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在運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已不能很好的適應當前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因此,需要對預算會計制度進行必要的改革。本文闡述了預算會計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預算會計改革中應遵循的原則,并提出了我國預算會計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預算會計 存在問題 改革建議
1 現行預算會計體系及存在的問題
1.1 會計目標不合理:現行預算會計的目標是監督預算的執行,滿足預算管理需要,而忽視了公眾、審計機構、相關利益人的需求。信息披露不透明,信息基礎失真,不能提供完整、透明的政府會計信息。自1998年以來,全國人大加大了對財政支出的監督審計力度,連續幾年的財政審計報告審計署均公之于眾,政府預算及相關信息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公眾對政府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新要求。
、。2缺乏統一規范的會計準則體系和會計制度體系。我國現行預算會計制度的各部分之間相互交叉、沖突,不僅不能將所有的政府單位作為一個整體管理,而且不能完整、準確、及時地核算反映政府性資金和資源的運行狀況。
1,3核算基礎不科學。我國預算會計采用的是收付實現制原則,隨著政府職能的擴展,其預算管理體制轉為公共財政管理體制。它所固有的缺陷日益明顯:(1)收入與成本不配比,不能完整反映業績;相應的債權、債務不能確認,如當期應承擔但未實際償付的借款利息、欠繳職工的養老金福利等不作為負債核算確認,導致信息失真;忽視隱性負債,隱藏了政府的財政風險。(2)不能真實、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購制度后出現的新業務。在收付實現制下,行政、事業單位只有在收到國庫集中支付付款單時按付款金額確認和計量購人的材料物資,如果采購過程跨年度,則不能完整反映該項經濟業務活動;年末如果政府采購已基本完成,但款項尚未付清,或按照采購合同須扣留部分保證金,則預算單位年宋會形成財政資金結余,這種會計處理不能真實反映預算執行情況,也投法準確地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進展情況。 ’1,4核算內容不完整 1,4,1資產核算方面:由于我國的預算會計主要側重于財政資金的收支核算,對各單位占用的大量長期資產關注不夠。首先基本建設項目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脫節,先由建設單位完成基建任務,項目竣工后再由建設單位移交資產使用單位。并且基本建設項目不在行政、事業單位的賬簿中登記和反映,只有辦理竣工驗收交接手續后方可予以登記。在實際工作中,行政、事業單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資產存在登記不及時、甚至不入賬等情況。其次按現行制度規定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無法反映固定資產的使用情況,虛增了資產價值。
1,4,2負債核算方面:現行預算會計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不能全面、完整地揭示政府債務的真實信息。
例如政府發行的國債及從國際金融組織及外國政府借入的外債,這些債務均為政府的現實負債,其本息均應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反映。但現行預算會計只反映當期的本金數,不計提利息支出,因此無法反映應由本期負擔、以后年度償付的利息數。另外一些西部不發達地區,地方政府欠發工資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這些應付未付的工資也沒有在預算會計報表中反映出來。在收付實現制下,政府的這些債務被“隱藏”了,不能真實地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財政資源,造成虛假平衡現象,不利于政府有效監控財政風險、評估財政狀況,對財政經濟的持續、健康運行帶來隱患。
1,4,3凈資產方面:固定基金是行政事業單位凈資產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始終使用固定資產原值來反映固定資產凈值,致使資產負債表中的“凈資產”信息嚴重失真;基本建設項目不在行政事業單位大賬中核算,使大量在建項目和部分因種種原因未辦理竣工決算手續的工程,不能列入單位的固定資產等等。因此不利于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規范以及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1,5財務報表格式不統一,缺乏能夠完整反映政府資產、負債的財務報告。雖然我國的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各有一套會計報表,并提供匯總的會計報表,但各套報表自成體系、分別編報,無法通過匯總生成政府整體的合并資產負債表,沒有一套能夠完整地反映各級政府的資產、負債和凈資產全貌的合并會計報表。
綜上所述,我國現行預算會計制度難以完整、準確地反映預算收支執行結果,無法全面反映政府未來可支配資源、承擔債務、運營成本和業績等情況,不能為加強財政管理、實施政府績效評價、強化財政監督等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支持和制度保障。因此推進預算會計改革、建立先進的預算會計體系已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2,預算會計改革的原則
政府預算會計作為公共財政的重要內容,目的是更好地反映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功能、責任和資源。但同時。進行這項改革又是一項政策性、技術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必須積極慎重。因此,應當堅持以下改革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先進性:以我國實際情況為基礎,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的政府預算會計體系。
二是堅持實用性:為財政服務,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管理功能的需要。
三是堅持繼承與創新原則:對現行制度中合理、適用的內容應當保留、調整,注重歷史,對整個政府預算會計體系做根本性改革,強調創新和提高。
四是堅持漸進性原則:政府預算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采取由簡到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政府預算會計準則體系和政府預算會計制度體系。
,3,我國預算會計改革的建議
3,1構建新的預算會計框架體系
我國政府預算會計改革的基本框架確定為: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建立規范、統一的政府預算會計準則體系;根據政府預算會計準則體系確定的原則,建立政府預算會計制度體系;以政府預算會計準則和政府預算會計制度為基礎,建立政府綜合年度財務報告制度,編制發布政府綜合年度財務報告,即“兩個體系、一項制度”。
3,2建立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準則體系。
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單位提供服務時確認收入,接受服務后,將相應的義務確認為當期費用,并將其作為債務列入資產負債表;同時完善成本核算體系,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實現收支匹配。從而全面反映各級政府及其組成主體的資產負債、運營業績、現金流量、預算執行等情況,滿足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及相關方面對政府會計信息的需求,反映政府會計主體公共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為合理配置資源、進行社會經濟決策服務。
3,3基建會計納入單位“大賬”,全面準確反映單位的資產、負債狀況。
3,4完善預算會計信息體系
改進預算會計報表結構、完善財務報告體系,增加編制現金流量表和政府整體的合并會計報表。建議按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收支分類,建立一套統一的預算會計報表體系,便于準確、完整地匯總各級政府的合并會計報表,真實反映各級政府的財務狀況和運行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會計核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