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價格情況看,11月份,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漲跌互現,其中稻米、小麥、玉米、大豆、油籽和食用植物油價格繼續上漲,棉花、食糖價格出現明顯回落;國際價格總體下跌,其中棉花、食糖價格快速下跌,大米、小麥價格略跌,玉米、大豆、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價格繼續上漲。展望后市,受我國調控力度加大、美國啟動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因素影響,近期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可能繼續震蕩,整體處于弱勢。今年我國糧食實現歷史罕見的“七連增”,供給總體充裕,價格不具備大幅上漲的條件,但受成本推動、通脹預期、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等因素影響,價格總體仍將保持溫和上漲態勢。
從貿易情況看,1-10月,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為953.5億美元,同比增29.7%。其中,出口384.5億美元,同比增22.6%;進口569.0億美元,同比增34.9%。與上年同期比,我國大豆、棉花、食用油籽、食糖進口大幅增加,大米、小麥、玉米進口增幅較大但絕對量較小,食用植物油進口下降。與上月相比,10月份我國大米、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食糖進口均下降。
從供需前景看,2010/11年度,全球大米產需基本平衡,小麥產不足需但庫存充裕,大豆供給充足,玉米、棉花產量有望較大幅度增長;食糖2010/11總體供給過剩,但前半榨季全球糖市仍將供不應求。
摘要:國內稻米價格繼續上漲,國際米價出現調整。總的看,受成本上升、元旦和春節臨近、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等因素影響,近期國內稻米價格仍將維持溫和上漲態勢;國際米價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后仍可能震蕩上行。
稻 米
分析師:張歡、武文
——國內稻谷價格繼續上漲。繼10月份東北粳稻上市后,11月份南方晚稻和粳稻陸續上市,受通脹預期增強、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入市收購和農民惜售等因素影響,稻谷價格繼續上漲。11月份,早秈稻收購均價為1.02元/斤,環比漲3.8%,同比漲12.4%;晚秈稻為1.11元/斤,環比漲5.8%,同比漲17.6%;粳稻為1.35元/斤,環比漲11.9%,同比漲25.8%。同時,國儲秈稻拍賣市場也明顯活躍起來,總成交率由10月28日的17%升至11月4日的27.3%,11月18日更是達到45.4%,創出近年來的最高水平。
——早秈稻期貨價格小幅上漲。11月份,早秈稻期貨月均價為1.22元/斤,環比漲1.2%;持倉量21.4萬手,環比降28.7%;成交量2659.3萬手,環比增95.8%。
——國內各品種大米價格普遍上漲。11月份,早秈米批發價為1.62元/市斤,環比漲6.6%,同比漲18.1%;晚秈米為1.71元/市斤,環比漲7.6%,同比漲19.6%;粳米為2.07元/市斤,環比漲4.3%,同比漲24.3%。米價上漲原因:一是成本上升。在原糧價格持續攀升的同時,加工、運輸等環節的成本也在不斷增加,共同推動了米價上揚;二是需求增加。11月份開始大米消費進入旺季,市場需求有所增加,拉動米價上行。三是通脹預期增強。10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4.4%,創近25個月來新高,導致市場普遍認為米價會繼續走高,一些貿易商甚至已經開始為元旦和春節提前備貨。
——國際米價出現調整。11月份,國際大米價格(曼谷離岸價,25%破碎率,下同)為465美元/噸,環比跌0.2%,同比漲7.5%。價格回調主要原因:一是印度增產較多。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道,今年印度稻米產量可能達到1億噸,比上年的8900萬噸增長約12.4%。二是越南出口再創新高。越南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到10月,越南大米出口570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5.8%。越南農業部表示,今年越南大米出口量可能超過650萬噸,再創新高。三是菲律賓進口下降。據菲律賓相關部門對農戶的種植意向調查,預計明年菲律賓的稻米產量將增長16.1%。這意味著全球最大的稻米進口國明年的大米進口量將比今年減少約一半。
——國際大米到岸稅后價繼續高于國內。11月份,我國晚秈米批發價為每市斤1.71元。同期泰米離岸價為每市斤1.55元,比國內低9.7%,價差較上月縮小0.13元;到岸稅后價為1.92元/斤,比國內高12.1%。
——1-10月份我國大米進口增加出口下降,仍保持凈出口格局。據海關統計,10月份我國出口大米4.8萬噸,環比增56.1%;進口大米0.6萬噸,環比降70.4%;1-10月,我國累計出口大米49.2萬噸,同比降21.9%;出口額3.1億美元,同比降23.9%;主要出口到韓國(占34.9%)、朝鮮(占12.8%)和利比里亞(占9.5%)。累計進口大米23.5萬噸,同比增14.3%;進口額1.5億美元,同比增26.7%;主要來自泰國(占76.9%)和越南(占22.3%)。
——預計2010/11年度全球大米產需基本平衡。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11月份預測,2010/11年度全球大米產量為4.67億噸,同比增2.9%;消費量4.60億噸,同比增1.8%;貿易量3030萬噸,同比降1.6%;期末庫存1.33億噸,同比增6.4%,庫存消費比為28.5%,比上年度上升1.1個百分點。
摘要:國內價格繼續上漲, 國際價格持平略跌。總的看,受供給充足、元旦和春節臨近、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等因素影響,近期國內小麥價格整體將保持平穩運行態勢。受供給總體充裕影響,近期國際小麥價格仍可能處于盤整期。
小 麥
分析師:曹慧、鐘永玲
——國內現貨價格繼續上漲。隨著面粉銷售旺季的到來,小麥需求逐漸增加,小麥價格繼續上漲。11月份,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普通小麥價格為1.03元/斤,環比漲3.34%,同比漲5.91%;濮陽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優質小麥高優505的批發價為1.15元/斤,環比漲1.66%,同比漲8.49%。鄭交所強麥期貨價格近月合約WS101(2011年1月交割)結算價2449元/噸,環比跌1.69%,同比漲16.01%。
——國際價格持平略跌。受美國農業部上調全球小麥產量數據、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下跌等因素影響,11月份國際小麥價格持平略跌。墨西哥灣硬紅冬麥(蛋白質含量12%)離岸價為294美元/噸,環比跌0.94%,同比漲30.49%;堪薩斯期貨交易所硬紅冬麥平均期貨價為272.57美元/噸,環比漲0.72%,同比漲39.24%。
——國際小麥到岸稅后價繼續高于國內,但價差有所縮小。11月份,美國墨西哥灣硬紅冬麥(蛋白質含量12%)折人民幣0.98元/斤,比優質麥產區批發價低0.17元/斤,價差較上月擴大0.02元/斤;到岸稅后價為1.39元/斤,比同期國內優質麥運到南方銷區的批發價每斤高0.12元,價差較上月縮小0.03元/斤。
——1-10月我國小麥進口同比增1倍。據海關統計,10月份,我國進口小麥產品1.22萬噸,環比減86.8%;出口3.71萬噸,環比增12.9%。1-10月,累計進口小麥產品121.61萬噸,同比增1.01倍;出口20.53萬噸,同比增11.78%。進口小麥產品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占62.21%)、加拿大(占23.31%)和美國(占10.49%);小麥主要出口到香港(占45.40%)和朝鮮(占39.89%)。
——冬小麥播種面積增加,北方部分麥區出現旱情。目前全國冬小麥播種基本結束。據我部農情調度,預計今年冬小麥播種面積達3.4億畝,比上年增100萬畝。近一個多月來,我國北方冬麥區持續降雨偏少,麥田表層土壤濕度有所下降,當前華北、黃淮等地的局部地區已顯旱象,對冬小麥分蘗及培育冬前壯苗不利。
——預計2010/11年度全球小麥產不足需但庫存仍較充足。11月美國農業部預計,本年度全球小麥產量為6.429億噸,較上月預計數上調149萬噸。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11月份預測,2010/11年度,全球小麥產量為6.477億噸,同比減5.1%;消費量為6.68億噸,同比增1.2%,產不足需2030萬噸,為2008/09年以來首次出現產需缺口;貿易量1.21億噸,同比減5.6%;期末庫存1.809億噸,同比減9.9%,但仍比2007/08年的最低點高25%。
摘要:國內價格再度上揚, 國際價格繼續上漲。總的看,受今年玉米增產及國家宏觀調控力度加大等因素影響,近期國內玉米價格將保持基本穩定。國際價格將隨美元匯率變動及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而波動。
玉 米
分析師:習銀生、徐偉平
——國內價格再度上揚。受銷區用糧需求較為旺盛、國內通脹預期增強、農民惜售心理較強等因素影響,國內玉米價格在經歷前期季節性小幅回落后再度上揚。11月份,產區平均批發價格0.98元/斤(標準水,下同),環比漲2.1%,同比漲12.1%。其中,東北產區為0.94元/斤,環比漲4.7%,同比漲10.7%;華北黃淮產區為0.98元/斤,環比漲1.6%,同比漲12.0%。銷區平均批發價格為1.12元/斤,環比漲4.0%,同比漲13.8%。從收購價格來看,目前吉林玉米(自然水,水分含量25%-30%)收購價在0.75-0.82元/斤,同比漲20%左右。
——國際價格繼續上漲。受全球玉米產量低于預期等因素影響,11月份國際玉米繼續上漲。美國墨西哥灣2號黃玉米離岸價為239美元/噸,環比漲2.5%,同比漲39.2%;芝加哥期貨均價為220美元/噸,環比漲3.6%,同比漲39.5%。但從月內價格走勢看,11月中旬以來,受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債務危機影響,美元匯率反彈,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高位回落,玉米價格也隨之有所回落,芝加哥玉米期貨價格最低收盤價比最高收盤價下跌了12.7%。
——國際玉米到岸稅后價仍明顯高于國內。11月份,美國墨西哥灣2號黃玉米平均離岸價折合人民幣0.79元/斤,比國內產區批發價低0.19元/斤;美國玉米運抵我國南方港口的到岸稅后價為1.17元/斤,同期東北玉米到達南方港口的交貨價平均為1.09元/斤,國際比國內高0.08元/斤,價差較上月縮小0.02元/斤。
——1-10月玉米進口大幅增長。據海關統計,10月份,我國玉米出口0.48萬噸,環比減16.2%;進口25.19萬噸,環比減50.9%。1-10月,我國累計出口玉米11.21萬噸,出口額0.2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26.7%和33.7%;進口147.85萬噸,進口額3.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44.2倍和37.4倍;凈進口136.65萬噸,創1997年以來我國凈進口數量新高。我國玉米主要出口到朝鮮、日本、韓國,分別占出口總量的64.7%、24.5%和9.9%。我國玉米進口97%自美國。
——預計2010/11年度全球玉米供求形勢趨緊。國際谷物理事會(IGC)11月份預測,2010/11年度,全球玉米產量8.1億噸,同比減0.1%;總需求量8.4億噸,同比增3.3%;貿易量9400萬噸,同比增9.3%;期末庫存1.21億噸,為近4年來新低,同比減20.4%;庫存消費比14.4%,比上年度下降4.3個百分點。
摘要:國產價格持平略漲, 國際價格繼續上漲。總的看,目前全球大豆總體供給仍然充裕,后期國際大豆價格主要受南美大豆生產情況影響而波動;國內市場受國際影響較大,但在國家調控政策作用下將保持相對穩定。
大 豆
分析師:孟麗、張照新
——國產大豆收購價格先升后降,月均價持平略漲。11月1日起,國家開始實行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國標三等大豆價格為1.90元/斤,收購期限截至2011年4月30日。受臨儲政策實施以及國際價格上漲的影響,11月前半月國產大豆價格延續上月上漲態勢。下半月,受國家調控力度加大以及國儲大豆進行本年度首次拍賣等因素影響,價格有所回落,但月均價仍持平略漲。11月份,黑龍江國產大豆平均收購價1.93元/斤,環比漲1.3%,同比高6.1%;山東地區國產大豆入廠價2.06元/斤, 環比漲2.9%,同比高10.3%;山東地區進口大豆到岸價2.10元/斤,環比漲5.3%,同比高6.8%;山東地區中等豆粕出廠價3484元/噸,環比降2.6%,同比低4.9%。
——國際大豆及其制品價格繼續上漲。受美國調低其大豆產量和庫存、全球大豆進口需求旺盛、巴西天氣干旱等因素影響,11月份國際大豆、豆油和豆粕價格繼續上漲,但下半月由于市場擔憂中國加強貨幣緊縮政策對全球大豆需求產生不利影響,價格有所回落。11月份,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均價,大豆462.1美元/噸,環比漲9.5%,同比高24.4%;豆油1127.3美元/噸,環比漲9.7%,同比高31.4%;豆粕376.9美元/噸,環比漲7.0%,同比高12.1%。
——進口大豆到岸稅后價年內首次高于國產大豆。今年1-10月份進口大豆到岸價格一直低于國產大豆銷區價格,但8月份以來由于進口價格漲幅較大,價差逐漸縮小,11月份首次高于國產大豆。11月份,山東地區進口大豆到岸稅后價2.10元/斤,比當地國產大豆價格高0.04元/斤;墨西哥灣大豆離岸價484美元/噸,折人民幣1.61元/斤,比山東地區國產大豆采購價低0.45元/斤。
——1-10月大豆進口創歷史新高。據海關統計,10月份,我國進口大豆373.4萬噸,環比降19.4%。1-10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大豆4389.6萬噸,同比增25.8%;進口金額194.0億美元,同比增加27.0%,均創歷史新高。我國進口大豆主要來自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分別占40.6%、34.0%和22.4%。
——全球大豆產量略減,庫存充足。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6月份預計,由于種植面積和單產大幅增加,2009/10年度全球大豆總產量將達到2.58億噸,創歷史新高,同比增22.0%。另據美國農業部11月份預計,2010/11年度,全球大豆產量2.574億噸,比上年度減1.06%;消費量2.547億噸,比上年增6.78%;庫存6141萬噸,增1.67%,庫存消費比24.1%,比上年低1.2個百分點,但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供給總體充足。
摘要:國內籽棉收購市場顯著降溫,棉花價格高位回落,國際棉價沖高回落。總的看,受我國宏觀調控政策、歐洲債務危機等因素影響,近期國內外棉價將繼續高位走弱。
棉 花
分析師:劉涵、翟雪玲
——新棉采摘基本結束,籽棉收購市場顯著降溫。11月底全國新棉采摘基本結束,受宏觀調控、皮棉價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響,棉花流通加工企業觀望氣氛濃厚,部分企業出現停收,前期高漲的籽棉收購市場顯著降溫。11月份,3級籽棉月均價為6.13元/斤,環比漲8.5%,漲幅較上月降18.4個百分點,同比漲79.0%
——棉花價格高位回落。11月上旬棉價延續上月漲勢,但中旬以來在國家調控政策作用下,價格呈明顯高位回落態勢。11月10日328級棉花現貨價每噸突破3萬元大關,11日達到31302元/噸,但12日以來,隨著國家一系列穩定物價、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等宏觀調控措施的出臺,紡織企業采購意愿明顯下降,現貨成交清淡,價格明顯下跌。11月份,國內328級棉花月均價28989元/噸,環比漲17.7%,漲幅較上月回落9.7個百分點,同比增102.6%。
——國際棉價沖高回落。受我國宏觀調控力度加大、朝韓沖突引發美元指數上揚等因素影響,11月份ICE期棉在月中沖高后迅速下跌,現貨市場在期棉帶動下振蕩走低,中下旬國際棉價快速回落。現貨方面,Cotlook A指數11月11日創下168.4美分/磅的歷史新高后急速下跌,11月30日跌至146.75美分/磅,11月均價為155.47美分/磅,環比漲22.0%,同比漲116.6%。
——國內棉價高于國際且價差擴大。11月份,Cotlook A(相當于國內328級棉花)指數每噸折人民幣23041元,比國內棉價低5948元,價差較上月擴大82元。進口棉價格指數FCIndex M級(M級相當于我國328級棉花)月均價為160.39美分/磅,1%關稅下折到岸稅后價每噸為27139元,比國內價格每噸低1850元;滑準稅下折到岸稅后價每噸為27516元,比國內棉價低1473元。
——1-10月棉花進口大幅增加。據海關統計, 10月份,我國棉花進口9.6萬噸,環比降52.1%,同比降19.0%;1-10月,我國累計進口棉花224.8萬噸,同比增長87.9%,進口金額41.31億美元,同比增長160.2%。我國進口棉花主要來自美國(占37.7%)、印度(27.3%)和烏茲別克斯坦(11.8%)。
——2010/11年度全球棉花產量有望較大幅度增長。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ICAC)11月份預計,受高棉價刺激,2010/11年度全球棉花產量有望增加至2534萬噸,同比16%。預計2010/11年度中國以外地區的庫存消費比為42.0%,Cotlook A指數平均值為92美分/磅,同比增18%,為1994/95年度以來最高。
摘要:國內油籽和食用植物油價格繼續上漲,國際價格明顯上漲。總的看,目前國際市場油脂油料供給充足,但受市場炒作等因素影響,預計后期國際油脂油料價格將呈波動頻繁、波幅加大的走勢。受國際市場和食用植物油需求旺季來臨等因素影響,預計近期國內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價格可能繼續波動上行。
油 料
分析師:李楠、董彥彬
——國內油籽和食用植物油價格繼續上漲。11月均價,湖北地區油菜籽進廠價2.11元/斤,環比漲2.7%,同比高13.7%;山東地區二級花生仁批發價4.28元/斤,環比漲1.1%,同比高9.9%;山東四級豆油出廠價9512元/噸,環比漲5.8%,同比高29.8%;天津港24度棕櫚油到港價8908元/噸,環比漲5.7%,同比高46.4%;湖北四級菜油出廠價9841元/噸,環比漲5.6%,同比高21.7%;山東一級花生油出廠價16159元/噸,環比漲8.0%,同比高13.0%。
——國際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價格明顯上漲。11月份,加拿大油菜籽CNF價(離岸價+運費)596美元/噸,環比漲4.6%,同比高30.9%;南美豆油CNF價1186美元/噸,環比漲6.3%,同比高31.5%;馬來西亞24度棕櫚油離岸價1094美元/噸,環比漲8.5%,同比高52.9%。
——進口油菜籽和豆油到岸稅后價均高于國內。11月份,加拿大油菜籽到岸稅后價約2.50元/斤,比國內油菜籽進廠價高0.39元/斤,價差繼續擴大。美國墨西哥灣豆油離岸價1045美元/噸,折人民幣3.48元/斤,比國內銷區豆油價格低1.28元/斤;山東進口豆油到岸稅后價4.78元/斤,比當地國產豆油出廠價格高0.02元/斤。
——1-10月我國食用油籽進口大幅增加,食用植物油進口減少。據海關統計,10月份,我國進口食用油籽382.7萬噸,環比減20.4%;進口食用植物油65.0萬噸,環比減17.6%。1-10月份,我國累計進口食用油籽4587.0萬噸,同比增20.8%,進口金額206.4億美元,同比增22.6%;累計進口食用植物油657.1萬噸,同比減16.5%,進口金額55.0億美元,同比增0.8%。其中油菜籽進口140.4萬噸,同比減47.4%,主要來自加拿大(占99.96%);棕櫚油進口451.1萬噸,同比減15.4%,主要來自馬來西亞(占64.7%)和印度尼西亞(占34.9%)。
——預計2010/11年度全球油脂油料供給偏緊。據美國農業部11月份預測,2010/11年度,全球油籽產量為4.407億噸,同比減0.1%;貿易量1.114億噸,同比增3.0%;期末庫存7132萬噸,同比減1.2%;庫存消費比16.2%,比上一年度下降1個百分點。預計2010/11年度全球食用植物油產量1.451億噸,同比增4.7%;消費量1.4461億噸,同比增4.9%;期末庫存994萬噸,同比減14.8%;庫存消費比6.9%,比上年度下降1.6個百分點。
——國家年內再次拋售儲備食用油。2010年11月26日國家向市場拋售臨時儲備菜籽油10萬噸,這是繼10月20日拋售30萬噸儲備食用油一個月后再次拋售儲備食用油,這充分體現政府穩定食用油市場價格的決心。
摘要:國內糖價大漲后迅速回落, 國際糖價暴漲急跌。總的看,受新榨季食糖陸續上市、我國調控力度加大和全球食糖供給仍然偏緊等因素影響,近期國內外食糖價格可能繼續回調,但仍將處于較高價位。
糖 料
分析師:徐雪、馬光霞
——國內糖價大漲后迅速回落,整體水平仍高于上月。由于新榨季初期國內食糖市場供求矛盾明顯,11月中旬前,國內糖價繼續大幅上揚,其中廣西糖價在11月11日達到歷史高位7650元/噸。中旬后,南方甘蔗糖廠陸續開榨,新糖逐步穩定上市。同時,國家于11月22日拋售了新榨季以來的第二批儲備糖20萬噸。受新糖上市以及國家調控力度加大等因素影響,國內糖價在11月中旬后大幅下跌,月底在6800元/噸上下浮動,但月均價格仍高于上月。11月份,甘蔗糖均價為7155元/噸,環比漲14.4%,同比漲67.4%;鄭州期糖成交均價為6684元/噸,環比漲4.6%,同比漲38.9%。
——國際糖價暴漲急跌。11月份國際糖價上演了歷史罕見的跳水行情,呈“過山車”走勢。11月9日,國際食糖價格再次刷新近30年的歷史高位,達到33.1美分/磅,但受中國調控政策及市場預計印度產量和出口量均將大幅增加等因素影響,11月12日紐約糖價急跌到26.2美分/磅,比上日暴跌3.4美分/磅,比11月9日的歷史高位下跌6.9美分/磅,跌幅達21%。11月份,國際食糖均價為29.24美分/磅,環比漲10.1%,同比漲31.7%,月度價格仍為歷史最高。
——國際到岸稅后價仍高于國內,但價差大幅縮小。國際糖價暴跌,加上泰國于本月開始新榨季生產,泰國原糖對紐約11號原糖3月合約升水持續下跌,從9月份最高的9美分/磅下跌到目前的1美分/磅,導致泰國食糖到岸稅后價與我國食糖價差大幅縮小。11月份,泰國食糖進口到岸稅后價(珠江三角洲)為7648元/噸,環比跌7.5%,比國內甘蔗糖主產區批發價每噸高493元,價差僅為上月的1/4。
——1-10月我國食糖進口大幅增加。據海關統計,10月份,我國進口食糖25.3萬噸,環比跌28.1%,同比增3.5倍。1-10月,我國累計進口食糖161.8萬噸,同比增60.3%,占全年進口關稅配額的83.2%。進口糖主要來自巴西、古巴和韓國。
——2010/11榨季全球食糖供給過剩。由于巴西等主要產糖國食糖生產遭受異常天氣影響,11月份國際糖業組織(ISO)將2010/2011榨季全球食糖市場供給過剩量從8月份預計的320萬噸大幅下調至129萬噸,下調幅度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