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生態建筑的概念,探討了生態建筑在建筑設計中的設計重點以及常用手法,指出建筑師必須處理好環境、建筑、經濟效益三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生態建筑 建筑設計 節能
生態建筑這一稱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已存在,但在國際上尚無統一的概念定義。目前,建筑界普遍認同生態建筑應是可持續發展的。1994年第一屆國際可持續建筑會議上,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有效利用資源和遵守生態原則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健康的建成環境并對其保持負責的維護。
1 生態建筑觀的定義
現代化正在使城鄉面貌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們建造了更舒適的住宅、寬敞的寫字樓和豪華的商場。這些變化在帶給人們快樂和自豪的同時,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又擺在人類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和能量的過量開采,建筑物的冬季采暖給環境造成的污染,夏季制冷由于建筑物隔熱不良造成的電力浪費,室內空氣品質不佳影響人體健康及工作效率。由此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建筑室內空氣從品質的劣化,是員工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各種“現代病”的出現。于是,提出生態建筑(或者“可持續建筑”、“綠色建筑”)的觀念。總結而言。主要是指以下幾個方面:
1.1 營造健康、無害、舒適的環境,
1.2 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保護自然環境,建筑物能夠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它資源。各種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1.3 回收并重復使用資源,
1.4 建筑物的朝向、體形與室內空間布置盡量提高舒適度,節省能源。
1.5 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
1.6 注重效率。
2 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與環境的協調化
生態建筑在建設立項和整體規劃時首先要重視選址,即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要協調。設計應該遵循從實際出發,因地、因時、因景制宜,合理恰當地處理好環境、建筑、經濟效益三者的關系,處理好新、舊建筑的矛盾,合理預測和控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如在做某公園綠化、美化工程的設計方案時,將回歸自然作為設計主題,具體體現為不破壞現有的植被,依山造舍,就勢建館,不因經濟利益而建設大的活動場館,突出自然風光,建筑只作為其中的一個點綴,將那些必要的人工建設痕跡淡化到最低點,人造山石、卵石鋪小路、仿真泥木墩、石砌條凳、矮小的紅色坡頂小屋在蔥郁的綠色中若隱若現,漫步公園,大自然的氣息迎面撲來,使人意趣盎然。
2.2 方案設計應個性化。生態建筑設計的宗旨即注重環境,與環境相適宜,但不等于抹殺了設計方案的個性。生態建筑更應注重自身形象的設計。才能更好地使其融于環境,“建筑的目的在于創造完美”。建筑師必須如何用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使建筑作品保持技術的領先性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生態建筑要求能夠良好地把握設計尺度,將建筑平面設計、立面造型與周邊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建筑功能使用便捷,流線明快順暢,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地貌,將各個空間有機組合。利用各種設計手法、造景手法。使整個建筑高低錯落、疏密有致,與周邊背景相呼應,將其統一在大自然的“神妙”之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具備了這種樸素的生態觀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如在南方多雨潮濕的林區,建筑采用干闌式構造,使房屋下部架空,既可以使空氣流通、減少潮濕、又有安全感;在黃土層肥沃的黃土高原,多采用生土技術建造窯洞,依山就勢,節約耕地,較小地破壞地面植被和自然環境,這兩種建筑形式都是古代人民樸素的生態學思想在建筑設計上的應用,屬于傳統的生態建筑。
2.3 室內空間綠色化。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既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入室內環境、建筑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室內外空間一體化。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建筑的室內外通透。這種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將面向庭園的墻面部分或全部打開,不僅讓大眾在室內獲得更多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而且將室外空間延伸到室內,既獲得了良好的景觀,又擴大了使用空間。(2)室內外景觀一體化。使室內外景觀一體化,其實在中國古代園林造景中屢見不鮮。將室外的景觀直接延伸到室內空間,使室內小氣候與室外大氣候形成鮮明的對比,既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又與自然息息相關,常用的手法有引水人室、引廊人室及綠化栽植等。(3)室內裝飾生態化,室內設計小品、裝飾壁畫設計等與自然緊密聯系。可以放置盆景、花缸、壁畫等,在充分借助視覺感觀的同時,還可以模擬大自然的聲音效果、燈光效果與氣味效果,使大眾宛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2.4 建筑技術生態化、節能化。
生態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的建筑。建筑師應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發展與環境持續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上,建筑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減少對日益緊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獲得適宜的居住環境。生態建筑不僅應從設計方案上考慮與生態環境相結合,而且應在建筑材料、施工、節能等方面處處體現生態化。首先,建筑設計中要積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從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通過適度使用現有地方資源來滿足地方需要,減少對外來特殊物質的選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來達到建筑設計生態化;應該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節能型材料。注重技術的生態建筑的特點在于:利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固定的建筑結構變成相對于氣候可以自我調整的圍合建筑,如以綠色植栽代替分隔墻體,將空間分隔,營造綠色墻或選用或樹木來代替墻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與景觀一體化。
生態建筑應強調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間布局與物質能源消耗上的節約,即建筑物限高、小體量、結構簡單、功能多樣、低能耗、低維護費用等模式。外墻保溫技術日趨成熟,外保溫采用擠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溫材料等,內保溫采用復合墻體或加厚的廢渣做成的輕質砌塊等單一材料;保溫門窗主要采用鋁合金或塑鋼。單框雙層玻璃、一層玻璃、中空玻璃等氣密性門窗;屋內采用倒置式,以聚苯板、水泥聚苯板等為主要保溫隔熱材料,既保溫又延長了防水層的使用年限;在節水方面,使用節水型衛生器具如節水的水龍頭等,成規摸小區推廣使用中水系統,使廢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統開發利用太陽能供熱系統供熱,利用現代高新技術轉化風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潔能源實現供冷;利用生態工程建設沼氣池處理生活污水,既凈化了環境,又實現了能源的重新利用;節地方面,通過對規劃設計的控制、積極推廣低層高密度、高層高密度、集約式住宅等設計方案,同時減少甚至停止粘土實心磚使用的規定也是節地的重要措施之一。構造節能,在建筑細部上采用百葉窗、遮陽構架和傳統的木版簾等手法,對于單體建筑出挑的陽臺、有頂的或敞開的外廊都可以起到遮陽節能的作用。
結束語
綠色生態建筑的興起是建筑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步,建筑師應牢記“人類不可能創造一個生態系統”,只可以設計生態系統的環境和整個系統。保護生態、回歸自然的綠色生態建筑將為建筑師提供一片嶄新的天地。