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州到陜西,再到國家發改委,直至掌舵商務部,陳德銘一路收獲的鮮花和掌聲無數。地方老百姓贊揚他“務實”、“不錯”,外國媒體亦稱許他在中央部委的表現“可圈可點”。
的確,這位商務部長2009年的關鍵詞都與行動有關:調研、會見、出訪、演講,馬不停蹄地奔走與忙碌,陳德銘一刻也沒有停歇。
最棘手的難題
人民幣升值壓力、出口、用工荒和海外采購等問題,幾乎是過去一年中,陳德銘時時都在操心的頭等大事。
在中國經貿這艘巨輪上,陳德銘的身份就好比船長,在“保8”和消除貿易保護圍堵的前線沖鋒陷陣。
截至2009年11月,世界上共有19個國家對中國產品發起116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達127億美元。金融危機的陰影令很多國家的對外貿易方向偏離了正常軌道。作為全球第三大貿易體和第二大出口國,中國受到的影響顯而易見。擺在陳德銘眼前的,可謂“中國制造”自改革開放以來面臨的最棘手難題。
為了履行擴大進口、減少對外貿易順差的承諾,2009年,陳德銘多次率領中國采購團遠赴歐美等地,洽談合作,打包采購。
去年2月初,陳德銘率領140多名中國企業高管組成的龐大代表團赴英采購。面對BBC名嘴談到有關中國貿易順差和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時,陳德銘自信而從容:“自己借人家的錢提前消費,闖了禍后,又去怪借錢給他的人,說是他們有責任,這種說法在中國哲學看來是不可理喻的。”
最合適的語言
對中國官員而言,一方面能夠滴水不漏地應對媒體,一方面又能清晰地傳達自己的聲音,分寸拿捏恰到好處者為數寥寥。陳德銘卻是這“寥寥”中的一個。
早在2008年7月,當持續9天的WTO主要成員部長會議在日內瓦未能就多哈回合關鍵性問題達成一致時,陳德銘的發言就飽含著一種真誠的情感:“我們抱著希望而來”,“這是一次悲壯的失敗”,“歷史還要前進”……用最合適的語言和篇幅來闡述中國的意見和主張,陳德銘顯然有所考量。
陳德銘最近的一次出訪,選擇了非洲,這是他一年間第三次來到非洲。
這片與中國人民有著友好傳統的大陸,在貿易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引來一些西方輿論的非議。新世紀以來,“新殖民主義”、“掠奪資源”的帽子早就被扣在中國頭上,2009年這股指責之風更是異常猛烈。
此次非洲之行,陳德銘帶著安全帽來到中國援建非盟會議中心工地,與工人們交流,興致勃勃地考察達累斯薩拉姆港口物流情況。在后來的表態中,陳德銘對非議中國的西方輿論給予了回擊:“恰恰是一些老牌殖民主義思想的人,長期視非洲資源為自己的禁臠,容不得別人染指,所以要說三道四。”
交手美國同行
比單純經濟貿易糾紛更讓人憂慮的,正是經濟衰退下各國政治勢力的介入。
典型者如美國。上任兩年多,陳德銘已經與兩任美國同行交手。
2007年12月,他與時任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會面;去年4月,他對古鐵雷斯的繼任者駱家輝發出警告,希望美國政府就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達成的共識,慎用貿易救濟措施,但駱家輝并沒有對此作出正面回應。此后就有了“輪胎特保案”等一輪猛似一輪的美國對華貿易調查。
美國不高興,中國該怎么辦?面對美方咄咄逼人的架勢,中國官員多數情況下強調的往往是“大局”。因此,如何回應就需要更多的智慧。
去年9月27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自當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肉雞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的“雙反”調查。
這個被一些美國人認為是“報復”的措施,卻沒能得到所有中國網民的體諒。一位網友在商務部網站給陳德銘留言:“調查,調查,中國人就(只)是調查嗎?美國一次又一次傷害中國人民的利益,你們沒有看到嗎?”
這樣的質疑,與眾多贊許聲一起,在商務部網站被原封不動地保留。兼聽則明,坦蕩為官,或許也是陳德銘贏得廣泛認同的原因之一。
2010年2月5日,商務部正式公布了對美國進口肉雞反傾銷調查的初步裁決。
挑戰無處不在
去年年底,一則“中國制造”的廣告在美國CNN播出,商務部委托制作的這則廣告,集中展示了中國制造無處不在的身影:運動員腳上的跑鞋、日常使用的電器、時尚人士手中的MP3、模特身上的服裝。與這些產品聯系在一起的,是美國的科技、歐洲的風尚、硅谷的軟件和法國的品牌。目的很明顯,希望西方國家民眾了解,“中國制造”其實是“與中國一起制造”。
但“中國制造”的出口形勢,顯然不會因此突然逆轉。虎年春節期間,美國、歐盟、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對中國油井鉆管、銅版紙等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韓國也以某種理由對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出口的生姜、馬鈴薯等實行禁運。
“在國際環境里,我最擔心的就是失去理智的貿易保護主義。”這是今年3月4日,陳德銘在央視上的肺腑之言。可以預見的是,這種擔心,在2010年注定仍將持續。
(摘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