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杜會用人的價值取向開始偏重人才妁社會適應性和職場實際工作能力。需求人才的類型更多的是知識面較寬,專業理論扎實,動手艙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只有摸清市場,使會計教學與職場需求找到最佳蛄舍點,才能培養出服務于經濟發展和職場需要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關鍵詞]會計人才 職場需求
高等會計教育的生命力,就是在于不斷滿足社會的各種需求。這樣才能使辦學過程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得到有效化解。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辦學的必然選擇。只有摸清市場“胃口”,把握職場“脈動”,使會計教學與職場需求找到最佳結合點,才能培養出服務于經濟發展和職場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使辦學方向、培養規格、教材建設、教學計劃等培養過程始終處于職場與學校共同打造、調整、優化、監控的“界面”之內,才能培養出職場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級會計人才。會計教育的改革才真正稱得上有社會意義,
分析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人員的職場需求特征可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1 職場追求的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一人力資潭的開發
從這個角度分析實際上是講“職場需要學校做什么”的問題。即如何最大化地展示學生崗位能力。
通過走訪企業市場調查,公司總裁說:“企業最缺乏的就是高級財會人員。剛畢業的學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開始時我們招聘本科生,上崗后發現他們只會說,不會做;于是我們抬高價碼,招聘了研究生,上崗后發現他們更會說,還是不會做。”據有關部門統計資料,現全國有500多所高校設置會計學專業,在校生近40萬人,平均每10名在校大學生中,就有一名是會計專業。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企業界能容忍本科畢業生適應工作的最長時間依次為:三個月40%,半年以內34%,一年以內24%。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勞工部為了幫助學校了解如何改革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以期讓學生取得將來在職場成功所需要的高效率技能,強調學校必須讓學生“學會生存”,為此,發表了”職場要求學校做什么”的報告。要求幫助學生獲取目前和將來的職場上所必需的三部分基礎和五種基本能力。三部分基礎為:基本技能、思維能力、以及個性品質。五種基本能力為:合理利用與支配各類資源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獲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綜合與系統分析能力;運用各種技術的能力。這份報告反映了美國的職場對學生學習的要求。產生了極大震動;美國勞工部的報告對我國本科會計教育也有很大啟發和借鑒。
由于我國會計教育環境的變化,使得會計職業界(職場)和會計教育界(學校)沒有系統建立溝通渠道和機制,從而使會計職業界在新環境下變化了的和正在變化的人才需求無法引導學校建立和及時調整會計教育目標,由此產生了會計教育的一系列問題。所以,解決這個問題應從源頭人手,解決需求決定培養這一關鍵問題。如定期組織教師和學生深入企業實習,建立校企之間的穩定合作關系,政府和學術組織等,應扶持職業界的代表一會計民間職業團體,采取各種方式,發揮民間職業團體在溝通與交流的機能,如:參加會計教育評價體系的制定、調查企業需求、組織研討等。
2 學校追求的是辦學質量和社會效益的最優化-學生能力培養
學校辦學質量的終端體現是學生的質量如何,學生的生存及特色也主要取決于學習的質量。簡而言之,學校就是要全力為職場服務,否則辦學方向就耍出現問題。目標決定方式,需求決定動因。
在當前高層次會計人才供不應求,一般會計人員嚴重飽和,工作難有保障的現狀下,作為培養高級會計人才的重要基地一本科會計教育,應當體現其需求特色。高等會計教學的目標自然就會演繹為打好扎實的專業基礎,拓寬知識口徑,使其具備較為扎實的經濟學、管理學基礎,真正構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與定性描述相結合的知識結構。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誠信品格、綜合能力、思考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創造能力等。除此之外更應學會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為會計主體處理紛繁的事務。企業的會計人員不再是僅僅擔負著核算、監督等功能,而應當能夠提供五大核心服務:確認性服務、技術服務、管理顧問服務、財務規劃服務以及國際化服務。
從照本宣科的傳授模式下解放出來,將如何與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不同經濟發展地區的特點相結合,本著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思路,在課程設置上開設一些地方特色的基本課程或講座,能夠為學生今后更快地進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改革后的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進行啟發式、探索性的學習。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做一些企業調查實踐,甚至到一些部門頂崗實習。教師應結合一些實際的案例進行教學,將熱點的財經問題引入課堂。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經濟活動聯系起來,從而使“參與活動”演變為一項“創意活動”。還可以引入“模擬職場教學”、“仿真訓練”等具有強烈針對性的開放式教學方式。
從教學管理者的角度講,本科會計教學的考評體系也必須與職場需求接軌。以分數為評價的定量核心體系就明顯地看到它的局限性,因此在能力的評價上如何更科學、更適用,就猶為重要了。至少是要以定性的評價為輔助手段才能真實描繪出學生的能力差異。
3 學生追求的是成才和就業的便捷化一自我成功的實現
在目前的就業環境中。企業實際上是處于買方市場,掌握著挑選人才的極大主動權。相比招聘普通高校會計專業應屆畢業生,他們更青睞有會計實務經驗的高水平國際化從業人員。
通過了大學本科會計考核評價體系的畢業生,為什么不能滿足職場的需求?分析其中緣由:我國現行大學本科會計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著差距。在泛泛地談到會計專業學生在職場需求的被動與尷尬之時,我們常常發現同一學校、同一班級的學生就業機遇的差異也是很大的。自身綜合素質較為突出的學生常會有某種優勢,雖然有偶然性因素,依然還是能夠發現,這些學生的能力素質相比較而言和職場的需求找到了結合點。這里給我們的有益啟示是:主動的提升自己適應職場要求的能力要比在抱怨當中被淘汰更有意義。職場不講究同情,職場不憐憫弱者,職場要憑借實力競爭。
學生如何去體現自身的價值。不能僅僅依賴于伯樂來“相馬”,而要在“賽馬”的競爭中去展現自我,這里就有積極主動去適應比賽的問題。要懂得社會對本專業的需求以及對其綜合能力要求等內容,懂得就業過程中的核心競爭力是自已的專業能力與素質。要盡可能的發展學生的各種潛能,如:情感、態度、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創新精神等。在學生逐漸適應職場需求的過程中,也就提升了就業的效率和質量,它在某種意義上講實現了學生的“超前就業”。因為當你基本符合職場要求后,就自然避免了為以后就業產生的焦慮,實現會計專業畢業生的整體性就業,學生當然就會產生成就感和歸宿感,這實際就是“教育要使學生走向成功”的基本理念。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雖然每個人因天賦差異使自我實現的程度不同。但這一形成過程都是漸進積累的,都是相同的。
總之,對職場需求的三個視角分析,如果打個比方的話,職場(企業,公司)就是有人才需求的客戶,學校就是培養有市場前景的高素質人才的廠家,學生則是非物化意義上的特殊產品。高等教育是塑造品格,確立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使教學與社會,教學與生產,教學與生活。教學與時代緊密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不僅成為認知主體,而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實踐主體、創造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