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基地,我校抓住機遇,加快建設以東盟語言學科建設為平臺的東盟學科群,積極探索國際化辦學新路子,創造了東南亞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品牌,為服務我國外交戰略、加強與東盟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作出了貢獻。
一、加強東盟特色學科群建設,傾力打造外向型人才培養基地
一是發展特色學科專業。以服務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按照“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社會急需”的原則,選擇重點專業進行重點建設,逐步形成了以面向東盟的語言文學、政治法律、經貿商旅等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東盟學科群。目前,我校已成為全國開設非通用語種本科專業最多的高校,為外向型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外向型人才實行分層培養模式:一是培養以青年教師、碩士生為主的高水平翻譯人才;二是培養以優秀本科生為主的一般翻譯人才;三是培養以大批本科生為主的普通外事人員。在全國率先實施“3+1”、“2+2”跨國人才培養模式,即大三、大二年級學生到語言對象國的高校留學一年或兩年,探索構建了開放的課程結構和教學時空,為人才成長提供了優越條件。
三是強化實踐教學方式。修訂專業教學計劃,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學生擔任翻譯或開展志愿者服務。同時,組織開展外語文化節、外語競賽等第二課堂活動,使學生得到“實戰演習”機會。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鍛煉了實際操作技能,增強了畢業生適應工作的能力。學校非通用語言專業列入高考一本專業招生后,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十年保持100%。
二、發揮東盟特色專業優勢,搭建外向型人才公共培訓平臺
一是加強對中國—東盟博覽會志愿者的業務培訓。2004年9月,我校被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和自治區教育廳確定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指定語言文化培訓機構”以來,累計培訓、選派3500多人次志愿者參與博覽會,連續6年被評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志愿者先進集體”。
二是強化對本校教師的翻譯培訓。與東盟國家30多所大學進行跨國教育合作,多次選派老師到語言對象國學習培訓。每年選派20名左右骨干教師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提供語言服務,在實戰中鍛煉中青年骨干力量。
三是廣泛開展面向東盟的行業管理干部教育培訓。2004年以來,學校為國內服務行業和政府機構累計培訓東盟語言人才2000多人次;同時圓滿完成 “老撾旅游系統高級干部培訓班”、“泰國校長培訓班”、“越南中組部165項目干部培訓班”等國際培訓項目。
三、推進學術交流與教育合作,拓展外向型人才培養陣地
一是大力開展東盟研究。學校先后承擔了國家級東盟研究課題7項、省部級23項,發表有關論文2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種。還成立了“中國—東盟研究中心”,籌辦中國—東盟文化論壇。
二是推動組建東盟學院。東盟學院項目是自治區主席項目,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擔任名譽院長。我校將努力把東盟學院建設成為服務國家東盟戰略和區域建設的高級人才集聚基地。
三是加強國際合作辦學。先后與40所海外學校、學術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發揮了教育部“中國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作用,先后培訓了來自東盟各國漢語教師223名,向泰、菲等國輸送了168名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泰國、老撾等國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為中國與東盟的教育、人才培養交流與合作提供堅實的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