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權變動,無論從民法理論層面出發,還是從實踐角度考量,一直是各國民法界關注的焦點。雖然我國《物權法》已頒布施行多年,但是人們對于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爭論并未平息。本文試從比較民法的角度分析和論證不同物權變動模式的利弊,并論證我國《物權法》所確立的物權變動模式妁合理性。
[關鍵詞]物權變動 意思主義 形式主義
1 物權變動模式概述
凡權利者皆有變動,于物權亦不例外。基于物權的絕對性,物權的變動,不僅涉及交易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對第三人的信賴以及交易安全也有所影響。因此,物權之變動,無論從民法理論層面出發,還是從實踐角度考量,有史以來甚受關注。物權變動模式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民事立法,對基于合同行為的物權變動進行法律調整的具體方式。縱觀世界主要國家的民事立法,物權變動模式主要有三種,即債權意思主義、物權形式主義,折衷主義模式,各國物權變動立法模式的選擇是各國長期歷史傳統和社會生活實踐的產物。
債權意思主義。物權的變動完全基于當事人的債權意思,以債權合同作為物權變動的根據。不需要其他形式要件。體現了以法國為代表的國家,重自由、重意思自治的精神,不受法定形式的約束。法國這一模式為后來的日本所接受。
物權形式主義,物權的變動不僅需要當事人的物權合意,還必須符合法定形式,交付或者登記。其民法典接受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區分說。物權變動中的債權意思僅僅發生債權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不產生物權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物權合意加法定形式才是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若僅有物權合意,也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動產需要有交付、不動產需要有登記的法定形式。 德國民法典的物權形式主義,為我國臺灣地區所繼受。
折衷主義,又稱債權形式主義,物權的變動在當事人的債權合意基礎之上,需要法定形式。交付或者登記,承認債權意思的同時,承認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最典型的是《奧地利民法典》和1958年制定的《韓國民法典》。
2 我國物權變動模式
2.1 我國當前的立法背景
《物權法》是一部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法律,通過對該法的立法背景的回顧,再認識和分析。對于把握物權法的整個框架結構和主要內容將會更深刻、更客觀,有鮮明而又深入的認識,才能更準確地理解物權法理論的內涵,確保在實踐中解決更多相關的法律問題。
每部法律的存在都與是基于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財產的歸屬和利用問題的關注,人們對自身創造的社會財富有了合法規范的必要。法律是現實社會的調整器,通過國家強制力來確認人們各自不同的社會地位、財產的歸屬等現實問題,物權法便是調整因物的歸屑和利用而產生的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
2.2 各國物權變動模式的比較
法國重自由主義,因此《法國民法典》偏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和契約自由原則。債權意思主義在這種精神下,最大限度地實現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相對而言,對第三人的保護便有所欠缺。但與強制公示制度相結合,能夠實現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德國嚴謹,重形式,區分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債權行為獨立于物權行為,債權意思合意不能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物權變動也不以債權意思合意為前提。物權變動需要物權合意與法定形式相結合。側重保護第三人利益,維護交易安全。民法各項制度創設時,難免產生價值上的失衡或者沖突。這些不能調和的矛盾需要通過價值取向來解決,實現價值與制度的融合,需要對一部分價值進行取舍。
債權形式主義是介于意思主義和物權形式主義之間的模式,具備了兩者的優點,也簡化了部分繁瑣的形式。交易更便捷,當事人的意思自由也得到實現,也使物權變動之當事人間的內部關系與對第三人的外部關系統一,切實保障物權交易安全,達到物權形式主義的保障交易安全的目的,避免物權形式的煩瑣、抽象、深奧。
我國的學者對物權變動模式的研究,過去往往集中于介紹、評價該國的法律制度,并且側重于德國物權行為理論的探討,分析其中利弊,從理論的角度進行取舍。理論研究畢竟不能代替真正地法律,每個國家的法律都是長期的實踐中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是歷史的選擇,法律制度不能因主觀判斷而做出,因此,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狀況與時代精神、業已形成的法律傳統,通常會構成特定時代法律規范據以形成的前見。它們之間存在著互相滲透、彼此影響的關系,這種互動關系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謂的“有選擇的親和性”。
2.3 我國不動產物權變動法律制度的繼受過程
我國法律現代化進程接受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民國初期采納物權行為理論,法律制定及司法普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并加以運用。如,大理院上字第8號判決:“物權契約以直接發生物權上變動為目的,與債權契約異。契約成立同時履行,更無存留義務之可言。”上字第2359號:“不動產物權移轉,其買價曾否交足及稅契過割遲早皆與不動產物權移轉并無關涉,……”民國早期民法典,尚在制定時我國司法部門已明確并準確使用該理論。我國舊《民法》(1930年)第118條關于“無權處分”的規定,是對“區分原則”的明確肯定。其中物權法部分,都是建立在物權行為理論之上的。如。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發生變動的第758條,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變動的第761條,不論是條文設計,還是立法者編纂的立法理由,都明確采納物權行為理論。從這些資料可以推出,采物權行為理論是我國近代以來民法傳統。
雖然我國的法律并不健全,但是我國司法部門為了更好地適應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結合我國國情,采納了一些符合物權行為理論的規則。如。在不動產司法實踐中,針對標的物交付后或權利證書交付后一方當事人反悔提出撤消并返還的問題,最高院在一些司法解釋文件中規定,標的物的交付應該維持。并許可當事人補辦登記手續;當事人的合同爭議,可用債權關系來解決。2000年底,最高院召開我國”第五次民事審判工作會議”,會議文件明確宜告,在當事人物權意思表示可以證明的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登記,也承認物權變動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