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我國成為世界鮮食葡萄第一生”產大國之后,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必將成為世界葡萄第一生產大國。這是近日由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在遼寧省瓦房店市舉辦的葡萄設施栽培及新技術應用觀摩會上,記者就我國葡萄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展望等問題,專訪著名葡萄專家、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會長修德仁時,他所作的表述。
1 葡萄產業處于可持續發展階段
修德仁說,目前,我國葡萄產業正處于傳統農業與工業、農業混合型向現代農業邁進的關鍵時期,一些新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式正在快速地融入葡萄產業。設施葡萄與現代材料和生物技術、數字農業、有機農業等方面的有機結合,將使葡萄栽培遍布我國各省區,龐大的內需為主的消費群體、鮮食葡萄出口量的增加和多樣的生態條件,葡萄耐旱、節土的種性特性,使得我國葡萄產業在相當長的時期處于可持續穩步發展階段。
葡萄栽培的高效益也是葡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尤其是設施葡萄能使光熱資源增值,使水、土、肥資源減耗,一年兩熟、立體種植使設施葡萄成為高光合產能產業。比如,在高寒的藏族山區栽培667平方米設施紅地球葡萄(美國紅提)的效益相當于超過6.7公頃青稞,但其用水量只相當于667平方米青稞的耗水量。
目前我國葡萄面積46.7萬公頃,產量700多萬噸。近10年來,我國葡萄的絕對面積和產量與解放后的前50年相比,整整增加了一倍,葡萄面積年均增加2萬公頃。據現有的發展勢頭,修德仁預計再過7~10年,我國的葡萄面積將達到66.7萬公頃,產量將突破1000萬噸,我國葡萄的總產量將位居世界第一位。
2 設施葡萄帶動產業快速發展
我國葡萄產業之所以發展較快,修德仁認為,重要的推動力是設施葡萄帶動了葡萄產業的快速發展。設施葡萄是工業化與現代農業和高效農業結合的產物,設施葡萄正在成為葡萄產業邁向現代農業的核心推廣技術。
據介紹,目前,設施葡萄使葡萄栽培已遍布全國,設施葡萄推動南方各省(市、區)及甘肅、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陜西、寧夏等地葡萄面積快速增長。特別是寒地、高寒山區及南方多雨區等葡萄栽培非適宜區,現在已成為我國葡萄生產的高效區。避雨設施使“長三角”成為我國葡萄優良鮮食品種的“大觀園”,在北方都不易種好的“里查馬特”、“美人指”成了南方的高效益品種。
設施葡萄還推動了我國葡萄品種的世界化、栽培的標準化和區域化。修德仁說,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紅地球葡萄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使“紅提葡萄”家喻戶曉,推動了紅地球葡萄在我國的大發展,并為我國培育了一個龐大的葡萄鮮食內需市場。加之觀光葡萄產業的價格拉動、設施葡萄的推動以及物流產業的發展,使葡萄產業成為內需拉動發展且基本沒有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產業。
進口紅提的質量標準推動了我國葡萄栽培技術的標準化和紅提栽植向優勢區域的轉移,由于有美國紅提的進口價格比較,凡是達到或接近這個標準的產地收購價格,近10年來始終都維持在每千克5~9元。該品種正在推動其他一系列品種的推廣,并引領中國鮮食葡萄走向世界市場。
3 觀光葡萄產業促農增收顯著
我國葡萄產業快速發展的另外一個推動力來自觀光葡萄產業迅速崛起。觀光葡萄園的興起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生態城市建設和城市人生活質量、理念提高的產物。
葡萄在觀光中的作用在于葡萄的特性所決定,修德仁認為,由于葡萄果實具有色、香、味、形的多樣性,成為休閑觀光農業的奇葩。葡萄可延遲采收長達兩個月之久,加之設施與一年多收技術,可基本實現四季有鮮果,不像多數果樹“瓜熟蒂落”觀賞期太短:葡萄為蔓生可“占天不占地”,少占地多占空間,可占路、溪、池、停車場、娛樂、餐飲、屋頂等場所的上部空間,既改善了休閑環境,又挖掘了土地資源。
觀光葡萄園成為提升葡萄價格,實現第二、三產業互動的紐帶。葡萄的觀光園、采摘園、葡萄小酒莊、鄉土餐飲、娛樂休閑、農產品物流等產業為推動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民向三產轉移,增加單位土地勞動力的容納量,為農民不離土的同時變成多元業主,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正在發揮重要作用。
4 合作組織成為產業發展助推器
合作組織與公司的發展行為是促進我國葡萄產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器。
隨著葡萄產業的大發展,一家一戶的生產關系已無法適應商品性極強的葡萄產業發展。與10年前相比,葡萄種植農戶已從坐等市場走到組織起來聯合走向市場的發展階段,合作組織的建立推動了品牌化、質量安全標準化和栽培的標準化,推動了包裝的標準化和從靜態的貯藏保鮮向動態的貯藏保鮮的轉化,推動了全程技術服務體系的建立,實現產銷一體化,使葡萄產業進入大流通。
修德仁說,組織起來,建立產銷聯合體,共同面對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建立軟件鏈條和硬件鏈條相結合的技術服務體系,實現技術統一、質量統一、包裝與品牌統一,是目前葡萄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也是邁向現代農業的途徑。
據《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