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向學習者的口譯學習網站是實現口譯課程、口譯教學與ICT整合的有效形式。文章從當前學習理論研究的發展和口譯教學的特點出發,闡述了面向學習者的口譯學習網站的主要作用,并結合在實踐中開發的口譯自主學習網站這一實際案例,總結了學習網站建設的設計理念與技術實現細節。
【關鍵詞】學習者;口譯;自主學習;網站建設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7—0129—04
自2003年翻譯學從一個從屬于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的三級學科發展成為獨立的二級學科,建立起擁有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完整培養體系以來,作為其中的一個分支——口譯教學在我國也獲得了很大發展。從而,在口譯教學中也呈現出一系列的研究課題,如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培訓、評估體系等,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索。
本文嘗試探討一種將口譯課程、口譯教學與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整合的有效形式——口譯學習網站的建設與實踐,試以拋磚引玉,對口譯教學與ICT整合予以深入思考。
一 新時代背景下的口譯教學
1 教學研究的轉向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由于認知科學、生態心理學、人類學以及社會學等學科發展和共同影響,對教學的理解發生了嬗變:從教的研究專向于學的研究,“從知識的傳授轉向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知識建構”[1]。新的研究成果認為:“學習既是個體感知、記憶、思維等認知過程,也是根植于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現實生活的社會建構過程”。[2] “學習活動應該是主體為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感悟生命而積極建構知識、實現自我不斷發展與完善的活動” [3]。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為關注的主體,要仔細探討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建構過程及影響條件等問題,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參與和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的發展。此為當前教學理論探討的主要問題。
2 時代背景下的口譯教學觀
口譯是一種即席性很強的、集語言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交互的多任務語言操作活動[4],它涉及譯員的雙語能力、言外知識、口譯技能和心理素質等。因此,口譯教學不同于其它語言教學,有其獨特教學特點 [5]:(1)技能性:口譯是一種專業技能,無論是連續傳譯,還是同聲傳譯,對口譯技能的要求都很高。(2)實踐性:口譯是一種操作性很強的專業技能。要培養出合格的譯員,除了口譯技巧的系統訓練,還必須輔以大量的口譯實踐練習。據研究,口譯學生要達到一名合格譯員的水平,其口譯練習量必須達到800-1000“磁帶小時”(ape hour)(3)仿真性:口譯課的教學材料宜采用“仿真性”材料,即原汁原味的口譯現場錄音、錄像,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譯技能訓練效果。
口譯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口譯能力,培養學生從事口譯工作的相關素質。[6]因此,口譯教學應以口譯技能的培養和獲取為中心,兼顧語言、知識、心理等諸方面能力和素質。從認知心理科學和語言學的觀點分析,技能的熟練掌握,良好的認知心理素質的培養,主要依賴大量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學習[7]。因此,作為教學系統的子集的口譯教學,必須遵循教學理論的發展要求。具體而言,就是要遵循教育的本質目的,以學習者為中心,在仔細思考學習者特點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探求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習者的口譯綜合能力。此外,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學生數量的增加和有限的課堂訓練時空的矛盾也要求口譯課程和口譯教學作出改革,探討既適合學習者特征又有效用的個性化教學方式。
3 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技能為主線的口譯教學思想確定
技能性是口譯教學的一個最大特性,而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本研究采用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技能為主線的口譯教學思想,圍繞著學習者的技能獲取,將技能細分為各子技能,據此設計功能模塊,開展層級化的訓練活動。本研究通過大量的視聽、口譯練習、在線錄音、自主評價、錄音回聽、教師評價等活動環節來強化學習者的聽辨能力、短時記憶技能和臨場心理素質,在各單項技能整體提高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者的口譯綜合技能。
二 ICT與口譯課程的整合:口譯自主學習網站
口譯技能的訓練與提高,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在國外,計算機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起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被稱為“計算機輔助口譯訓練(Computer Assisted Interpreter Training)”[8],簡稱為CAIT。Sandrelli和Hawkins(2006)將CAIT定義為“使用多媒體計算機來促進口譯訓練”[9],其發展動機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的多媒體功能,以各種方式提高口譯教與學的效果。
在國外,主要有以下幾種CAIT工具被應用于口譯教學[10]:1)計算機軟件包,如Interpr-It和Interpreter Training CD ROMs;2)應用軟件,如Interpretations和Black Box;3)基于網絡的口譯學習環境和虛擬學習環境(VLE);4)基于虛擬仿真技術的虛擬口譯環境(VIE)。
根據Sandrelli的觀點,口譯虛擬學習環境是一套通過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增強學生口譯技能的學習工具,是一種具有強交互和仿真功能的學習網站,包括了支持學生和教師教學的工具、網絡化共享資源空間、虛擬口譯訓練檔案、學習訓練跟蹤工具等功能和工具。[11] 基于仿真技術的虛擬學習環境還具有仿真會議和翻譯功能。
面向學習者的口譯自主學習網站屬于虛擬學習環境的一種,它包括了4個模塊:用戶信息模塊、習題模塊、Web錄音模塊和學習評價模塊。用戶信息模塊主要記錄學生和教師的基本資料,如學生的學習檔案和成績等。習題模塊包括了大量口譯技能如交替傳譯技能(即時記憶、理解技能、言語類型分析、譯前準備、口譯筆記等)和同聲傳譯技能(表述或重復技能、雙耳分工與精力分配、預測技能等)的口譯訓練材料以及各類口譯場合常見的口譯主題類材料。網站針對不同的技能要求設置了不同的口譯主題材料練習活動,以強化學習者對各個技能的把握。這些材料都具有以下的特點:1)內容多樣,涵蓋各種口譯專題;2)形式多樣,既有音頻,也有視頻;既有會議發言的原汁原味資料,也有教師教學講解的視頻;3)難度各異、語速和口音多樣,以便讓學生適應如真實口譯現場的不同風格、不同語言背景的發言人的語音。Web錄音模塊是通過在網頁上嵌入控件,實現Web實時錄音,生成的錄音文件實時保存在流媒體服務器上。學生不能刪除服務器上的學習記錄,也不能更改學習檔案,以此實現對學生口譯練習的控制。學習評價模塊是學生對自己的錄音進行自我評價以及教師對學生的口譯錄音進行檢查、評價和反饋。當分數加權值超過晉級標準時,系統自動升級訓練級別。
該學習網站打破了傳統的教材觀念,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大量文本和音、視頻資料,讓學習者進行自我練習和自我評價,從而開展循序漸進式的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又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不斷跟進新信息,更新教學資料,使訓練既可以因循技能階段進行,又不會與社會發展脫鉤;既照顧到專題知識的熟悉,又不忽略時代語言的掌握;既滿足了學習者個性化訓練的需要,又推動了口譯教學緊隨時代的發展需要。此外,學習網站能自動在后臺數據庫中記錄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如錄音和學生自我評價)、教師的反饋以及師生互動等數據,能為口譯研究提供大量的實用數據,為口譯實證性研究建立堅實的基礎。
三 口譯自主學習網站建設實例
1 設計理念與整體框架
面向學習者的口譯自主學習網站的構建以口譯自主學習和評價為應用平臺,綜合考慮課堂教學、自主訓練和學習互動等特點,讓學習者通過網站在課后開展自主訓練,利用多種媒體和手段鼓勵和督促學習者在語言能力和知識上的積累,強化語言基本知識和口譯技能;可以無限次地進行口譯技能的訓練,讓學習者在堅持不懈的實踐中鞏固和掌握口譯的各項技能;可以創設口譯情境,讓學習者多次的練習實踐中強化臨場心理,從而克服焦慮感。網站通過FMS(Flash Media Server)技術,實現自動化錄音,并把學習者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習者在螺旋式的訓練中逐漸提高口譯技能。
課題組成員在對口譯教學實踐進行調研的基礎上,設計并開發了面向學習者的口譯自主訓練網站。設計理念如下:
1)口譯學習理論與計算機技術結合。通過吸收認知學習理論、教學支架理論等多種教學理論,結合ASP、FMS和數據庫技術,使口譯自主訓練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
2)以技能為主線進行層級訓練。圍繞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技能的各項技能細則,設計各種題材的分級練習,按照“譯前準備-支架引導-技能訓練-自我評價-錄音視聽-實踐反思”的方式進行口譯技能的系統化訓練。
3)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學習者可以自主練習并在線錄音,按照練習的標準對自己的錄音進行評價,若達到晉級標準則自動升級到高一級練習進行訓練;若不能晉級則在原級繼續練習。教師可以查看學習者的學習記錄并對他們的口譯練習進行評價,提出有效反饋,正確引導學習者的學習。
4)因材施教。學習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層級和練習材料,進行以技能獲取為目的的個性化學習。
5)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無縫對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對相關技能進行講解,對學習者的學習進行分析,同時,針對學習者的情況設置下一步的訓練材料,使課堂教學和學習者的課后自主練習有機聯系起來,使課堂教學和課后訓練溶為一體,達到口譯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
6)口譯教學材料與時俱進,及時更新。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不斷跟進新信息,更新教學資料,使訓練既可因循技能階段進行,又與社會發展同步。
7)學習效果動態立體化。網站自動記錄學習者的訓練錄音、學習者學習評價分數與評語以及教師的評分和點評,使每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既能視聽,又能可視,達到學習檔案立體化的效果。
學習網站主要包括教學背景、口譯知識、專項技能、綜合技能、影音資料、學習檔案、學習資源和交流討論等模塊, 其中“教學背景”、“口譯知識”、“影音資料”、“學習資源”以樹形結構呈現相關口譯資源,可讓學習者獲取不同的口譯知識;“專項技能”和“綜合技能”是網站的主要模塊,分別精心設置了三種級別的習題,由易到難。各級練習的語言材料都經過仔細選擇、剪輯和編排,以確保輸入的語言信息符合學習者的認知水平,激發語言感知,促進譯語輸出。練習的錄音結果存入“學習檔案”數據庫后,學生可以根據結果,進行自我評價,自覺調整訓練。教師可以根據練習結果,給出評價,提出明確的指導與建議,促使學習者加以改進。練習內容難度如螺旋狀伸展,讓學習者的技能也如螺旋狀不斷向上發展。螺旋狀的訓練不僅回應了教學階段的要求,亦照顧到學生個人水平的需要,使能力強和能力稍弱的學生都能逐級提升(找到力所能及的練習)。設計框架如下圖:

2資料收集與轉化分割
(1)資源收集
網站的資源建設主要包括資源收集、整理、歸類、技術處理、資源上傳等環節。各類資源主要來源于互聯網上的國際組織網站、國際會議網站、廣播媒體、各大型會議、重要會談、訪談、著名演講等口譯現場錄音/錄像;其次來源于教師參與各類會議翻譯以及會議交流等錄音/錄像材料;再次來自于課堂教學的錄音/錄像等。資源收集的內容包括源語發言、目標語口譯等錄音/錄像以及相關文本等材料。
(2)資源整理
將收集好的資源按照網站的幾大模塊進行初次整理,如文本資料分別按照口譯基本知識、背景資料、學習資源等進行整理;音視頻先按照音頻、視頻文件夾整理,然后再分別按照同聲傳譯和連續傳譯技能細則進行整理。
(3)資源歸類
將初次整理的資料以技能為主線,按照不同類別進行細化整理:如首先按照譯前準備、即時記憶、口譯筆記、數字傳譯等進行歸類;再以口譯場合常見的口譯主題,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進行細化歸類;最后在細化類別的基礎上再按照從一到三的練習等級進行分類整理。
(4)技術處理
口譯自主練習資源的處理是一個復雜的環節,這是網站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口譯課程與ICT進行有效整合的關鍵環節,需要口譯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的緊密合作才能完成。例如,首先視聽所有音視頻資料,確定練習的難易度,然后將資料按照需求裁減成不同時間長度的文件,最后利用編輯和轉化工具,把這些文件全部轉化成后綴名為“.flv”格式的音視頻文件。
(5)資源上傳
將所有整理和處理好的資源按照要求分別從后臺管理平臺上傳至口譯網站的各個模塊的主欄目和各級欄目中,完成資源的網絡化開發過程。
3技術實現
(1)系統結構
系統采用B/S結構,由客戶端、網絡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組成。FMS服務器提供流媒體的后臺支撐服務,Web服務器提供終端用戶界面;數據庫服務器記錄所有的學習資料和學習檔案等。當客戶端向Web服務器發出頁面請求時,Web服務器返回相關頁面給客戶端瀏覽器,此時嵌入在頁面中的SWF文件,通過Flash腳本(Action Script)與FMS服務器進行通信,同時使用RTMP實時傳輸協議,實現語音的采集、傳輸和保存。
(2)網頁客戶端的開發
客戶端應用基于瀏覽器的技術,頁面處理部分采用JAVABEAN + JSP技術進行開發。Web錄音控件包括放音、錄音、靜音和音量調節功能。JSP實現了與服務器的數據交互(如數據存儲邏輯處理)并在瀏覽器對數據進行展現。流媒體部分采用Adobe的Flash視頻流媒體解決方案:服務器端采用Adobe Flash Media Server 3作為流媒體服務器,客戶端則使用Action Script3編寫的Flash流媒體播放器(封裝為網頁中常用的SWF文件)嵌入頁面。Flash流媒體播放器在頁面加載后與流媒體服務器通訊,獲取視頻播放流,在瀏覽器中播放。Flash流媒體播放器除了具有播放功能外,還具有語音實時采集的重要功能。它利用客戶端的麥克風進行語音采集,并傳輸到流媒體服務器,從而實現Web錄音功能。
(3)服務器端的配置與開發
網站采用B/S 模型,服務器端負責系統的數據存儲以及和客戶端之間的數據傳遞。服務器端安裝Tomcat6.0提供Web 服務,用于接受客戶端的請求,并反饋給其相應頁面。服務器端安裝Flash Media Server 3提供流媒體服務,數據庫軟件使用MySQL5.1。
四 結語
CAIT是口譯研究中一個新的研究分支,國內外都開始關注此問題,但少見有系統化的研究成果出現。本文探討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口譯自主訓練網站的建設背景、設計理念、網站建設的主要環節和相關問題,并以作者參與的研究項目作為實踐案例,初步總結了一些經驗。希望本文能為相關教學實踐和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戴維.喬納森.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2] 趙健,鄭太年,任友群,裴新寧.學習科學研究之發展綜述[J].開放教育研究,2007,13(2):15-20.
[3] 馮銳,任友群.學習研究的轉向與學習科學的形成[J].電化教育研究,2009,(2):23-26.
[4] 王斌華.口譯:理論#8226;技巧#8226;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3.
[5] 王斌華,葉亮.面向教學的口譯語料庫建設:理論與實踐[J].外語界,2009,(2):23-32.
[6] 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4.
[7] 蔡小紅.論口譯教學訓練評估[J].中國翻譯,2005(6):58-61.
[8] Sandrelli,A.Hawkinsi,J.(2006).Computer Assisted Interpreter Training(CAIT): What is the Way Forward?[EB/OL].
[9][11] Sandrelli, Annalisa and de Manuel Jerez, Jesús.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n Interpreter Training: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 Prospects [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07,1(2):269-303.
[10] Sheng-jie Chen. Computer Assisted Interpreter Training - A Case Study[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