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中國人喜歡搞“曖昧”吧,在你我之間,虛虛實實地折騰出了許多“扯不清理還亂”的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一致時,兩個人眉目傳情,恨不得能夠同穿一條褲子,一旦發生利益沖突,兩個人可能立馬拔刀相向或者相互攻訐,痛下殺手。許多時候,兩個人戲劇性地像一根繩上的螞蚱一同被卷落在瀟瀟西風之中。
這樣的“曖昧”既然在官場大有市場,在商業領域自然也會生根發芽。最近《兩女嫁二夫,榮盛石化獨立性存疑》的新聞也許就是這樣一則案例。兩位浙江蕭山的“石化大佬”形成了一種新的競合關系,雙方既是競爭對手,但同時又參股對方的控股公司,交叉持股比例完全相同。而且,你來我往,彼此進行著大量的關聯交易。據報道,2007年度,榮盛石化向浙江逸盛的采購金額為34.8 億元,占當年采購總額的67.26%;2008年度,榮盛石化向浙江逸盛的采購金額為36億元,占當年采購總額的61.25%;2009年度,由于逸盛大化PTA項目投產,榮盛石化減少了對浙江逸盛的采購,但金額仍高達22億元,采購比重為26.34%;今年上半年,榮盛石化向浙江逸盛的采購金額為12.86億元,占比23.93%。想必是兩位大佬合作得甚為愉快,兩家合資公司經營業績優越,為榮盛石化提供了6億元凈利潤,占其當期凈利潤的76.62%;為恒逸石化提供了6.27億元凈利潤,占其當期凈利潤的102.28%??芍^“一榮俱榮”。
但反過來一想,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誰能保證將來兩位大佬之間不會發生利益沖突。在參股公司互為“人質”的情況下,一旦發生利益沖突,難道不會出現“一損俱損”的局面?但是,保薦機構似乎沒有考慮到這種可能出現的局面,其核查后認為,逸盛大化與浙江逸盛不存在同業競爭關系,各自在采購和銷售方面有獨立的供應商和客戶群,逸盛大化生產的PTA 除滿足公司生產需要外,主要銷往錢塘江以北地區;而浙江逸盛生產的PTA主要銷往錢塘江以南地區。因此不會在業務上產生重大沖突。對于這樣的說明,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劃江而治,不存在同業競爭的理由很荒唐。難道逸盛大化生產的PTA 今后永遠不銷往錢塘江以南地區?一家公司如果有半數左右的利潤來自參股公司的投資收益,那么這家公司可能存在兩大隱患:一是利潤不穩定;二是大股東可以自由調節利潤,從而操縱股票價格。
但是,看來中國證監會發審委顯然認可了保薦機構的觀點。8月20日發審委發布公告,榮盛石化的首發申請獲得通過。
既然發審委已經為榮盛石化的首發申請開了綠燈,自然有其理由和依據。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我們也應當尊重發審委的決定。但是,尊重不代表停止思考。上市公司作為標桿性企業和公眾公司,應當依法保持其獨立性。以往過會被否的案例也告訴我們,獨立性和關聯交易是證監會最為看重的指標之一,決定著過會能否順利通過。
從非上市公司轉身變為上市公司的那一時刻起,公司就不僅僅是發起人的公司,而是包含無數不特定公眾股東在內的全體股東的公司,必須保持上市公司的獨立性。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不能完全由發起人所把控,必須反映公眾股東的利益。榮盛石化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顯示,榮盛石化首次發行之后,李水榮累計持有上市公司57.126%的股權,仍然處于絕對控股地位,李水榮及其親屬合計持股比例高達87.102%。榮盛石化上市之后,能否逐步剔除家族企業的濃厚色彩,在公司治理結構和“三會”制度建設方面有質的進步,我們拭目以待。若能如此,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