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所謂靠“筆桿子”吃飯的人有好多種,學者撰寫論文專家發表著作,作家創作作品,詩人成就詩篇,而公文,許多“大手筆”的人是不屑的。
公文作為一種特定的文體,其起源時間可能與國家和文字的產生相伴,與以文字為載體的文學相比,其歷史淵源之長可能毫不遜色。然而,歷史上婦孺皆知的大作家代代涌現,而名聲顯赫的公文寫作者卻很少有人知曉。即使許多其實就是公文的傳世之作,人們也往往把它們當作散文或其他經典來閱讀欣賞,是從作為政治家、文學家或者其他什么家的角度來認識,而并不把他們當作是一名公文寫作者,個中緣由大概與人們往往把公文寫作認為是“簡單勞動”有關。
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從《三國志》到《古文觀止》都有收錄,長期入編中學語文教材。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中稱此表“志盡文暢”,為“表之英也”,給了很高的評價。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書憤》詩中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名句,把《出師表》稱為是千載無人企及的名世之作,千百年來都無人可以與其相提并論。其實前后《出師表》都是典型的公文。其用途是下級向上級報告——作為臣下的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報告。所用的“表”之稱謂,也正是漢代一種規范的公文體例?!逗鬂h書·卷四四·胡廣傳·注》引《漢雜事》載:“群臣之書,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月馬議。”《文心雕龍·章表》中介紹其各自的特定用途為: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表是漢代公文中一種特定的文種,與現代的“報告”很有相似之處。被列為儒學經典的“五經”中的《尚書》(又稱為《書經》)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件匯編?!渡袝芬杂浹詾橹鳎吧w《書》之所主,本于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話言于臣下,故其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唐·劉知幾:《史通·六家》)書的主要內容,以號令為本,用來宣示王道的正確含義,對臣下發表言論,所以所載錄的都是不同種類的公文:“典”是重要的典章制度,“謨”是臣對君的謀劃,“訓”是君對臣的訓誡,“誥”是君對臣的談話,“誓”是帝王的誓師動員令,“命”是冊封命令或君主的某種命辭。所以《尚書》被稱為是“政事之紀”,基本上是統治者的講話記錄或文告,用今天的語言來稱謂,就是公文,或者可以說成是公文匯編。由此觀之,對寫作公文絕不可等閑視之。
在我國古代,許多歷史上留下了顯赫聲名的朝廷大員都親自撰寫上呈皇上的奏折或下達黎民的文告,留下了很多傳世精品。秦代政治家李斯致秦王瀛政的《諫逐客書》、西漢名臣晁錯致漢文帝的《論貴粟疏》、司馬相如發布給巴蜀民眾的《諭巴蜀檄》、西晉李密致晉武帝司馬炎的《陳情表》、唐代名相魏征致唐太宗李世民的《諫太宗十思疏》、海瑞在任淳安知縣時發布的《禁饋贈告示》等。這些名篇,從字里行間反映的思想觀點和文風氣蘊以及寫作時的作者境況來考察,如果否認是親自秉筆,親歷親為之作,那是難以想象的。在共產黨的歷史上,從《共產黨宣言》的起草人馬克思、恩格斯,到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列寧,從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袖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到黨的各級干部,親自動手是司空見慣的事。據曾經長期在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從事速記工作的李琦回憶,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一文,是在延安整風運動中的一次講話,當時,只帶了由自己親筆起草的講話提綱,總共只有兩頁紙,列了八個標題,帶著一本《聯共黨史》,后來形成的《反對黨八股》一文,全是靠速記記錄下來又進行整理完成的(《回憶延安時期黨的速記工作》,《書摘》2008年第3期)。毛澤東在當時雖然不是把文章全部寫好再去講,但根據自己擬定的提綱去講,內容無疑早已成竹在胸,雖然借助了記錄進行整理,但與自己親自動筆已沒有根本的區別。我想,后來從提出要打破“秘書專政”的時候起,可能由秘書代筆就已經開始具有一定的苗頭甚至普遍性。現在雖然一再提倡領導干部要親自動筆,但親自動筆的領導卻越來越少。于是寫作公文便成為秘書的專責。領導干部為什么總是做不到親自動手?工作忙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也不能否認把工作忙作為借口,正如北大教授梁柱所言:“難道我們比毛澤東還要忙嗎?”
(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