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人品行不端,為私利鋌而走險”似乎是各起內幕交易事件的共同起因。相關利益人之所以能夠將動機變為現實,除卻內幕交易者“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不斷翻新“手法”外,各國又有其自身的特質性因素。中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的深層次原因可以歸結為“行政過度干預引致知情人制度存有盲點”和“人治大于法治導致制度執行難”兩點。
行政過度干預引致知情人制度存有盲點。內幕交易多數發生于并購重組過程中,在當前經濟轉軌背景下,企業兼并重組通常都是在政府行政干預下進行的。由于相關方案至少須經主管部委或當地省市兩級政府批準,使得決策鏈條過長。對此,雖然監管部門設計了知情人報告制度以“封鎖”重組信息,但正如上交所公司管理部副總監林勇峰所言:“地方政府一把手往往也是知情人,但企業根本無法將其列入封鎖名單,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相關信息的泄露。”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提供重大知情人名單,而公司只能把本單位的知情人列入,對地方官員很難有約束力。知情人制度的這一盲點為信息的泄露提供了方便之門。
人治大于法治導致制度執行難。在“中庸文化”與“官本位”思潮仍占主流的今天,政治與經濟的各個領域都帶有強烈的“人治”烙印,證券市場亦是如此。在上市公司股票停復牌方面,深交所總經理助理劉慧清曾提道:“經常是省市相關負責人或者某部委的官員,直接對交易所提出停牌或者復牌的要求。”上述例證從根本上反映出中國證券市場的“人治”而非“法治”的突出特點,從側面反映出發生內幕交易的深層次原因。
若處理具體問題時不以法律為準繩,而以“條子”為依據,一切從“官本位”出發,使得制度的執行產生“因人而異”的后果,對有關制度的建設與發展必然有百害而無一利。中國證券監管制度只有在“法治”的軌道上才會“走得”更遠,“過得”更充實。
治本當需追源:強化內部治理機制
調查表明,80%以上的內幕交易事件都有企業的董事、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參與其中。深究其因,就是在這些公司中,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不但沒能制止舞弊的發生,更沒能發現業已產生的舞弊行為。這不僅表現為由制度漏洞和執行機制所引發的董事會治理弱化,更表現為由于內部監督缺位所引致的監督失靈。因此,強化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必然有助于從源頭上減少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
在強化董事會治理方面,不應過度地追求結構或形式之美(如獨立董事比例等),而應當以讓獨立董事真正“董事”為契機,通過董事自律以及有形的“股票期權”、“職業道德培訓”等諸多措施使董事能夠真正忠誠于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在強化監事會治理方面,除了注重監事對利益相關者的忠誠外,還有必要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獨立監事制度,將監事會打造成一個具有獨立性“實效”的利劍。
媒體輿論的監督必不可少
媒體對內幕交易的監督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三種。通過報紙、網絡新聞或網友留言等媒體進行事前監督,有利于為監管層追查違法事實提供重要線索。例如,“杭蕭鋼構事件”最早就是經由媒體披露而引起相關部門注意的,經過調查之后發現了內幕交易的事實。透過各類媒體的事中監督,可以擴大事件的社會影響進而敦促監管部門加強監管,或者出臺有針對性的新政策。在現實中,多起造假大案正是由媒體率先發現某些端倪,并持續跟蹤報道,最終敦促執法部門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媒體如果能夠客觀、公正地行使其監督職能,將會在最大限度內使內幕交易行為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