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庫”又稱賬外賬,指違反國家財經法規及其他有關規定,侵占、截留國家和單位收入化大公為小公、化小公為私有,未在本單位財務會計部門列收列支或未納人預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種資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務院先后11次布置清理“小金庫”,清理結果,“小金庫”有禁不止,屢查屢犯現象仍然嚴重。究其原因:
一是遵紀守法意識淡薄。有情況表明,有些單位,特別是行政單位主要領導遵守財經紀律觀念淡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為了本單位干部職工利益及個人開支需要,將一些不合理、不合規的財務收支放在賬外,私設“小金庫”。
二是內部制約不到位。私設“小金庫”一般都是單位主要領導等少數幾個人知情,盡管各級黨和政府的政策要求單位財務要公開、一把手不分管財務等,但固有體制機制等原因導致政策與現實存在很大差異。財務人員及分管領導必須聽從主要領導,這樣內部管理無法制約,財務監督形同虛設。單位主要領導為了開支方便和逃避外部監督,費盡心機,巧立名目,賬外設賬。
三是正常公用經費不足。由于政府財力有限,單位公用經費保障上留有一定缺口,不能滿足單位正常運轉需要,致使一些單位不得不各顯神通,廣泛籌集各種資金,以彌補經費缺口。但資金來源渠道不正,又不能光明正大在單位賬上反映,只好賬外設賬。
四是國有資產管理不規范。行政事業單位占有的經營性國有資產苦樂不均,產權不明晰,單位有處置的權力,資產管理、經營及處置目前還處在各自為政的狀態。因此,有的單位自主經營隱瞞經營收入,有的單位未經批準擅自將資產進行處置且收入不納入單位財務管理,或者直接以支抵收等形式私設“小金庫”。
五是外部監督乏力。各級政府對查處“小金庫”由來已久,犬都雷聲大雨點小。在查處過程中,往往是轟轟烈烈的統一組織,抽調人員,組成聯合清查組,任務分解到各組。這種組織方式,實為責任不清,各自做好人,形成扎扎實實的走過場。此外,對查出私設“小金庫”行為處理不夠嚴格,一般情況下只是收繳而已,很少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威懾力不強,難以起到遏制作用。
對“小金庫”的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構建防治“小金庫”的長效機制,具體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教育,提高認識。要防止屢查屢犯,首先必須從思想認識上解決問題,要使領導干部,特別是單位(部門)的主要領導在思想上認清“小金庫”的嚴重危害。通過教育,把道理講透,危害講清,私設“小金庫”不但是違紀,而且是違法。一旦設了“小金庫”就象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違法違紀等嚴重案件,損害的不僅是個人家庭榮辱,還有單位集體利益。因此,必須通過教育促使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充分提高對私設“小金庫”危害性的認識,克服僥幸心理,增強遵紀守法意識。
’
(二)完善制度,堵塞漏洞。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努力從體制、機制及源頭上遏制“小金庫”的發生。一是要進一步實行部門綜合預算,提高部門綜合預算水平。對部門單位各種收支在科學合理的測算下,應全部納入部門預算,.以確保部門單位履職的正常需要;二是要進一步實行會計核算中心制度,對納入財政部門預算的單位,財務核算應由會計核算中心統一代理,實行公費卡清費和電子票據管理,對各部門單位的各項財務收支行為實現全程動態監控;三是要進一步實行經營性資產集中管理。對部門單位的各種固定資產,尤其是經營性資產要納入國資委集中管理,統一經營,以切斷“小金庫”資金來源;四是要進一步實行財務單位公開,強化群眾監督。對部門單位的財務收支要實行公開制度,每季度將單位財務收支情況向廣大干職工通報,使大家心中有數,接受廣大干群的監督,堵塞漏洞。
(三)嚴格執法,從重查處。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徹底清理“小金庫”,清理“小金庫”寫進了中央全會的決定,表明了中央徹底清理“小金庫”的決心。因此,加大“小金庫”查處力度十分必要。一是嚴格檢查。對待“小金庫”不僅要經常性開展專項清理活動,而且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審計機關要把“小金庫”作為審計的重點內容,切實加大對部門預算、政府采購、轉移支付、建設項目的審計力度,要把查處“小金庫”納入審計機關年終目標考核范圍,以增強查處“小金庫”的動力。此外,還應對提供“小金庫”線索者,予以重獎,以便掌握更多的檢查線索,更好查處“小金庫”;二是從嚴處罰。對違規私設“小金庫”的單位,一經發現,首先要在經濟上重罰,除收繳違紀款項外,還應給予嚴厲罰款;其次要在紀律上嚴肅處理。對單位領導人及相關責任人依照紀律要求進行嚴肅查處,并可給予“摘帽”處分。對觸及刑法的要及時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處理,以貪污、私分公款法辦論處。通過嚴肅處理,以打消部分人私設“小金庫”的念想。
(作者單位:宜春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