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封條告別了34年的光輝歲月。16日晚,繼東單、西單、朝內三大菜市場之后,京城最后一個大型傳統菜市場——崇文門菜市場在綿綿細雨中閉店謝客了。有人感慨,有人落淚。更多的人舉起相機、手機拍照留念,將最后的“崇菜”留在自己的手中和心里。
按原定計劃,老崇菜本應在昨晚8點準時閉店,但不舍的顧客們久久不愿離去。直到晚上8點半,在一遍遍的感謝聲中,一名崇菜員工才在最后一道門上順利地貼上封條。
崇菜34年的歲月就定格在這一刻。這座挑空的拱形建筑,留給人們的將是難忘的回憶。今天早晨,再次路過這座崇文門標志性的老建筑時,很多路人都忍不住要再次抬頭看上一眼已經斑駁的“崇文門菜市場”六個大銅字。
現場1美國人老白依依不舍
昨晚7點,即將閉店的崇文門菜市場里一片忙碌:有的工作人員正往面包車上搬運做面點的烤爐;身著紅色工作服的售貨員一會兒忙著收拾柜臺,一會兒又被老顧客拉著拍照留影。有的顧客開始滿場尋找帶有“崇文門菜市場”字樣的小票。有的顧客趁著閉店促銷之際,最后一次在這里購買肉餡和蔬菜……時針一下一下地跳向8點鐘,市場里不時閃爍著閃光燈,拍照的人也越來越多。忙碌中總帶著傷感,微笑里總含著難舍的淚花。
在老崇菜閉店的最后一晚,一位金黃頭發、穿著灰色運動服的洋面孔在人堆兒里分外顯眼。走進店門后,他先是來到福棠苑賣茶的柜臺,與兩位售貨員老友般熱情地攀談起來。接著,他又去了另外幾個他常光顧的柜臺,與售貨員道別。
原來,這位“老外”中文名叫白云馬。老白是美國人,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老白告訴記者,他1992年來到北京,一直住在崇文門菜市場附近。
從昨天下午,老白就來到崇文門菜市場,一直在市場里轉悠。晚餐時間他找了一家附近的餐館,匆匆吃過飯后,他又跑過來,準備最后再瞧一眼菜市場。“很難過,非常舍不得。”老白說,從他來中國生活工作,他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這里。過去老北京的四大菜市場,他不僅能一一說出,每一家也都去過。不過,他最喜歡的就是崇文門菜市場了,他認為這里應該保護起來,建一座中國菜市場的博物館。
現場2 售貨員老馬怕提閉店
“傷感是肯定的。這幾天見著記者我直躲,就怕你們問這個。”崇文門菜市場大肉組組長馬建國挽著袖子,跟著售貨員一起忙著為顧客稱肉。馬建國今年58歲,在崇文門菜市場工作了30多年,從一個小伙,到現如今即將退休的老師傅,他把青春都獻給這座老菜市場。
馬建國還清楚記得那時的情景:1992年國家取消了居民憑票購買豬肉的政策,同時也不再保證商場的貨源,大肉組第一次自己進貨。由于市場不規范,有些不法商人以次充好,注水肉、死豬肉充斥市場,北京市民意見很大。由于崇文門菜市場大肉組的豬肉、肉餡質量好,吸引了各城區的市民前來購買,每天都能銷售兩三噸,節假日就更多了。盡管現在物質極大豐富,很多老顧客還是只認崇文門菜市場這塊招牌。這幾天,趕來買豬肉、肉餡的市民越來越多。
15日晚,距離閉店還差10分鐘,崇文門菜市場圓拱大廳里最后響起“送客廣播”。“與您相伴34年的崇文門菜市場將于5月16日晚8時正式閉店,在這即將離別的日子里,崇文門菜市場全體員工真誠感謝您34年來的支持與厚愛,希望您一如既往關注我們即將開業的新店。”廣播一遍遍地播放著感謝的話語,一些上了歲數的老顧客摘下花鏡,拭著眼中的淚水。
晚上8點整,包括崇文門菜市場物美綜合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慶江在內的菜市場領導都列隊站在店門口,與離開的顧客一一握手道別。“謝謝!”“謝謝您!”每一位走出大門的顧客,都聽到這樣一句由衷的感謝。
晚上8點半,關上最后一道大門、貼上封條,綿綿細雨中,隨著紅色霓虹招牌燈的熄滅,34歲的崇文門菜市場正式告別歷史舞臺。身后留下的是三三兩兩不舍離開的市民。
“5月28日一定要去新店看看,看看還是不是原汁原味。”臨別前,相識的、還是并不認識的,人們不約而同這樣相約道。
探訪新崇菜月底試營業
5月28日,新的崇文門菜市場將在廣渠門外大街1號重張,招牌仍沿用“崇文門菜市場”。昨天中午,記者提前探訪新“崇菜”時,看到這里還處在施工階段,門口“兩廣菜市場”的招牌還未更換。在兩廣菜市場的大招牌下,分別有兩個入口,一個通向菜市場,一個通向小吃城。據施工工人說,這兩部分都屬于新崇文門菜市場。
“已經施工20多天了。”一位貼墻磚的工人說。在他的帶領下,記者深入新崇菜內部,看到幾組冷鮮柜運到施工現場,已經擺放到位。工人們有的在給管道噴漆,有的在裝照明燈,現場忙而有序。據現場一位施工單位負責人稱,新菜市場將有兩千多平方米的營業面積。
在新崇菜的門口處,有一家房地產中介公司。工作人員說,兩廣菜市場的租戶合同到期,前一陣紛紛搬離了,現在這里就等候崇文門菜市場的到來了。對于新崇菜的到來,會不會對周邊租房、購房的價格產生影響?中介人員樂觀地表示,崇文門菜市場畢竟是塊金字招牌,到時這里的人流增加,對中介公司來說,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記者看到,兩廣菜市場所在的大院內,有一個小型停車場,大院分別有西門、南門兩處大門,不過因為施工,南門已經許久未開放了,門口處已經被賣菜的商販占用。
關注 崇菜搬遷 究竟影響多少生活
買菜選擇還有很多
居民南女士生活在新世界西側的興隆都市馨園,在她眼里,崇文門菜市場的搬遷對其買菜的影響并不大。她說:“崇文門菜市場里的蔬菜、水果都是那種保鮮膜包裝的,和超市里的價格差不多了,總體感覺偏貴。我現在買菜大多都是在樓下的攤點,或者干脆去趟早市買回一天的菜。”
南女士說,她逛崇文門菜市場,多半是買些包子、饅頭之類的主食帶回家。菜市場搬遷之后她買菜的選擇還有不少,除了小區內的蔬菜水果攤點之外,還有崇文門新世界的超市以及幸福大街附近的早市。也有居民表示,菜市場畢竟不需要排隊交款,還是感覺比超市方便。
新址有點遠 沒有直達車
崇文門菜市場的新址位于廣渠門橋的東北角,對很多在崇文門附近生活的人們來說,多少還是顯得遠了些。從原址到新址,并沒有直達的公交車。如果想要從原址附近前往新址,必須走到兩廣路,才能坐上23路等到“廣渠門站”的公交車。如果騎自行車去,大約需要15分鐘至20分鐘。居民李先生說,雖然遠了點兒,但吃完晚飯或者周末,還會去菜市場轉轉。
早餐午餐少了很多選擇
在老崇文門菜市場內的南北兩頭,有著一些出售現成食品的攤點:麻辣燙、烤串、肉餅、涼面、煎餅等等。雖然市場里沒有座位供顧客使用,但在這里的生意一直很火爆。
“菜市場早上7點半開門,早餐的時候三塊五毛錢買個煎餅吃,做的干凈,味道也不錯。要不別的地兒吃早餐都太貴。中午要是不想吃蓋飯了,就來這買份涼皮再來個肉夾饃,也能吃飽。”在附近寫字樓上班的王先生說,崇文門附近吃早餐的便宜地兒本來就不多,算來算去也只有慶豐包子鋪、崇文門菜市場、街邊小攤這幾個離單位近的。崇文門菜市場搬遷之后,早餐的選擇又少了,他恐怕只能將早餐的范圍擴大到東西打磨廠、祈年大街以及西花市大街。午餐的時候,要是再想在單位附近吃點涼皮、肉夾饃、煎餅,就只能到崇文門新世界綜合館的五層了。
回憶 一家三代眼中的好地方
1976年,就在崇文門菜市場開業的1個月零27天之后,老張的第一個外孫女呱呱落地。那一天,老張第一次來到崇文門菜市場,請服務員把當月糧油票和副食票上的份額全部都使了,置辦了一桌豐富的晚餐。自此,每當逢年過節,或是家中來客,或是為小外孫女慶生,老張必會騎著他那輛“二八”自行車,出現在崇文門菜市場門前,然后馱著一車活魚和稀罕蔬菜回家。
老張家住垂楊柳,在整個70年代,他的采購重點都圍繞著“肥肉”二字。“挑肥不挑瘦是有道理的。肥肉可以煉油,炒菜香。切成小碎丁煸成肥肉渣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飯前零食。”于是,為了買到全市最肥的豬肉,老張每逢周末就騎車去各大菜市場轉悠。崇文門菜市場成立后,他每周的例行工作變得容易了許多。80年代,這份任務漸漸移交到了女婿錦峰手里,重點則從“肥肉”轉向了“巧克力”。老張的第一個外孫女媛媛愛吃巧克力,錦峰每周末接過“二八”自行車,一大早趕到崇文門菜市場。回家時,在肥肉旁邊總會掛著一小盒巧克力。
媛媛如今已是4歲孩子的母親了,崇文門菜市場在她的記憶中有數不盡的快樂。“小時候,一進崇文門菜市場就知道要有好吃的了。周末時候,可以在市場里見到學校的許多同學,他們也都跟著父母來買東西。那里簡直不是菜市場了,是兒童的樂園。哦,還是動物世界。我們留戀在活雞、活鴨、活魚的攤位前,趁人不注意就動手撩撥一下關在籠子和池子里的小雞、小魚。”
(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