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關注的北京“唐家嶺”的“蟻族”是對“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簡單概括。這些中產后備軍的無奈“蝸居”,使得中產階層向下流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的“目前我國中產階層約為總人口的23%”的數據讓不少人覺得“被中產”。收入差距過大,影響社會穩定。解決收入分配的關鍵是不是培養一個強大的中產階層?它的標準是什么?它真的會起到如西方國家中產階層那樣的功能和作用嗎?它在無數的口水戰中是不是也成了焦慮的國人聊以自慰的符號?
中產階層崛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意味著什么?在現代社會,中產階層承載著緩沖貧富分化與社會利益沖突的功能,以及社會地位公正獲得的示范功能和現代社會價值觀的示范功能,對于實現社會良性運行與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產階層在中國快速成長,究竟是現實抑或神話,離不開實證調查,有幸的是筆者也參與其中,覺得有必要對一些網友的疑問進行一些解答。對于23%人口是中產的這一結果,有不少人比照自身的現實認為自己“被中產”了。這種情況的出現表明,對于中產階層概念人們有著不同的解讀。
中等收入者就等于中產階層?
一直以來,對于中產階層的特征,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收入標準。在一些報刊媒介報道以及公眾的想象中,中產階層是那些擁有高收入、消費前衛、生活體面的群體,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提出要擴大“中等收入者”隊伍,于是,收入是中產階層的最重要的身份識別標志,這一觀點在公眾和一些學者中頗為流行。然而,在中國,收入多少才算得上是中產階層,至今沒有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答案。
對此,我們只要回到西方中產階層的現實中,就不難發現,對于中產階層的收入界定,并非如國內流行的觀點所認為的那樣。如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劃分,在美國,家庭年收入在3萬美元至15萬美元的都是中產階級。3萬美元是什么概念?2008年美國家庭稅后平均收入水平在4萬美元以上。正如社會學家米爾斯在分析美國中產階級時所指出的:新中產階級的大多數是中低層收入的群體。
通常來看,在西方社會,中產階級對應的是職業群體,但是,在中國,中產階層的“產”更多的被賦意為“財產”。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社會分層指標已經從財富維度轉向了職業維度,社會分化越來越表現為職業的分化,而決定職業位置的最主要資源,是文化資源和組織資源,收入(即經濟資源)的多寡越來越取決于職業位置的高低。在這個意義上,用職業來界定中產階層,比用收入更能揭示中產階層這一群體特質,即文化資源與組織資源對于現代社會分層的重要性。
沿著社會分層變化的這一邏輯,我們看到,良好的收入是中產階層的重要特征,因為擁有文化資源與組織資源,往往意味著獲得良好收入的職業的機會。但是,在這里,我們更要看到,收入只是中產階層的表象特征,而非中產階層的本質特征,僅僅用高收入來理解中產階層,是對中產階層的一種誤解。
在當前中國,強調中產階層在職業基礎上的資源擁有的多維特征,而不僅僅理解為高收入群體,對于政策安排設計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在當前技術革命以及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僅僅取決于出現一個規模擴大的中等收入者群體,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一支規模壯大了的擁有文化資源與組織資源的中產階層隊伍。筆者建議,在政策設計上,與其講擴大“中等收入者”隊伍,不如明確提壯大中產階層。
“被中產”的感覺從何而來?
對于中產階層快速成長的原因,我們能夠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層面,找到多個角度充分解釋。反過來,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持續高速推進,也是受益于中產階層的支撐。然而,在微觀層面,相當部分中產階層者對于自己的社會階層位置,缺乏主觀認同。這也印證了我們在以往的調查中遇到的情況:相當部分中產階層者并不認為自己處于社會的中間位置,而是處于社會的中下位置。如果將他們歸為中產階層,他們會認為自己“被中產”了,這種現象表明了什么?
在工業化國家,中產階層在自己的社會階層位置的判斷上,具有較高的主觀認同性。但是,在中國我們看到的情況則相反,這里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階層位置的主觀認同與客觀標準存在差異。正如我們在前面分析的,中產階層對應的是職業群體,在職業分層的基礎上,文化資源、組織資源以及經濟資源進一步決定其在階層內部位置的高低。然而,在主觀認同方面,許多的中產階層群體還是將財富的多少,作為判斷自己是否屬于中產階層的唯一指標,這樣就出現了那些對自己收入狀況并不滿意的人認為自己“被中產”了的情況,尤其是在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情況下,這種主觀認同與客觀位置不一致的偏差會進一步放大。
另一方面,中產階層應有的社會地位,并沒有充分得到體現。一般來看,中產階層處于比較優勢的社會位置,但是,在當前的經濟社會生活下,這種優勢的社會位置并沒有充分得以體現。目前的高房價、教育高收費以及看病貴、看病難,使得民生成為公眾沉重的負擔,許多中產階層群體也難以幸免。這些中產階層群體對此多有不滿,甚至對政府多有抱怨。在體面生活這一基本底線已被觸及的情況下,也不難理解這些中產階層會降低他們對社會地位的主觀認同了。
中產階層崛起對中國發展有意義嗎?
在過去的10年,中產階層在中國的快速崛起,是極具意義的社會結構變動。一個國家或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作為支撐。在這其中,掌握文化資源、組織資源以及經濟資源的中產階層隊伍壯大,無疑是中國進入發展新階段的重要階層支撐力量。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現階段只占23%的中產階層規模,不是大了,而是還小。因此,中產階層在中國進一步崛起并非神話,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
中產階層崛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意味著什么,這也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在現代社會,中產階層承載著緩沖貧富分化與社會利益沖突的功能,以及社會地位公正獲得的示范功能和現代社會價值觀的示范功能,對于實現社會良性運行與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來看,中國中產階層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發揮促進經濟社會進步的積極功能。這種積極功能既體現在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中產階層的消費功能,如對于汽車、住房等消費的拉動,也體現在政治社會生活領域。近年來,中產階層的興起對于維護社會秩序,化解社會風險的功能在不斷顯化。
根據我們的調查,中產階層對于中國發展前景以及對政府能力,均表現出較高的樂觀與認同。雖然他們對于房地產商、通訊、石油等行業壟斷多有譴責,雖然他們對于那些貪污腐敗、濫用職權的官員表示不滿,但是他們并沒有強烈的愿望要改變現有的經濟社會秩序,而是希望施加輿論壓力,通過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抵制行動,引起社會的關注來促使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