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靜寧開展蘋果規模化發展以來,仁大歷屆鄉黨委、鄉政府對蘋果產業發展高度重視,經20多年的持續發展至2009年,全鄉栽植果園面積3568.5公頃,占耕地面積4104.3公頃的86.9%,其中蘋果栽培面積3309.4公頃,占總耕地面積4104.3公頃的80.6%,李河等16村已完成蘋果生產專業村。2009年全鄉果品收入達8340萬元,戶均15158元,人均3225元。果業已成農村主導產業,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現將仁大鄉果園化鄉鎮建設的重要經驗總結如下。
1 整流域開發擴容增量
仁大鄉在果園生產中堅持整流域發展的原則,用足用活國家政策,多項目捆綁發展,重心向果園傾斜,從資金、土地、信息、苗木、技術進行多方扶持,激發群眾發展果業的積極性,發展初期注意扶優、扶強、扶大、培育典型,當地涌現出了一大批果園栽植大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使了果園建設向縱深發展。特別是川區發展較早的果園,每667平方米2萬~3萬元的收入,賣的讓人臉紅心焦,極大地帶動了兩邊山區果園的快速發展。2006年以來。建設的東山梁產業帶種植面積達400公頃。2001年建設的西山梁產業帶種植面積達333.3公頃,均實現了栽得下、保得住、管得好的目標,帶動了全鄉果園建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全鄉果園化建設的步伐。
2 標準化管理提質增效
“利之所在、民之所趨”,仁大鄉果園建設之所以會栽一株、活一棵,建一片、成一片,除政府強勢推動之外。效益驅動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歷屆鄉黨委、鄉政府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推動發展戰略,一手抓基地擴張,一手抓果園管理,提升果園效益。聚精凝神,促使于群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力發展果業培育優勢產業,壯大發展實力。多年來。在果業發展中順應果園發展潮流,重點推廣了:“幼齡果園早果豐產栽培技術”、“單果管理全園套袋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高光效改良修剪技術”、“節水保肥覆蓋技術”、“有害生物綜合防控技術”等標準化管理實用技術和煙富系列、宮崎富士、禮泉短富、巖富10號、2001富士等優良品種,綜合提高了蘋果產業的產能,使仁大蘋果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蘋果銷售價格多年來一直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特別是2006年以來,每千克產地售價最高保持在6.00元以上、667平方米最高收入達3.6萬元,豐厚的回報變成了果園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吸引了農村勞動力,社會閑散資金向果業建設流動,資金和勞動力的注入,促使果園的快速發展。
3 商業化運作,促進了流通順暢
仁大鄉在果業發展中“牽牛先牽牛鼻子”抓關鍵環節,抓銷售,促流通,以破解發展的瓶頸。通過建立果品交易市場,提供產后配套服務,促進果品交易,加快果品流通,促進果農增收。進而帶動果園快速發展。2007年通過招商引資,在李灣、高溝兩村建成了果品交易市場一處,在高溝村建成了3000噸果品氣調保鮮庫一座,2009年在南門村建成萬噸果庫一座,加上李河,劉川等地建成的保鮮庫,使現代保鮮貯藏能力達到2萬噸以上。加上傳統的土窖,全鄉貯藏能力達到3.5萬噸,有效地緩解了采收期銷售壓力,延伸了產業鏈條。實現了貯藏增值,淡季銷售,保證了貨暢其源,有效地規避了市場風險。
4 專業化生產,突出特色
仁大鄉在果園化鄉鎮建設中,對不同專業村進行分類指導,以突出特色,提高產業的競爭能力,重點突出了新品種的更換和沙培栽培及綠色無公害生產、出口創匯基地的建設,為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全鄉范圍內大面積推廣良種換優技術,所有外調苗木,在栽植后1~2年內,全部進行二次嫁接,這一措施的落實,加快了全鄉良種化進程,以煙富系列、宮崎富士、禮泉短富、巖富10號、2001富士等為主的優良品種占到了全鄉栽培總量的85%以上,良種化程度在全國是最高的:積極總結完善推廣傳統的沙培栽培體系,使仁大蘋果特色生產的又一大亮點,沙培栽培是靜寧古老的旱作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增溫保墑效果,非常有利于作物的增產提質,以前主要用于瓜菜等園藝作物,近年來仁大群眾開始在蘋果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在高溝、高峽、扯弓塬、陳坪、故坪等村應用面積超過66.7公頃(千畝),沙培蘋果品質非常優良,所產蘋果售價高,效益好,靜寧蘋果多年以來在市場時獨占鰲頭,與大面積沙培有密切關系:進行綠色無公害生產是仁大蘋果生產中最大的亮點,2007年全鄉以南門村為中心,在川區8村已建成333.3公頃綠色無公害出口創匯基地一處,生產中嚴格按照綠色食品(蘋果)標準進行生產,近年仁大所產蘋果已成功出口東南亞、俄羅斯、印度和歐盟、實現了仁大蘋果與國際市場的成功接軌,實現了仁大蘋果銷售的國際化。
5 創新技術推廣新機制,鞏固建設成果
仁大鄉在技術推廣中采用一種全新的模式,走帶動發展的推廣道路,通過政府出資,在生產管理的關鍵環節,從老果區抽組技術骨干,到新發展區域落實主要管理措施,通過技術骨干的實際操作,一方面提高整體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起傳幫帶作用,提高果農素質,促進共同發展。2010年春季,從劉川、南門、楊灣、李河等老果區抽組技術骨干20多人,集中在扯弓塬蘋果新栽培區拉枝1個星期,政府出資達1.5萬元。通過這種全新的技術推廣措施,有效的加快了果園化鄉鎮建設的進度,鞏固了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