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廣綠色建筑是合國情、順民意的一項利民之策,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多重理念。本人結合房地產開發實踐經驗,從綠色建材、綠色施工、綠色標識等方面,對推廣綠色建筑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鍵詞]綠色建筑 綠色建材 綠色施工綠色標識
推廣綠色建筑是合國情、順民意的一項利民之策,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多重理念。在國家的大力提倡下,綠色建筑作為建設行業落實”節能減排”任務的一項具體工作,正在扎實推進。本人結合多年房地產開發實踐經驗,從綠色建材、綠色施工、綠色標識等方面,對推廣綠色建筑進行了深入探討。
1 推廣綠色建筑要推廣綠色建材
綠色建材是綠色建筑的載體,綠色建材的發展就是綠色建筑的發展,綠色建材是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不用或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農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達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推廣綠色建材,著力實現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兩大目標,達到“健康、環保、安全及質量優良”四個目的。
本人在煙臺市開發建設的錦繡新城、錦繡花園、錦繡好家等工程中,始終推薦使用綠色建材,對于提高樓盤品質,打造綠色住區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1.1 綠色涂料
由于傳統涂料對環境與人體健康有影響,所以現在人們都在想辦法開發綠色涂料,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這些“綠色涂料”,主要指節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體含量涂料和輻射固化涂料等,它們已逐步成為涂料發展的主要方向。在錦繡花園工程中,公司就采用了水基涂料。水有別于絕大多數有機溶劑的特點在于其無毒、無臭、不燃,將水引進涂料制成水溶性、水分散性和乳膠性三種類型的水基涂料,不僅可以降低涂料的成本,避免施工中由于有機溶劑存在而導致的火災,也大大降低了VOC。因此,水基涂料從其開始出現起就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其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小于250g/L。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水基涂料使用量已占所有涂料的一半左右。
1.2 綠色混凝土
混凝土是現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用材,發展綠色混凝土材料對于綠色建筑至關重要。目前,綠色混凝土的種類日益增多,如: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利用廢棄混凝土生產的綠色混凝土、加氣混凝土、合成纖維混凝土以及多孔預制塊植栽混凝土,他們比傳統混凝土都有了很大改良,發揮的作用日漸明顯,越來越被認可。在錦繡新城人工湖周邊硬化施工中,經過多次市場考察,最終采用了鋪設方便、功能理想的多孔預制塊植栽混凝土,植栽混凝土有連續的空隙,在空隙部分,使用特殊的工藝技術填充無機培養土、肥料和種子等混合生長基料,施工后,種子發芽和生長所需要的水分,除靠保存在生長基料中的雨水外,還可吸收植栽混凝土下面的基層培養土中的水分,不需要另外澆水。這樣既實現了綠化,保持了水土,又能防止構筑物表面被污染和侵蝕。植栽混凝土還具有相當好的透水性能,雨水可向地下滲透,這樣既補充了地下水資源,又可減少城市市政雨水管道的排水壓力。
1.3 綠色墻體材料
墻體材料目前也正經歷更新換代、推陳出新的格局。目前生產的新型墻體材料,品種有20種之多,按通常的分類方法,可分為板、塊、磚3大類,其中板可分為條板、薄板與復合板,塊可分為空心塊和實心塊,磚有實心磚和空心磚,這些大多屬于綠色建材,指的是用混凝土、水泥、砂等硅酸質材料,有的再摻加部分粉煤灰、煤矸石、爐渣等工業廢料或建筑垃圾經過壓制或燒結、蒸壓等制成的非粘土磚、建筑砌塊及建筑板材,一般具有保溫、隔熱、輕質、高強、節土、節能、利廢、保護環境、改善建筑功能和增加房屋使用面積等一系列優點。在錦繡新城三期工程建筑結構中采用了水泥基蒸壓磚、蒸壓磚等材料,采用了取代粘土磚的加氣混凝土砌塊,使用這種材料,整個建筑的自重比普通磚混結構建筑的自重降低40%以上。由于建筑自重減輕,地震破壞力小,所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氣混凝土墻體的保溫效果、隔熱性能也大大優于24厘米磚墻體。這樣就大大減薄了墻體的厚度,相應地擴大了建筑物的有效使用面積,節約了建筑材料厚度,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造價,減輕了建筑物自重。
2 推廣綠色建筑要推廣綠色施工
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并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四節一環保)。綠色施工作為建筑全壽命周期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實現建筑領域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的關鍵環節。
綠色施工與綠色建筑既相互區別,又關系密切。綠色建筑體現在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舒適、節能和環保,綠色施工則體現在工程建設過程的四節一環保,綠色施工以打造綠色建筑為落腳點,但是又不僅僅局限于綠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更側重于過程控制。可以說,沒有綠色施工,建造綠色建筑就成為空談。如何做到綠色施工呢?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提高認識上下功夫。綠色施工并不是很新的思維途徑,建筑企業為了滿足政府和大眾對文明施工、環境保護及減少噪音的要求,為了提高企業自身形象,一般均會采取一定的技術來降低施工噪音、減少施工擾民、減少環境污染等,尤其在政府要求嚴格、大眾環保意識較強的城市,這些措施一般會比較有效。但是,大多數建筑企業采取這些綠色施工技術時的態度是比較被動、消極的,對綠色施工的理解也是比較單一的,還不能夠積極主動地運用適當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系統的思維模式、規范的操作方式從事綠色施工,他們施工現場管理的重心一直放在工程建設速度和經濟效益上,現場污染、浪費的現象依然非常嚴重。事實上,綠色施工并不僅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實施封閉施工,沒有塵土飛揚,沒有噪聲擾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種草,實施定時灑水等這些內容,還包括了其它大量的內容。它同綠色設計一樣,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如生態與環境保護、資源與能源利用、社會與經濟發展等。真正的綠色施工應當是將“綠色方式”作為一個整體運用到施工中去。將整個施工過程作為一個微觀系統進行科學地綠色施工組織設計。綠色施工技術除了文明施工、封閉施工、減少噪音擾民、減少環境污染、清潔運輸等外,還包括減少場地干擾、尊重基地環境,結合氣候施工,節約水、電、材料等資源或能源,環保健康的施工工藝,減少填埋廢棄物的數量,以及實施科學管理、保證施工質量等。因此,要加強對建筑企業綠色施工方面的宣傳和培訓,創造良好運行環境,通過大力組織開展綠色施工宣傳活動,引導建筑業企業和社會公眾提高對綠色施工的認識,深刻理解綠色施工的重要意義,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加強開展綠色施工的統一性和協調性,使廣大工程建設者盡早熟悉掌握綠色施工的要求、原則、方法,及時有效地運用于工程建設實踐,保障綠色施工的實施效果。
二是在現場管理中下功夫,實施綠色施工,政府的導向作用固然不可或缺,但是關鍵還在于建筑企業,建筑企業是實施綠色施工的主力軍,只有加強建筑企業現場管理,采取綠色施工的技術和管理創新,才能把綠色施工理念真正貫穿到施工全過程。以下是本人在工程管理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綠色施工措施:
(1)根據施工進度提前做好材料計劃,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購、進場時間和批次,減少庫存,材料堆放整齊,一次到位,減少二次搬運。
(2)加強管理,模板涂刷脫模劑,拆模時。嚴禁硬撬,減少人為損壞,增加模板周轉次數。廢舊模板整修后用作臨邊洞口的蓋板、柱子與樓梯踏步的護角。
(3)水電、消防管道等預留、預埋與結構施工同步。
(4)施工前對管線進行綜合平衡設計,優化管線路徑;對室外臺階及屋面事先進行排版,工程加工,減少材料浪費。
(5)材料采購就地取材;混凝土采用商品棍凝土,商品混凝土采用離工地距離最近的煙臺同和混凝土有限公司,施工距離約5km。
(6)設計采用普通HPB235、HRB335、HRB400鋼,節約鋼材。箍筋計劃采用外加工,以節約施工現場用地。
(7)外墻保溫采用貼50厚擠塑聚苯板,滿足節能要求。
(8)依照施工預算,實行限額領料,嚴格控制材料的消耗。
(9)樓面石材、室外臺階石材、室內地面石材、隔墻、吊頂等施工前進行排版策劃,在保證質量和美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減少邊角廢料。
(10)油漆、涂料等按計劃用量隨用隨開啟,不用及時封閉,避免有害物質滯留。
3 推廣綠色建筑要推廣綠色標識
開發建設綠色建筑是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開發企業在開發過程中,采用綠色建材,實施綠色施工,做到了“四節一環保”。銷售時打出“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品牌,勢必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有利于取得社會支持,建成樓盤將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獨樹一幟,獲得市場青睞。所以說,綠色建筑既產生了經濟效益,也派生了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最終形成企業的綜合效益。
盡管開發單位打出了“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的品牌,但他們大多依據的是國外一些評價標準,而這些標準并不一定適合于中國國情,更有甚者,一些所謂的“綠色建筑”既不節能,也不環保。個別開發單位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顧工程質量與消費者權益,導致一些“綠色建筑”不但不綠色環保,甚至問題頻發,糾紛不斷。因此,為進一步規范我國綠色建筑市場,保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國家積極推廣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即:國家權威部門對申請進行綠色建筑等級評定的建筑物,依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按照《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確定的程序和要求,確認其等級,并進行信息性標識的一種評價活動,按照該辦法,沒有進行標識的建筑物不得冠以綠色建筑稱號。
但從中國目前國情來看,積極參加綠色建筑標識的企業僅占少數。因為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興建綠色建筑的激勵優惠政策還很少,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缺乏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很多情況下只能依靠建設方自發的行為來實現建筑節能目標,相關節能做法甚至還受到個別地方的干預。扶植優惠政策的出臺需要跨越部門間的利益分割,由國務院牽頭聯合各相關部委共同推進。因此,需借鑒國外綠色建筑發展相關經驗,制訂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激勵政策,推動實施綠色建筑評價標識。
綠色建筑,合乎國情、順乎民意;綠色建筑,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我相信,在全體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生活中將遍地是“綠色建筑”,社區將成為“綠色社區”,城市成為“綠色城市”,建筑、人、城市與環境將會更加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