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價值工程的功能分析思想對網絡課程的基本屬性和基本功能進行了說明,分析了當前高校網絡課程的現實功能,得出了價值工程思想對高校網絡課程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價值工程;高校;網絡課程;功能;價值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7—99—03
為推動優秀教學資源的全國共享,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整體質量和效益的提高,2000年高教司下發了《關于實施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的通知》,各大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建設網絡課程。然而網絡課程建設的蓬勃發展與網絡課程應用的收效甚微極不協調。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來探討網絡課程的建設,促進了網絡課程的良性發展。本文試圖引入價值工程原理來指導網絡課程建設。
一 價值工程原理
價值工程是研究如何以最低的壽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實現對象(產品、作業或服務等)的必要功能,而致力于功能分析的一種有組織的技術經濟思想方法和管理技術,其基本原理涉及三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即價值、壽命周期成本和功能。價值的大小由對象的功能和成本的比值決定;壽命周期成本是指產品整個壽命周期過程中發生的全部費用。
功能是產品或服務能滿足用戶需要的屬性。價值工程法通過研究用戶的實際需要來確定功能。在這里我們主要將功能分為兩類:基本功能和附屬功能。基本功能說明一個產品存在的主要目的,它所回答的問題是“該產品能做什么”。附屬功能主要回答“產品還有什么其它作用”的問題。對于價值管理的目標來說,附屬功能都沒有使用價值,主要起輔助作用,且占據大部分成本。[1]
“一切成本都是為了獲得功能。”“即使不能得到某個產品,也必須得到它的功能。”功能分析是價值工程方法的核心思想,它基于項目是“做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的原則,要求項目設計者明確區分項目的基本功能和附屬功能。
在項目“是什么”和“做什么”的思想指導下,我們首先來探討網絡課程本身的客觀規律。
二 網絡課程“是什么”
網絡課程是在網絡環境下產生的一種新型學習資源,由于不同的學習理論、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計算機技術及課程觀等,當前對網絡課程“是什么”形成各種不同的表述。綜合網絡課程的各種定義,筆者從實踐的角度對網絡課程“是什么”作這樣的說明:網絡課程是一種以網絡為環境的系統的學習資源。并從以下方面來理解網絡課程:
1 網絡在網絡課程中的本質屬性
網絡作為網絡學習的環境包括教學媒體、學習資源和認知工具。
(1) 網絡作為教學媒體
網絡在網絡教學過程中起到傳遞信息、接受信息和生成信息的作用。而這三種作用的產生源于網絡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因此,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網絡學習環境應當具有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支持,以滿足學習者運用各種軟件工具進行信息檢索、站點瀏覽、知識管理。
(2) 網絡作為學習資源
Bostock[2](1997)認為,由于通過網絡瀏覽器可以方便地獲取各種資源,網絡與這些資源的界限模糊了,因而網絡從本質上講是資源;盡管學習不純粹是信息獲取,但在設計網絡學習環境時,信息的數量、質量和容易獲得的程度仍然是很重要的。雖然網絡資源天生不是為教育而設計的,但網絡課程是為教育而生。因此,從資源的角度來看,網絡學習環境應當具有豐富多樣的知識表征,包括文本、圖片、聲音、動畫、視頻,還有情境模擬和仿真。
(3) 網絡作為認知工具
認知工具是支持、指引和擴充學習者思想過程的心智模式和設備,能幫助和促進認知過程,在培養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綜合思維中起著重要作用。網絡瀏覽器提供了登錄網站、瀏覽信息、資源上傳和下載、發布網頁、查找資源、字典、計算器、翻譯等全方位的功能,所以網絡是一種綜合的認知工具。而且,作為一種通信的工具,網絡可以提供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者由此可以獲得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因此,從認知工具的角度來看,網絡學習環境還應當具有無縫交流的協作平臺。
2 網絡課程的教育屬性
教育系統包括教育者、學習者、學習影響三大要素。網絡課程系統同樣具有教育者、學習者、學習影響三大要素,三者通過網絡教學環境提供的強大的軟硬件系統和協作平臺相互作用。
3 網絡課程的主體屬性
網絡課程的主體也就是網絡課程功能的主體。價值工程法通過研究用戶的實際需求來確定功能,我們確定網絡課程的主體為學習者而非教育者,所以網絡課程為滿足學習者的需要。而且網絡課程要求主體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
對網絡課程“是什么”的回答定義了概念層次的網絡課程。網絡課程的建設就是將概念的網絡課程轉化為產品。而基于價值工程原理的產品開發是從“做什么”出發來形成產品,即從產品要滿足用戶的功能著眼,實現功能才是產品存在的目的。是否由概念形成的網絡課程就能完全實現網絡課程的功能;從功能出發的課程產品能否滿足網絡課程的各種屬性。事實上,網絡課程提供的功能與用戶需要的功能經常不一致,當人們追求新技術的熱情超過了對學習效果的追求時,“是什么”和“做什么”的問題之間就越走越遠了。
三 網絡課程“做什么”
網絡課程“做什么”主要針對網絡課程功能主體而言,其實就是回答網絡課程的功能問題,即網絡課程能在哪些方面滿足學生的需求。在此,首先要對本文中的高校網絡課程和學習者作界定。
1 高校網絡課程界定
本文中所指的高校網絡課程指除教育部批準的68所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的高等學校以外的高校所建設的對外完全免費開放的網絡精品課程。
2 高校網絡課程學習者界定
本文中的網絡課程學習者指不完全網上學習的高校全日制學生。
3 高校網絡課程的功能
“狠抓課堂,優化網絡,重在自主,面向應用,全面提高”。這一口號精辟地概括了傳統課堂和網絡課程的關系,提出了對網絡學習者的要求,說明了網絡課程在信息時代對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地位。在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對人才提出更多要求的二十一世紀,傳統課堂應與網絡課程并行完成培養合格新世紀大學生的任務。
(1) 網絡課程延伸課堂內容
在“博才”教育觀的影響下,高校各專業以縮減課程課時數為代價增設多門課程,原本不足的課堂教學時間更是“雪上加霜”。很多教師在課程教學設計時,“蜻蜓點水”般完成教學任務。面對擴招帶來的大班教學,“因材施教”、“個別化教學設計”更是無從談起。網絡課程延伸課堂內容,將“蜻蜓點水”變成“下馬觀花”,將“大鍋飯”變成“小灶”。
(2) 網絡課程延伸課堂交往
最近,對高校師生關系的負面聲音越來越多。“當前我國高校師生關系交往結構方式、交往性質、交往內容異化。”[3]“學生對師生關系滿意度不高、師生交往時間少、頻率低、教師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性未能得到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良好互動尚未形成等等。”[4]課堂是高校師生時空共處的核心場所,也是傳統溝通方式唯一能存在的場所,高校師生時空共處的限制是師生關系不和諧的重要原因。網絡課程中的交流時空不限,方式靈活,內容豐富,延伸了傳統課堂交往,重塑和諧師生關系。
(3) 網絡課程延伸課堂生活
網絡是技術,是環境,更是當代人們的一種生存方式。通過網絡課程,讓學生學會利用網絡學習、交流、合作、創作,在實踐中切實提高信息素養,適應網絡生活。
四 高校網絡課程的現實功能
以某高校建設的精品課程為例,精品課程網站導航欄一般由“課程簡介”、“教師隊伍”、“課程大綱”、“課程教案”、“教學資源”、“習題解答”、“參考書目”、“授課錄像”、“教學論壇”和“留言板”組成。從組成順序來看,都大致相同地把如“教師隊伍”、“課程簡介”、“課程大綱”當成相當重要,而“授課錄像”、“教學論壇”和“留言板”放在最后,甚至沒有留言板和教學論壇,即使有也沒有鏈接或者是為配合檢查用的永不改變的某一天的主題發言,“授課錄像”一般包括大概一節課的教學,且聲音和畫面都很模糊。教學資源也相當簡單,有的提供了課堂教學的教案課件,有的提供了幾個相關網站的網址。
不需分析網絡課程建設中教學設計的思想,交互的便利,網絡課程對學生學習的幫助,單從網絡課程的表面形式來看,當前大部分高校是將網絡課程作為花重金卻不起實際作用的“門臉”來建設。冷落網絡課程“是什么”,漠視網絡課程“做什么”,顛倒“內容”和“形式”的定位。
五 價值工程法思想對高校網絡課程建設的啟示
價值工程功能分析原則切中我國高校網絡課程建設要害,對網絡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 區分內部價值和用戶價值
強調網絡課程內部價值(對于學校和自身的價值)而不是用戶價值(對于學生的價值)是網絡課程產生劣質價值的開始。對于大多數高校來說,建設網絡課程是為了迎接教育部(或上級組織)的評估;對于大多數網絡課程的主持人來說,建設網絡課程是為了申請到建設經費進而作為職稱晉級的材料支撐。這和很多公司都使用內部價值標準來選擇所要投資的產品開發項目一樣,他們所關注的是產品或項目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效益,而不是產品或項目在多大程度上能滿足用戶的需要。要優化網絡課程的價值,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在網絡課程制作前把握學生的特點,了解學生的需要。
2 區分需要建設課程和可以建設課程
我國高校網絡課程建設的一般流程:項目主持人申請—學校審核—學校批準并撥入一定建設經費—網絡課程建設。從流程來看,可以建設課程的建設者一般具有開發網絡課程的技術優勢或為資深教師(職稱高或職務高),因為這樣的課程才能吸引審核專家的眼球。這和我國當前高校網絡課程建設情況相符。“一切成本都是為了獲得功能”。在網絡課程建設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優先滿足需要建設課程,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功能。需要建設課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非常重要的課程;
(2) 授課面廣的課程;
(3) 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
(4) 教學內容適宜用多媒體表達的課程;
對于需要建設課程,學校應在網絡技術人才、教學設計人才和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3 區分網絡課程“是什么”和“做什么”
從產品層次分析,完整意義的網絡課程應該展示網絡課程“是什么”的所有內容模塊和作為教學媒體、學習環境和認知工具的所有技術能力,這樣就能夠與當前流行的網絡課程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合拍。從產品的研發過程來看,要得到完全產品化的網絡課程,就必須投入大量的技術人才和制作時間,這對剛剛起步的高校網絡課程建設提出了過高要求。“即使不能得到某個產品,也必須得到它的功能。”從功能層次來分析,設計網絡課程就是為了得到網絡課程的功能。高校網絡課程的主要功能就是延伸傳統課堂的內容、交往和生活,要實現這一功能,應該選擇最能表現網絡課程功能的最簡單技術(哪怕只是建立一個QQ群,我們也實現了交流討論、資源共享的功能),以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功能。因此不能以是否表現出了網絡課程的形式,而應以是否體現了網絡課程的內容的標準來評價網絡課程建設。
4 區分網絡課程的基本功能和附屬功能
區分網絡課程的基本功能和附屬功能的目的在于通過減少附屬功能的成本來降低課程的建設成本,提高網絡課程的價值。比如在網絡課程的展示活動中,有些設計者為表現技術能力而強調,“本網站具有搜索功能”、“本網站具有在線翻譯功能”、“本網站具有注冊和在線考試功能”、“……”。而由于網絡本身提供的資源很豐富,所以課程中的這些附屬功能設置有些本末倒置。也有些設計者為了表現課程內容的素材如何豐富,取用大量的圖片、視音頻來表達其實三言兩語就一清二楚的內容。這樣不但讓學習者反感,而且長時間的下載更是讓學習者煩躁。在網絡課程建設過程中,應明確區分基本功能和附屬功能,堅持每一內容的設計和技術的使用都能夠回答“該設計用簡單的方法實現了網絡課程的某一功能”的原則,使大部分成本用在基本功能上。
六 結束語
現代遠程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努力建設體現遠程網絡教育的特點和遠程教育的學生特點的優質網絡課程[5]。我國高校網絡課程既不體現網絡教育的特點,也沒表現遠程教育的學生特點。主要原因在于網絡課程制作者對網絡課程建設的目的和網絡課程的功能認識不足。而當前網絡課程建設缺少理論的指導導致了網絡課程制作者的盲目。本文藉由價值工程理論來指導網絡課程建設,希望能給網絡課程的建設提供一個理論原則,以期引起價值工程理論在教育技術領域的進一步作用。
參考文獻
[1] [美]羅伯特 B. 斯圖爾特, [中]邱菀華.價值工程方法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102.
[2] Bostock S J, Design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for Active Learning[Z]. Web-based instruction,1997: 225–230.
[3] 賴曉云,杜偵.運用現代網絡技術重塑高校師生關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7,(8):52-53.123.
[4] 李劍,高校師生關系現狀調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1):45-46.
[5] 鄧幸濤,曹鳳余.網絡教育精品課程建設五人談[J].中國遠程教育,2007,(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