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村始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為鞏固和發展農業權村良好形勢。我們必須把握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特征,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本文就我國農村經濟政策的改革與發展情況談幾點粗淺認識。
[關鍵詞]農村經濟 政策 改革 發展
前言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供給從長期短缺變為供求平衡、豐年有余,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由主要受資源約束變為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從農產品供求格局看,耕地等資源快速減少,需求剛性增長,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仍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從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看,“受市場約束越來越大”的判斷已經成為現實,受“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影響的局面日益顯現。同時,近年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又出現了一些重要變化,階段性特征表現得更加突出。從指導思想看,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作出了統籌城鄉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形成了新時期“三農”工作的政策理論體系和制度框架。開創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局面。從發展背景看,我國已進人工業化中期階段,2008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1.3%,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到39.6%;城鎮化率達到45.68%。這些指標表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已達到新的發展水平,城鄉發展的互補性、互動性增強,當前已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1 我國農村經濟政策改革有待解決的問題
1.1 宏觀經濟運行態勢仍不明朗
對當前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分析,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的困難階段可能還沒有過去,出口復蘇遲緩,產能過剩持續,通縮壓力不減,經濟運行存在著再次探底的可能。如果出現經濟二次探底,農產品需求萎縮。價格下行壓力加大,農民就業和收入困難加劇。另一種觀點認為,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明顯回升,工業生產復蘇加快,經濟增長強勁反彈,貨幣流動性過剩,有可能出現經濟過熱,引發新一輪通貨膨脹。由于食品占我國CPI指數的權重在40%左右,治理通貨膨脹時農產品價格往往會受到抑制,進而會對穩定農業生產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產生不利影響。
1.2 保持農業農村經濟良好發展勢頭難度加大
近年來,在國家實施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刺激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糧食連續6年增產、農民收入連續6年增幅超過6%的好成績,即便是在金融危機的響下仍然保持了平穩發展的好勢頭。不過,應當看到,今后影響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不確定因素逐漸增多。強農惠農政策的邊際刺激效應遞減,在前期高基數高水平上繼續保持農業農村經濟決速發展勢頭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1.3 統籌區域發展任務艱巨
我國地域遼闊,由于歷史、地理位置及經濟基礎等原因,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的實施,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區域間發展不協調的趨勢仍未根本改變,牧區與農區、傳統農區與發達地區、石山地區與平原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仍呈擴大的態勢,不僅有收入差距,更有農村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方面的差距,而且后者更為突出,實現統籌區域發展的目標任務極為艱巨。
1.4 國際貿易環境依然嚴峻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貿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對外出口也成為擴大農產品需求、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渠道。但隨著進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2008年達到58%,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例也接近20%。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外需大幅度萎縮,對我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農業發展也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凸顯了過度依賴外貿的弊病。下半年以來。隨著世界經濟見底回升,我國外貿出口的降幅也呈現收窄的勢頭。但也要看到,全球經濟真正復蘇還需要有一個過程,外需規模在短期內還難以全面恢復。而且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面臨空前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重壓,貿易摩擦成為常態化,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格局難以再現。對于農業而言,對外出口的拉動作用將不斷減弱,擴大內需,開拓國內市場,將成為拉動農產品生產發展的主要動力。
2 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趨勢
2.1 農業生產企業化
打破家庭小規模經營的格局,對適當范圍(一鄉或一村)的土地實行經營權的流轉,納入統一管理共同經營。農業生產不再是憑著農戶各自的經驗開展,是在有關專業人員對土壤進行勘測,對氣候進行預測,對國內、國際市場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從整體上安排農產品生產的種類和比例,并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使農業生產在信息更加完備的前提下,趨于合理化、科學化和高效化,以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
2.2 實施品牌戰略
打造農產品品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國農產品的零售交易場所已由農產品交易市場向農產品超市轉變,并將在今后的一段時期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勢必成為城市居民購買農產品的主要市場。超市銷售,為有口碑的農產品提供了壯大市場份額的機會,同時也排斥了無品牌農產品的市場進入。其次,隨著產品營銷的發展;品牌越來越多地被消費者認可和接受,農產品亦然。因為農產品的內含差異性,消費者難以用肉眼識別,大多數也不能在購買時用味覺來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品牌來確定購買的對象。品牌產品,在市場上可以使無品牌同檔次農產品替代程度降低,在農業產業市場競爭中占據了優勢,產生了市場競爭力差異,從而有利于優質農產品、高效農業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實施品牌戰略具體措施上:一是努力推行農業生產企業化,有利于農產品的品質提升、品牌塑造和降低農業風險;二是制定相關產業產品的質量標準,并嚴格按質量標準做好產地標準化生產,打造有特色的優質農產品;三是加大組織化營銷力度,建設特色品牌產品的產地市場,集中銷售渠道,促進農產品流通的良性發展;四是有關職能部門要積極培育優良的農產品市場競爭環境,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為品牌農產品保駕護航;五是要有政策扶持,特別要加大資金、科技的投入,支持以品牌生產為龍頭的農業企業化建設。
2.3 開發利用農村的優勢
農村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也有許多獨特的人文環境,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是農村經濟除種養之外的又一發展渠道。例如當地的溫泉、冷泉自然資源,名山古寺的風光資源,各地的水色湖光資源,等等。從休閑、旅游、觀光等角度切入,進行有目標有計劃的遠景規劃和開發,是新世紀農村經濟發展的特色之路。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農村經濟也會逐步提高,農村也要適時適度地對接國內外,灌輸新的發展理念,通過自身的努力,拉動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平穩發展,早日步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