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葡萄栽培種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起源于東亞廣大地區包括中國、日本和爪哇南部的葡萄有30多個種。其中起源于日本的有V.amurensis,V.ficifolic,V.coignetiae,但這些種沒有經濟栽培,只是有些地方作為資源收集保存而己。日本的葡萄栽培可以追溯到12世紀,在山梨的勝沼地區發現了果穗巨大的野生葡萄,這顯然不是本地原產的,有可能在8世紀前后通過留學中國的僧侶帶到日本的,它的實生后代適應了當地的環境條件,并從中選出了高果實品質的栽培品種“甲州”(Kosthu)。在江戶時代(17世紀),“甲州”(Koshu)(V.vinifera)首先在山梨周圍傳播,然后擴展到了東京、京都和大阪地區。
2 海外品種的引進和栽培
在19世紀末期,官方和民間育種家從美國和歐洲國家引進了一些葡萄的栽培品種,日本濕潤的氣候不利于多數歐亞種葡萄的生長,真菌病害的蔓延和葡萄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的嚴重侵害,導致這些品種的栽培試驗幾乎全部失敗。然而在岡山和香川的部分地區,人們將“亞歷山大”(Muscat of Alexandria)和“大可滿”(Gros Colman)種在玻璃溫室內獲得成功,這是最早的避雨栽培。此后歐亞種葡萄在這些地區得到廣泛栽培。同時,為了控制病蟲害發生,引進美洲種葡萄(V.labrusca)的栽培種或變種,在露地栽培也獲得成功,代表品種是“康拜爾早生”(Campbell Early)、“康可”(Concord)、“玫瑰露”(Delaware)和“Niagara”。到了1936年,這些品種擴展到了日本各地,尤其是在山梨、大阪、長野和岡山地區,栽培面積占總葡萄面積的62%。
3 日本葡萄栽培品種的培育
20世紀初期日本建立了葡萄的雜交育種體系并一直持續至今。民間育種家廣田(1925)、川上(1927)和大井上(1937)培育出了良好的葡萄栽培品種,這些品種即使到了今天仍占了葡萄產業中一大部分。廣田通過歐亞種品種間的雜交獲得了“新玫瑰”(Neo Muscat)和“Him Hamburg”。川上和大井上通過labmscana和vinifera的雜交分別得到了“蓓蕾玫瑰”(Muscat Bailey A)和“巨峰”(kyoho)。官方農業試驗站也實施了一些育種工作,例如:兵庫試驗場育成的‘Takasago’和靜岡試驗場育成的‘DK 151’。然而由于當時漿果著色差,缺乏完整的栽培技術包括真菌侵襲的有效防治技術和藥劑,導致這些栽培種沒有被成功種植。
4 20世紀中期科學技術的創新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1941—1945),葡萄的經濟栽培大幅下降。其后從1955年到1975年期間,在政府的鼓勵下葡萄栽培迅速增長。為了調控葡萄的生長和發育,在種植園中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塑料薄膜和脫毒葡萄的研究持續了很多年。自19世紀60年代,赤霉素(GA3)被成功應用于誘導無籽果實和促進漿果的膨大。赤霉素處理誘導玫瑰露葡萄無核結實的成功進一步提升了該品種的種植。其后赤霉素的應用擴展到了誘導“蓓蕾玫瑰”(Muscat Bailey A)、“Buffalo”和“先鋒”(Pione)無核結實。塑料薄膜的應用對減少病害的蔓延和提高產量水平以及果實品質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通過塑料大棚對葡萄進行加溫的溫室栽培也得到了發展,以提早葡萄果實供應和提高收入。通過熱處理莖尖的離體培養獲得脫毒葡萄苗木技術的普及,對提高葡萄生長和果實品質起了促進作用。
5 日本葡萄產業的最近趨勢
日本葡萄種植總面積為19700公頃,總產量為231700噸。鮮食葡萄占總產量的87%,其次有11%用于釀酒,1.4%做果汁,0.1%做水果罐頭。國內銷售在11000噸以上,而葡萄出口量為61噸。主要葡萄栽培區為日本的北部(北海道為1180公頃,山形為1910公頃)、中部(山梨為4190公頃,長野為2350公頃)和西部(岡山為1100公頃,福岡為1110公頃)。
在露地栽培條件下,為保證葡萄的市場質量需要頻繁的使用殺菌劑和殺蟲劑(每年10次以上)。塑料薄膜和玻璃溫室設施栽培約占了葡萄總面積的40%,設施栽培的主要目的如下:(1)避雨可以使葉片和果穗免受病害侵染:(2)便于在雨季完成一些重要的農事操作,如赤霉素處理和噴施化學試劑。(3)提早葡萄上市。設施栽培的幾種類型有:玻璃溫室,有側窗或無側窗塑料大棚和避雨覆蓋。
6 日本葡萄的主要栽培品種
6.1 巨峰
目前在主要種植區如山梨、長野和福岡,通過赤霉素處理生產的無核葡萄產量迅速上升。
6.2 玫瑰露
經赤霉素處理的無核果實露地栽培成熟期為7月末到8月初。
6.3 先鋒
是日本近十年來面積增長最多的品種,多通過赤霉素誘導無核果實。
6.4 蓓蕾玫瑰
經赤霉素處理的無核果實露地栽培成熟期為8月末到9月初,該品種也可以用于釀酒。
6.5 康拜爾早生
19世紀末從美國引進的二倍體鮮食葡萄(V.Labruscana)。露地栽培成熟期為8月中上旬。產量水平為18~20噸,公頃。
7 未來優勢栽培品種
7.1 Shine Muscat
2003年“AKitsu NO.21”和“Hakunan”雜交而成的二倍體葡萄(V.Labruscana)。其植株生長旺盛,長梢修剪后很豐產。果穗相對巨大(400~450克),圓錐形,果粒著生緊密,平均果粒重8~10克,橢圓形,黃綠色,多汁,有玫瑰香味,果肉鮮脆。產量水平為18~20噸,公頃。經赤霉素處理的無核果實露地栽培成熟期為8月中上旬。
7.2 翠峰
1996年“先鋒”和“Centennial”雜交而成的四倍體鮮食葡萄(V.Labruscana)。其植株生長旺盛,長梢修剪后很豐產。果穗巨大,平均600~800克,圓柱形,果粒著生緊密。平均果粒重超過16克,橢圓形,黃綠色,多汁,帶酸味。產量水平為12~15噸,公頃。經赤霉素處理的無核果實露地栽培成熟期為8月末到9月初。
7.3 Gorby
1994年以“Red Queen”和“Izunishik-i”,雜交而成的四倍體鮮食葡萄(V.Labr-uscana)。其植株生長旺盛,長梢或短梢修剪后很豐產。果穗巨大,平均500~600克。圓柱形,果粒著生緊密。平均果粒重超過16克,橢圓形。紅色。多汁,有強酸味。產量水平為11~13噸,公頃。經赤霉素處理的無核果實露地栽培成熟期為8月中下旬。
8 日本葡萄的栽培技術
8.1 整枝
葡萄多為水平棚架式。因為(1)大多數葡萄種植區幾乎每年都受臺風的影響,水平棚架可有效地將風的破壞降到最低;(2)6月和7月初雨季持續時間正好與漿果發育期相一致,從而促進了真菌病害的發生,水平棚架上葉的生長可有效利用太陽光,從而使病害的蔓延降到最低;(3)棚架系統使樹冠擴大能更好地控制枝條生長;(4)便于農事操作,如赤霉素處理、疏果、套袋等。
8.2 修剪
葡萄的修剪有兩種模式:長梢修剪(留10~15個芽)和短梢修剪(留1~2個芽),這取決于栽培種的特性(新梢基部芽是否飽滿)和種植地區的栽培技術(東部地區的山形、山梨和長野多用長梢修剪。西部地區的岡山和福岡短梢修剪)。
8.3 樹冠的管理
葡萄葉幕吸收的太陽輻射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在露地栽培條件下,能產生高質量葡萄的最適LAI是從1.6到2.5。葡萄生長期間對樹冠的管理極大程度地影響了果穗的內部小氣候和果實組成成分。果穗的過度遮陰(LAI約超過2.5)導致病原菌的發生和漿果酸度提高,漿果重量、可溶性固形物、酚類和花青苷下降。
8.4 促成栽培
根據生長類型,葡萄加溫可分為如下幾種類型:極早加溫、早期加溫、正常加溫、延后加溫和不加溫。例如,“巨峰”葡萄加溫開始于1月,果實可在5月到6月采收。二氧化碳施肥被用于促進極早加溫“玫瑰露”、“先鋒”葡萄的葉片光合作用。在玻璃溫室栽培條件下,“亞歷山大”和“大可滿”(Gros Colman)的采收時間分別調整為7~10月和10~12月。
8.5 管理成本
日本的葡萄園通常較小,葡萄種植面積不到0.5公頃的農戶占總種植面積的78%,葡萄每公頃大約需要4500小時的勞動時間管理。因為整齊均一的果穗外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市場價格,所以種植戶盡最大努力來得到較大或正常大小的果粒、最佳的果穗大小、較好的緊湊度和色澤。“巨峰”種植者每公頃葡萄園要花800小時來調整果穗和疏果,這約占了所有田間管理總小時數的25%。在果實采收和包裝期間,為了不擦掉果霜都格外小心。成熟的果穗分別包在塑料膜內,然后裝進可裝2千克或4千克的箱子內。“巨峰”葡萄園每公頃至少需要1000個小時來采收和包裝。消費者喜歡無核葡萄,在開花前后將“玫瑰露”和“蓓蕾玫瑰”的果穗浸入到10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溶液中,花前處理可產生無核果實,花后兩周處理刺激漿果膨大。這些處理需要每公頃300000日元的化學試劑和400~600小時的勞動力。四倍體葡萄如“巨峰”和“先鋒”在盛花期和盛花期后10~15天用更低濃度的赤霉素(12.5~25毫克/千克)處理。
據《第十六屆全國葡萄學術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