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麥德龍的人都知道,這家德國大賣場的購物發票是一張有購物明細的大發票,麥德龍拒絕提供其他任何形式的發票。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本地超市或者購物中心可以用購物小票換手寫發票,購物名目可以變更為辦公用品和禮品等。這兩種不同的發票處理方式的背后實際上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商業倫理原則。
麥德龍堅持的商業原則體現的是一種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換句話說,麥德龍來到中國完全可以像本土公司一樣,為了提高銷售額,給顧客提供各種方便,換發票的行為本身并不違法。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麥德龍的高層也曾為了采用何種發票形式有過爭論,因為在中國這樣的商業環境下,如果不能“借道”公款消費,很難贏得市場份額。但麥德龍最后堅持了自己一貫的價值準則。為此,麥德龍曾一度業績滑坡,遲遲不能打開中國市場。麥德龍堅持了下來,幾年以后,麥德龍的“德性”為它贏得了大量民營企業的青睞,業績直線上升。它的價值治理模式證明利益和“德性”的結合是最具有盈利潛力和長期價值的。
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像麥德龍這樣的企業其實很多。最近IBM公司掀起反商業賄賂風暴又是一例。這些企業似乎都在不約而同地遵守著一種道德原則,違背原則的“富貴”遭到摒棄。這就是所謂的道德資本主義。馬克思的《資本論》所描述的資本主義是野蠻的,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家的逐利本性不會改變,即使對勞動者和社會有所同情,也是為了調解勞資的矛盾而已。
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雖然崇尚自由市場的“華盛頓共識”獲得了巨大成功,但越來越多的資本家相信資本并不是無所不能的,也不能無所不能。西方社會出現了一股很強的超越資本的力量,這種力量平衡著資本與勞動、私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其中,由跨國公司和非政府組織倡導的“考克斯圓桌原則”,成為西方商業企業社會責任的共同準則。這個原則源于兩個基本的道德觀念:“共生”和人的尊嚴,確認企業除了謀利經營之外,還要承擔義務。企業不應當僅信賴市場的“魔力”,還要在法規和市場力量的行為方針之外,對商務策略和商務活動負責、尊重員工的人格和利益。這個原則強調共同的價值觀,其中包括共同富裕義務,對于全球共同體和較小規模的共同體都是重要的。總之,這份原則肯定了“經濟決策過程中道德價值的必要性”,認為“沒有這種價值,穩定的商務關系和一種能長久持存的世界共同體都是不可能的”。
“考克斯圓桌原則”對多數中國企業而言還是很陌生的。雖然現在很多企業家都認為履行社會責任很重要,但他們并沒有把社會責任上升到一種必須加以貫徹的原則和道德底線,大多數人對社會責任的理解還停留在捐助的狹隘層面。像富士康這種漠視員工利益的企業在以經濟利益為首要目標的中國社會里并不少見。正如“考克斯圓桌原則”所言,無視商業倫理和社會責任的市場一定是不穩定的,即使短期內創造了大量財富,這些財富也終將變成沒有持續生產力的腐朽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