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國際貨幣市場“風雨飄搖”。許多國家——從日本到瑞士,從哥倫比亞到以色列,以及巴西、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都紛紛干預木國匯率,試圖壓低本國幣值。這種將本國貨幣“競相貶值”的做法,讓許多專家擔心一場“貨幣戰爭”會在全球一觸即發,將給正在逐步復蘇中的全球經濟帶來相當嚴重的風險。
這正是關歐等國為了本國利益,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結果。在此背景下,10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再度創下匯改以來的新高。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美歐多次提出要人民幣對美元、歐元升值,其H的是通過匯率的變化,削弱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增加對中國的出口,減少從中國的進口。其實質上也是貿易保護主義。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積極推動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人比幣幣仇水平穩步上升,實際上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和施壓人民幣匯率更多的是要中國為金融危機買單,施開人民幣匯率無疑足為貿易保護主義尋找借口。
在以下預本國匯率為標志的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大環境下,中國的出口又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如果人民幣不斷升值,則出口的形勢將進一步惡化。因此在目前嚴峻的形勢下,中國要破解貿易保護難題,就必須頂住外來壓力,繼續堅定不移地推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按照可控性、主動性和漸進性原則增加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彈性,最終走向市場化的匯率決定機制。穩定的人民幣匯率,既有利于防止今年以來有所好轉的外貿形勢再度惡化,又有利于阻止熱錢的流入。
過去3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10%,而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僅為7%左右。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外資和出口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定到了十字路口,今后將難以為繼。因此.從長遠來看,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難題,必須改變現有的不合理的發展模式,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和分配結構。
調整經濟結構就是要從依賴外需為主轉向依賴內需為主,特別要增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促進我國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之間的合理比例平衡。既要抑制國內出現產能過剩,又要避免回到過度依賴外需的老路上,保持經濟平穩增長。
調整經濟結構就是要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依靠科技創新增加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調整分配結構目的是促進消費。其關鍵一方面要增加就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強化再分配的調節作用。通過減少居民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增加實際可支配收入。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當前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下,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在壓力面前挺直脊梁、沉著應地,敢于迎接挑戰,就‘定能夠攻下難點、破解難題、闖過難關,加快實現新經濟增長極,使國民經濟保持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讓人民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