]姜彥福,林盛等.我國產業結構及其變動因素分析.清
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
[8]李寶瑜,高艷云.產業結構變化的評價方法探析[J].統
計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